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荧光碳点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21 08:16

  本文关键词:阿尔茨海默氏症分子病理学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大学》 2011年

荧光碳点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刘利芹  

【摘要】:碳点作为新型荧光碳纳米材料,不仅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与小尺寸特性,而且还具有低细胞毒性。近年来,量子点以其优异的荧光性能已经在生物,医疗等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但是研究发现量子点中的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同时量子点还具有光眨眼现象,这使得其实际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而碳点可以克服量子点细胞毒性及光眨眼现象的问题。因此,碳点是替代量子点的良好选择。然而,目前碳点的制备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荧光量子产率还尚未达到量子点的水平。因此,探索高荧光量子产率碳点的制备方法以及寻找其新的应用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主要从荧光碳点的制备与应用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探索出一种表面羟基化的荧光碳点合成新方法,实验经济便捷,且所得碳点具有优良的性能;其次,将表面羟基化的荧光碳点应用于金属离子的检测并探讨与金属离子的作用研究;最后,参考文献合成出了表面羧基功能化的荧光碳点,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溶菌酶含片中溶菌酶的检测。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建立一种以蜡烛灰作碳源,水热法一步合成荧光碳点的新方法。合成的碳点具有良好的荧光特性、好的水溶性、抗光漂白性、抗盐及低细胞毒性。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显示所合成碳点均匀分布,粒径为3.1±0.5 nm,同时采用动态光散射(DLS)进一步表征了碳点在水溶液状态下的水合粒径约为10nm,且分布均匀;红外光谱表征结果显示现碳点表面有大量羟基和少量的其它基团。此外,测得碳点荧光光谱对称,最大激发与发射分别在310nm与450nm,且荧光量子产率达5.5%。然而,在以蜡烛灰作碳源经硝酸处理得到表面羧基化碳点的一系列实验中发现,即使通过复杂的分离、提纯或钝化过程,其荧光量子产率也小于3.0%。据此,我们推测,羧基是强吸电子基团,当其直接与碳核相连时会不利于碳点荧光的发射。然而,羟基具有一定的供电子能力,故比较有利于碳点荧光发射。 (2)研究了表面羟基化的碳点与金属离子的作用。氢氧化物溶度积极小的金属离子,易与碳点表面上的羟基结合,导致碳点聚集而发生荧光猝灭。基于此原理建立以碳点为荧光探针,实现对金属离子Cr3+、Fe3+、Al3+的痕量检测,方法的检测限分别为3.1、5.6、5.1 ng/mL。此外,实验还发现碳点的荧光会随着Al3+浓度的逐渐增大,出现先逐渐猝灭再逐渐恢复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荧光恢复过程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猝灭;DLS测定结果表明荧光猝灭过程碳点逐渐聚集,而荧光恢复过程碳点又逐渐分散。我们推测这一特殊现象可能是由于Al3+是两性金属离子所导致。 (3)利用共振光散射(RLS)技术研究了碳点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在弱碱性条件下,带负电荷的碳点与带正电荷的溶菌酶通过静电作用相结合,形成大颗粒复合物,具有较强的共振光散射信号,并且信号不易受酸度和离子强度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增强的RLS强度与溶菌酶浓度在71.5μg/L~14.3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7.8μg/L(3σ)。此方法成功应用于溶菌酶含片中溶菌酶含量的检测,回收率在95.8%~98.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4%。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Q50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缩写符号对照表11-12
  • 第一章 绪论12-28
  • 第一节 引言12-13
  • 1.1 纳米材料概述12
  • 1.2 碳纳米材料概述12-13
  • 第二节 荧光碳点概述13-26
  • 2.1 碳点的制备13-20
  • 2.1.1 自上而下方法14-16
  • 2.1.2 自下而上方法16-20
  • 2.2 碳点的性能20-24
  • 2.2.1 碳点的晶格特性20-21
  • 2.2.2 碳点的吸收与光致发光特性21-23
  • 2.2.3 碳点的电化学发光特性23-24
  • 2.2.4 碳点的生物相容性与低细胞毒性24
  • 2.2.5 碳点的其它性能24
  • 2.3 碳点的应用24-26
  • 2.3.1 细胞成像与靶向示踪24-25
  • 2.3.2 生化分析检测25-26
  • 2.3.3 光电器件26
  • 第三节 本文拟达到的目的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26-28
  • 第二章 水热法一步合成轻基化的荧光碳点28-38
  • 第一节 引言28-29
  • 第二节 实验部分29-31
  • 2.1 仪器29
  • 2.2 试剂29-30
  • 2.3 碳点的合成与纯化30
  • 2.4 TEM成像30
  • 2.5 CKK-8细胞毒性检测30
  • 2.6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30-31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31-38
  • 3.1 碳点合成条件的优化31
  • 3.2 碳点的表征31-33
  • 3.2.1 碳点的粒径31-32
  • 3.2.2 碳点的红外光谱32-33
  • 3.3 碳点的光谱特性及性能33-36
  • 3.3.1 碳点的紫外可见吸收与荧光光谱33
  • 3.3.2 碳点的发光机理及荧光量子产率33-35
  • 3.3.3 碳点荧光强度受酸度的影响35
  • 3.3.4 碳点的抗光漂白性与高抗盐性35
  • 3.3.5 碳点的低细胞毒性35-36
  • 3.4 结论36-38
  • 第三章 轻基化荧光碳点应用于金属离子的检测及其与金属 离子的作用研究38-50
  • 第一节 引言38-39
  • 第二节 实验部分39
  • 2.1 仪器39
  • 2.2 试剂39
  • 2.3 实验方法39
  • 2.3.1 碳点的合成与纯化39
  • 2.3.2 金属离子与碳点作用光谱测定39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39-50
  • 3.1 碳点与一系列金属离子的作用39-40
  • 3.2 碳点与Cr~(3+)、Al~(3+)和Fe~(3+)作用的酸度条件优化40-41
  • 3.3 碳点与Cr~(3+)和Fe~(3+)相互作用的线性范围与检测限41-42
  • 3.4 Cr~(3+)猝灭碳点荧光的机理探讨42-43
  • 3.5 Al~(3+)与碳点相互作用研究43-47
  • 3.5.1 Al~(3+)与碳点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43-44
  • 3.5.2 Al~(3+)对碳点荧光猝灭机理的探讨44-45
  • 3.5.3 Al~(3+)与碳点相互作用机理的探讨45-47
  • 3.6 结论47-50
  • 第四章 碳点共振光散射法检测溶菌酶50-56
  • 第一节 引言50
  • 第二节 实验部分50-51
  • 2.1 仪器50-51
  • 2.2 试剂51
  • 2.3 实验方法51
  • 2.3.1 碳点的合成51
  • 2.3.2 共振光散射光谱测定51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51-56
  • 3.1 碳点的光谱表征51-52
  • 3.2 碳点与溶菌酶作用的光谱特征52-53
  • 3.3 实验条件优化53
  • 3.4 碳点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机理探讨53
  • 3.5 共存物质的影响53-54
  • 3.6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54
  • 3.7 实际样品的测定54-55
  • 3.8 小结55-56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56-58
  • 第一节 全文总结56-57
  • 第二节 前景与展望57-58
  • 参考文献58-66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66-68
  • 致谢68-6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艳;碳量子点的结构对荧光发射行为的影响[D];中北大学;2012年

    2 熊玉宝;混合氧化剂合成碳量子点及荧光探针测痕量Hg~(2+)[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寿传忠,郑慕周;氧化锌荧光粉合成的热力学计算[J];发光与显示;1981年03期

    2 李静萍,杜亚利;铬对人体的作用[J];甘肃科技;2003年12期

    3 李颖毅;宋智彬;罗军明;吴燕利;冯晓平;李永绣;;Cl~-,S~(2-)共掺杂氧化锌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11期

    4 赵薇;张志凌;庞代文;;量子点荧光标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J];化学传感器;2008年01期

    5 胡胜亮;白培康;孙景;曹士锐;;荧光碳纳米颗粒:新进展和技术挑战[J];化学进展;2010年Z1期

    6 王毅群;姚明辉;;三价铬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7年02期

    7 宋九华;李晓燕;张元勤;;二碘荧光黄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蛋白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蒋圣娟,孙振令,张红雨;阿尔茨海默氏症分子病理学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9 陈艳;江明锋;叶煜辉;刘勇涛;李生伟;;溶菌酶的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09年02期

    10 王根志,王秋霞;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天智;吴铭强;;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从江椪柑中的微量锌[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2 曾亮;吴杰;秦中立;叶斌;;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白花蛇舌草不同部位的金属元素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3 张然;龚忠;董寅亮;吴珊珊;;常熟特产“香酥酱鸭”复合保鲜优化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4 周逸平;;经络理论研究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思路[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张虹;白红丽;王宝森;郭俊明;楚海州;周文斌;;云南红河野生树花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J];北方园艺;2010年13期

    6 王宝森;白红丽;张虹;刘贵阳;郭俊明;;云南蒙自野生白芨中矿质元素含量分析[J];北方园艺;2011年02期

    7 毕淑云;孙艳涛;刘何萍;;奶粉中钙、铁、锌的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8 刘石泉;赵运林;胡治远;雷存喜;;冠状散囊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比较研究[J];茶叶;2011年04期

    9 许友泽;成应向;向仁军;;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年05期

    10 蓝蔚青;谢晶;;壳聚糖复合生物保鲜剂对冷藏带鱼保鲜效果的优化配比[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奔;王英泽;吕娟;武世奎;梁兴杰;;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2 刘同亭;;微量元素与战伤救治[A];第二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汇编[C];2008年

    3 卿照前;;六味地黄丸延缓老年痴呆症50例疗效观察[A];六味地黄类中成药与方剂——临床应用研究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波;补阳还五汤胶囊对AD大鼠NF-κB信号调控及对星形胶质细胞相关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荆涛;基于新型分子印迹复合材料的快速检测技术在环境医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姜森颢;红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体色和体壁生化成分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李春雷;氟对茶树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崔焱;氯化胆碱-CrCl_3·6H_2O体系中电沉积铬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锋;稀土掺杂发光纳米晶的制备及在细胞标记中应用的探索[D];东北大学;2010年

    7 贺冬秀;CdTe量子点制备及其在癌相关物质检测与药物研究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宋琳;地黄饮子改善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其防治AD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张晓杰;大鼠脑内注射Aβ_(1-40)致海马损伤的炎症相关机制及通络救脑口服液的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周妍妍;地黄饮子对Aβ致PC12细胞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星刚;双水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铬(Ⅵ)、镍(Ⅱ)、锌(Ⅱ)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俞力家;花生壳制活性炭及其用于脱铬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庞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铬污染土壤萃取修复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郝娟;香豆素类和查尔酮类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霍艺丹;不同海拔人参中氨基酸、主要元素及部分微量元素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6 陈晨;黄酮类化合物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及B族维生素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7 张浩科;毛头牛蒡子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初步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8 陈萍;水溶性亲和—膜过滤载体分离蛋白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鑫;多功能铝合金阳极氧化封孔膜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10 夏辉;郑州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铅铜铬锌锰污染状况研究及评价[D];郑州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宝贵,韩梅,张虹,韩长秀;一种新的真空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汞[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2期

    2 杨睿;胡耀东;;用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硫酸中的汞含量[J];川化;2005年02期

    3 齐宝平;龙艳敏;包蕾;刘翠;张志凌;庞代文;;电化学方法在荧光碳点研究中的应用[J];电化学;2011年03期

    4 寿传忠,郑慕周;氧化锌荧光粉合成的热力学计算[J];发光与显示;1981年03期

    5 赵书林,夏心泉,吴丽波,余刚;苯并噻唑重氮氨基偶氮苯与汞(Ⅱ)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J];分析化学;1997年10期

    6 刘娜,张兰英,杜连柱,张玉玲,刘瑞,陈登云;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汞的3种形态[J];分析化学;2005年08期

    7 胡胜亮;白培康;曹士锐;孙景;;脉冲激光制备发光碳纳米颗粒[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8期

    8 马晓波;聂伟;王策;张万金;姬相玲;;CdSe/CdS/SiO_2复合纳米球的制备及发光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5期

    9 管映亭,金志浩;纳米炭材料[J];硅酸盐通报;2003年04期

    10 王富;刘春艳;;发光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杜海军;石墨烯和荧光碳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特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乔振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和碳点的合成[D];吉林大学;2011年

    3 石文兵;基于纳米微粒模拟酶的光分析方法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胡胜亮;激光法制备碳纳米颗粒及其发光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恒新;有机小分子和碳点在磷的含氧酸根阴离子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1年

    2 白文君;基于碳点荧光猝灭—恢复的分析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小燕;碳量子点和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磊;水溶性CdSe/ZnS量子点的制备及合成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建华;CdSe量子点的制备及修饰剂对其测定金属离子影响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英;水溶性CdSe/CdS核/壳型量子点的制备及其测定痕量Hg~(2+)[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江雷;毫秒脉冲激光合成纳米金刚石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张泰平;纳米金刚石的激光分散及发光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毛小娇;荧光碳点的合成表征及应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张敏妍;晶体表面重构和弛豫的理论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铭;小分子药物与DNA相互作用中的分子识别[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2 沈彦萍,陈宇光,潘宏涛,郑剑锋,张伟电;溶菌酶可溶性粉剂防治仔猪腹泻的效果观察[J];饲料工业;2005年06期

    3 何品刚,孙星炎,徐春,刘盛辉,陈奕利,方禹之;脱氧核糖核酸与双苯甲亚胺相互作用的荧光特性研究[J];分析化学;1999年04期

    4 黄承志,李原芳,李念兵,罗红群,黄新华;耐尔蓝硫酸盐在核酸分子表面的长距组装及核酸的三波长共振光散射测定[J];分析化学;1999年11期

    5 冯素玲,刘雪平,樊静;十六烷基溴化吡啶与脱氧核糖核酸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J];分析化学;2005年03期

    6 杨胜科,费晓华;二碘荧光素测定微量蛋白质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7 张杰,田波,葛名欢,扬吉伟,张孝斌;不同热休克蛋白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3年03期

    8 张立金,闵顺耕,李国学,熊艳梅,孙英;克百威与DNA之间作用的光谱学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5期

    9 金万花;;铝在阿茨海默病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4年01期

    10 罗星光;;载脂蛋白E基因与老年抑郁症[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彭玮丹,王多宁,王刚,惠宏襄,王成济;可诱导型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效率的测定[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2 黄良民;南海不同海区叶绿素a和海水荧光值的垂向变化[J];热带海洋学报;1992年04期

    3 薛泉宏,李东,汤莉;赤霉素荧光测定法改进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4 邓朝晖,袁峻峰,陈德辉,左本荣;三种除草剂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5 洪昊;董念国;史嘉玮;;Amplex Red荧光法检测组织工程瓣膜赖氨酰氧化酶活性[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7年01期

    6 陈德芳;范钦柏;;冷原子荧光间接测定无机含硫化合物各种价态的硫[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7 宋洪霞;;利用X荧光仪测定铁矿中的S,Pb,Zn,As的含量[J];福建分析测试;2008年01期

    8 宫爱艳;吴胜昔;胡仁健;王健;;荧光RT-PCR与常规RT-PCR检测禽流感病毒比较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9 蔡卓平;黄伟伟;段舜山;;海洋赤潮藻球形棕囊藻在氮磷富营养下的细胞增殖(英文)[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2期

    10 陈郧东,蔡妙颜,张英,郑文玲,马文丽;壳聚糖-DNA复合物形成机理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劲旅;张宏誉;何海娟;王瑞琦;;几种常用的过敏原提取溶液对户尘螨放射过敏原吸附抑制实验荧光值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何明祥;;沙丁胺醇TRFIA快速检测技术方法的研究[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3 张伟;罗云敬;林太凤;钟儒刚;;过亚硝酸根对色氨酸损伤检测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任婷;赵丽娇;唐巍;钟儒刚;;亚硝基脲导致DNA股间交联的荧光分析[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杜辉;;原子荧光法测定地质样品中高含量汞[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0)[C];1989年

    6 潘洲;庄惠生;;邻苯二甲酸二丙酯荧光免疫分析法研究[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乃艳;顾瑛;刘凡光;王颖;邱海霞;曾晶;刘丽红;;短时间内血啉甲醚血药浓度变化及其对光动力效果的影响[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刘忠民;张婷;冯健明;郑贵星;;胰岛素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试剂盒的研制及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9 李华春;王莹莹;袁睿;谭克俊;;基于poly(A)与免标记纳米金共振光散射测定盐酸巴马汀[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旭东;周菊英;;共振光散射方法研究间规聚苯乙烯凝胶熔融过程结构演变[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白毅;[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3 于洋 田野;[N];吉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荣发;液态乳中复原乳检测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吴立航;光散射光谱法测定蛋白质和表面活性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马良;黄曲霉毒素B_1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4 蔡昌群;共振光散射光谱探针在DNA杂交及多态性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D];湘潭大学;2011年

    5 夏乾峰;二聚体突变引物定量PCR技术的研发及其临床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6 康辉;椎间盘纤维环交感神经分布特点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的相关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7 程德红;离子液体用于核酸和蛋白质萃取分离与富集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8 刘志媛;铁对几种不同代谢类型微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9 罗友根;新的细胞外钙感受机制在缺氧引起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胞浆钙离子浓度变化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赵东亮;钙信号参与中性粒细胞极性化过程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利芹;荧光碳点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殷鹏飞;光谱法研究壳核型量子点CdTe/CdS与生物碱、氟喹诺酮类药物及其金属配合物-DNA之间的相互作用[D];西南大学;2012年

    3 王明瑞;光谱法测定动物体液中白蛋白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何美英;激光龋齿探测仪探测(牙合)面龋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5 张凤菊;光谱分析技术在多氯联苯分析检测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杨胜园;苏丹红I的检测新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南华大学;2006年

    7 冯伟;三聚氰胺和锰的卫生检验新方法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8 朱琳爱义;CdSe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及其与有机载流子传输材料的相互作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熊小莉;基于[Ru(bpy)_3]Cl_2化合物荧光猝灭的氧传感器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张金铃;清开灵有效组分及配伍抗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钙相关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阿尔茨海默氏症分子病理学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9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19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1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