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隐静脉与胸廓内动脉平滑肌细胞生长特性的比较
本文关键词:人大隐静脉与胸廓内动脉平滑肌细胞生长特性的比较 出处:《心脏杂志》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血管平滑肌细胞 大隐静脉 胸廓内动脉 细胞培养 生长特性
【摘要】:目的:探讨人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与胸廓内动脉(internal thoracic artery,ITA)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的方法,并比较二者的生长特性。方法:取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剩余的SV与ITA血管标本,分为SV组与ITA组,用植块法进行VSMCs的原代培养,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细胞,并比较两组细胞培养时间的差异。去血清培养48 h后,在DMEM/F12、100 ml/L FBS及10 ng/m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不同培养条件下,观察SV的VSMCs与ITA的VSMCs生长情况。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并进行比较。结果:原代及传代培养均获成功。免疫荧光染色法显示平滑肌肌动蛋白(SMα-actin)位于细胞质,总阳性率95%。SV组原代培养植块周围细胞爬出时间为(9.1±1.1)d,大于ITA组的(5.8±1.0)d(P0.05)。SV的VSMCs再次传代培养时间为(34.9±3.4)d大于ITA的VSMCs首次传代培养时间(29.1±4.4)d(P0.05)。SV的VSMCs再次传代培养时间为(9.0±4.2)d,与ITA的VSMCs再次传代培养时间(9.6±3.9)d相似。两组细胞在相同培养条件时,未见明显的形态学差异,细胞生长曲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植块法进行SV与ITA的VSMCs原代培养简便可行,细胞纯度高,具有良好的细胞表型转变特性,是研究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管桥再狭窄分子机制良好的细胞模型。SV的VSMCs可能较ITA的VSMCs具有更强的增殖潜能,二者内在属性的差异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Abstract]:AIM : To investigate the primary culture and subculture methods of saphenous vein ( SV ) and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 ITA )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 VSMSs ) in the patients with SV and ITA , and compare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Vcells of SV and ITA were cultured in primary culture with different culture condition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ells were cultured in DMEM / F12 , 100 ml / L FBS and 10 ng / ml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 PDGF ) - BB .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汕头市中心医院心脏外科;汕头市中心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汕头大学医学院分子免疫病理重点实验室;汕头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9151009101000021)
【分类号】:R329.2
【正文快照】: 冠状动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血管桥再狭窄是心血管外科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目前,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与胸廓内动脉(internal thoracic artery,ITA)仍是最常用的血管桥材料,其中SV血管桥的远期通畅率远低于ITA血管桥,具体机制尚不甚明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继明;陈问潭;;国人胸廓内血管的形态学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2 谷永善;胸廓内动脉起点变异一例[J];济宁医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3 朱继明;;胸廓内血管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对该血管形态学研究的概况[J];泰山医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4 柳洁;谢正兰;李莉;向长和;杨懿农;田海文;饶利兵;;胸廓内动脉标本层次组合设计与制作[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14期
5 吕衡发,李幼琼,李富德;胸廓内动脉组织学和应用解剖学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6 佘永华,许仕全;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的应用解剖[J];川北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7 梁成青;吴国运;朱耀峰;;椎动脉与胸廓内动脉共干起自主动脉弓变异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年01期
8 殷伟洪;刘丰春;;胸廓内动脉的解剖及超声研究进展[J];解剖与临床;2006年04期
9 朱继明;陈问潭;;国人胸廓内血管的应用解剖研究[J];解剖学通报;1983年02期
10 朱晓牛,许秀亚,吴国流;胸廓内动脉异常外侧支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汪立明;王子彬;杨传彬;李臣凤;王艾娅;;胸廓内动脉栓塞在咯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A];2011年山东防痨协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高长青;杨明;王刚;王加利;李丽霞;赵悦;肖苍松;吴扬;周琪;;全机器人胸廓内动脉游离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3 宋鹏;李强;刘凤永;段峰;王志军;王茂强;;胸廓内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介入治疗——重点探讨栓塞后皮肤损伤并发症的防治[A];第八届全国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第一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护理专业学组会议暨国家级介入诊疗继续教育学习班、肿瘤介入治疗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穆兰花;徐军;刘元波;;游离双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与胸廓内动脉远近心断端吻合的乳房再造术[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5 王永正;李玉亮;邵广瑞;张万明;崔允峰;;经胸廓内动脉化学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A];山东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穆兰花;胸廓内动脉断端(远心端、近心端)血液动力学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代辉;多层螺旋CT观察胸廓内动脉解剖变异及其临床应用[D];佳木斯大学;2013年
2 殷伟红;胸廓内动脉的超声应用解剖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3 刘立锦;胸廓内动脉的临床(行冠脉搭桥术)解剖结构[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76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37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