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浙江省副溶血性弧菌O3∶K6血清型菌株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4 13:35

  本文关键词:浙江省副溶血性弧菌O3∶K6血清型菌株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出处:《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副溶血性弧菌 O∶K血清型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摘要】:目的掌握浙江省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O3∶K6血清型菌株的分子分型特征,为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择副溶血性弧菌的7个管家基因dnaE、gyrB、recA、dtdS、pntA、pyrC及tnaA,对62株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O3∶K6血清型菌株样本进行PCR扩增、测序,Chromas软件和DNA Star软件分析,核酸序列上传至MLST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得每株菌的序列型,绘制多位点序列分型遗传进化树并进行亲缘性分析。结果 62株副溶血性弧菌O3∶K6血清型菌株中,59株菌为ST-3型(3,4,19,4,29,4,22),1株菌为ST-121型(3,2,82,52,4,78,66),1株菌为新的ST型(5,10,34,27,77,49,23),1株菌仅gyrB基因第562位点由C突变为T,其余基因序列与ST4型(3,5,22,12,20,22,25)一致。结论浙江省副溶血性弧菌O3∶K6血清型菌株的主要MLST型别为ST-3型。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olecular typing characteristics of serotype strai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O3: K6 from different sources in Zhejiang Province. Methods 7 housekeeping gene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were selected. PyrC and TNA, 62 strain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O3: K6 serotype were amplified by PCR and sequenced. Chromas software and DNA Star software analysis, nucleic acid sequence uploaded to the MLST database for alignment, to obtain the sequence of each strain. Results 59 of 62 strain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O3: K6 serotype were ST-3. One strain of ST-121 is a new strain of ST-51010, 77923, and the other is a new strain of ST-510104A2777N7923), which is a new strain of ST-510104P27, 77N7923).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e strain is a new strain of ST-510104A277N77N923). Only the 562locus of gyrB gene was mutated from C to T in one strain, and the other gene sequence was associated with that of ST4. Conclusion the serotype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O3: K6 serotype is ST-3.
【作者单位】: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No.2013KYB055,No.2011RCB014)~~
【分类号】:R346
【正文快照】: 副溶血性弧菌为沿海地区引发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1-2],日本每年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病例约为2万例[3]。我国台湾地区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疾病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半数以上[4],内陆1992-2001年间的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占31.1%[5]。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金华;贺丹;杨艳秋;张波;王丽;;多位点测序分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分型鉴定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7年06期

2 刘秀梅,陈艳,王晓英,计融;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J];卫生研究;2004年06期

3 陈娜;孙亮;蒋贤根;;浙江省2007年度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建平;;襄樊市肉食品大肠杆菌污染状况的检测[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3期

2 赵广英;邢丰峰;;基于琼脂糖和纳米金的电流型免疫传感器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08期

3 李斌;陈碧鹃;方建光;张继红;蒋增杰;贾永超;;贝类食源性传染病病原及其消除方法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09年10期

4 赵广英;申科敏;励建荣;;副溶血性弧菌增菌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改进[J];水产科学;2010年03期

5 顾冬花;;市售仔虾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J];山东畜牧兽医;2012年04期

6 莫秋华;李强;林继灿;谭华;涂承宁;叶立青;刘志明;杜坚;孙虹;李书香;王献煌;杨泽;;食源致病菌96微孔板DNA诊断芯片的研制及在一起食物中毒突发事件中的应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李巧苹;刘晓红;蒋德源;;副溶血弧菌耐热性直接溶血素的研究进展[J];福建畜牧兽医;2010年06期

8 郑泽红;赵洁玲;郑泽璇;卓菲;杨贵清;沈静媛;游杰;;深圳市罗湖区部分食品和加工环节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2年01期

9 张继伦;田桢干;何宇平;李平;章琪;;副溶血性弧菌五种致病性检测方法比较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年05期

10 周慧玲;邓留;李绪南;;旅客列车餐车食品安全状况调查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马丽萍;姚琳;周德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柯碧霞;谭海玲;李柏生;何冬梅;马聪;刘美真;陈经雕;柯昌文;;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暴发与散发菌株的病原学特征分析[A];2011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1年

3 曾华堂;郑庆鸣;孙群露;;深圳市宝安区一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王舟;黄薇;潘柳波;曹彬;张志航;范兴;;2011年深圳市水产品卫生状况及风险评估[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何洁仪;李迎月;邓志爱;林晓华;余超;;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特征性分析[A];2012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伶利;生物功能化粒子/核酸探针技术快速检测病原菌及ATP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余水静;食源性致病菌特异性靶点发掘系统及数据库的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胡玉山;食源性病原菌分子分型及其寡核苷酸膜阵列检测技术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李明成;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王勇;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与实验室监测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6 寇晓霞;水体和贝类中食源性病毒分子检测研究及污染调查[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7年

7 秦迪岚;荧光纳米标记与编码技术用于几种重要病原菌检测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杨雷;副溶血性弧菌的体外比较转录组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9 席美丽;食源性革兰氏阴性肠道病原菌PFGE分型和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坎布;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分离株的致病性和主要毒力基因结构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延昭;利用免疫磁珠技术富集肠炎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丽玲;口岸餐饮业卫生监测监督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王丽君;南疆地区奶牛乳房炎性乳房链球菌遗传多样性分析[D];塔里木大学;2011年

4 李俊;副溶血孤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酶对Ⅵ型分泌系统的调控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彭慧峰;副溶血性弧菌FlaE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D];暨南大学;2011年

6 吴英娇;杂色蛤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风险评估[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孔繁娟;凉拌菜大肠杆菌O_(157):H_7污染状况及风险评估[D];中南大学;2011年

8 弓艳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检测和同源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9 鲁锋;蛭弧菌2GS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罗非鱼片沙门氏菌生长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平;茯砖茶水提物对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怡滨,宋诗铎,祁伟,吴尚为;天津地区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位点测序分型[J];天津医药;2004年10期

2 吴利先;黄文祥;;多位点测序技术在病原菌核型分析中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3 罗华标;倪胜;蒋贤根;郇毅;杨海龄;;浙江省2004年度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5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玉山;王鸣;杜琳;江丽芳;邓志爱;刘俊华;候水平;林云万;莫自耀;;副溶血性弧菌流行群特异多重PCR鉴定[J];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05期

2 杨丽华;陈敏;陈洪友;王小光;徐彩萍;;副溶血性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年06期

3 杨元斌;金春光;徐景野;顾文珍;;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及耐药性检测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年07期

4 黄锐敏;陈辉;袁月明;;2004~2006年深圳南山区副溶血性弧菌菌群菌型分布及耐药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07期

5 王宏萍;张继伦;吴文娟;姜婷;鲍依稀;周晓明;;使用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副溶血性弧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年09期

6 赖植发;张勇;罗伟燕;刘奋;李波;刘哲民;;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的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09年08期

7 方加灼,黄秀美,刘敏;厦门市副溶血弧菌菌群与致病性关系的实验探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8 王红;黄彦;唐振柱;李秀桂;孙贵娟;吕素玲;黄立嵘;程国强;;携带双毒力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tdh、trh基因分子特征研究[J];应用预防医学;2010年05期

9 苗艳芳;黎明;李涛;刁保卫;崔志刚;黄薇;孟建彤;阚飙;;脉冲场凝胶电泳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年10期

10 黄丽君;唐丽华;王虹玲;;舟山市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监测及RAPD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瞿婷婷;俞云松;魏泽庆;陈亚岗;李兰娟;;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耐药转座子结构及MLST分型[A];2007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柯碧霞;谭海玲;李柏生;何冬梅;马聪;刘美真;陈经雕;;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暴发与散发菌株的病原学特征分析[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燕;副溶血性弧菌免疫检测新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2 肖潇;一种基于LVPC与VNTR的副溶血性弧菌基因分型新方法[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3 韩海红;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DNA芯片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4 闫小娟;副溶血性弧菌QS系统核心调控子OpaR和AphA对mfp和cpsQ的调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5 彭慧峰;副溶血性弧菌FlaE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D];暨南大学;2011年

6 樊爱军;急性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流行特征研究及分子分型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7 李婧;我国部分地区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的分子分型及遗传变异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8 文雪;基于IPaH 1基因液相芯片技术快速检测志贺氏菌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李蓝天;副溶血弧菌在逆境条件下的变化以及不同菌株生长速率特性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78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378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9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