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免疫细胞及其模式识别受体与表观遗传学调控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固有免疫细胞及其模式识别受体与表观遗传学调控研究进展 出处:《生命科学》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固有免疫细胞 模式识别受体 表观遗传学 调控机制
【摘要】:固有免疫细胞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首道防线,亦是机体有效启动和维持免疫反应的重要参与者,而模式识别受体是固有免疫细胞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免疫分子,因此,机体对固有免疫细胞及其模式识别受体的精细调控尤为重要。表观遗传学是近年研究热点,其在固有免疫调节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就近年表观遗传学中的DNA甲基化、组蛋白共价修饰及非编码RNA等在调节固有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及其模式识别受体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述,以期为感染、炎症、自身免疫病等研究与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Abstract]:Innate immune cells are the first line of defense against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nd also an important participant in the effective initi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mmune response.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are important immune molecules for innate immune cells to play an immune function. The fine regulation of innate immune cells and their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Epigenetics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recent years. Its role in innate immunomodula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DNA methylation in epigenetics. Histone covalent modification and non-coding RNA were reviewed in regulating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nate immune cells and their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in order to be infection and inflammation. Th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of autoimmune diseases provide new ideas and strategies.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70567,81000163,81170363,81270801)
【分类号】:R392
【正文快照】: 固有免疫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随着现代免疫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固有免疫对机体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固有免疫与多种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密切关联,并是导致这些疾病的主要因素。以往研究认为,免疫相关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凯忠;唐庆娟;郑萍;;潘氏细胞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04期
2 金晶;陈涛涌;;HIN-200蛋白可调控胞质外源性DNA诱导的caspase活化[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9年04期
3 李英;陈剑;万苗坚;赖维;郑跃;李美荣;陈荣章;李晓欣;;红色毛癣菌对人角质形成细胞模式识别受体TLR-2,TLR-4,Dectin-1表达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金伯泉;;固有免疫中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信号转导——当代免疫学中最伟大的发现之一[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6年01期
5 孙水林;罗杰;张吉翔;;CARD9蛋白与先天性免疫[J];生命的化学;2007年06期
6 庞红艳;刘耕陶;;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与药物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8年05期
7 张典;梅其炳;;甘露糖受体在宿主免疫应答中的作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年02期
8 陶月红;树突状细胞在粘膜免疫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年05期
9 何竞;张贺秋;凌世淦;;丙型肝炎病毒逃避宿主固有免疫的分子机制[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8年06期
10 杨策;陈永华;黄宏;王海燕;谢国旗;蒋建新;;创伤感染时巨噬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表达、相互作用及其与炎症反应发生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顺子;刘树铮;;X射线对J774A.1细胞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转接蛋白的影响[A];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李传友;;TLR受体在抗结核免疫中的作用[A];2006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谢青;晏春根;;模式识别受体与病毒感染[A];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6年
4 华荣;荣新洲;;TLR4受体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5 陈建忠;;固有免疫识别研究进展[A];浙江省医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及医学病毒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陈建忠;朱海红;陈智;刘克洲;;小鼠TLR3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活性初步鉴定[A];浙江省免疫学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何维;;T细胞的特性与功能[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8 谢建辉;顾建新;;C型凝集素受体Dectin-1及Clec-2的相关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9 华荣;荣新洲;;TLR4受体的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占玲俊;章晓联;;新型补体凝集素结合丙肝病毒包膜糖蛋白并导致调理吞噬和补体活化[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凯;18个重要炎症相关基因SNP分析及TLR4基因5’区SNP功能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2 黄宏;细菌内毒素、脂蛋白、DNA的协同效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3 董蕻;CD14基因启动子区SNP分析及其与LPS反应的关系[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4 刘苏俊;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Toll样受体的表达以及Toll样受体2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5 毛爱平;cIAP1/2调控IFN-β诱导表达的分子机制[D];武汉大学;2011年
6 马驰;小鼠小肠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iIEL)与脾T淋巴细胞间基因表达差异的分析与iIEL功能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7 郑伟;树突状细胞在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作用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8 黄俊龙;去甲肾上腺素通过toll样受体4促进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9 丁国富;人TLR9受体胞外段识别CpG DNA的LRR序列和胞内段新功能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10 吴惠;Toll-like受体在小鼠Sertoli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建群;EV71感染患儿Toll样受体表达初探[D];遵义医学院;2012年
2 彭晓晖;人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hPRS)致痛风病突变体及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抗原5(MDA5)的结构和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陈阿德;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对人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4 杨永红;D181调控TLR9信号影响DCs分泌CXCL-10的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5 孙晓琳;Rab5a蛋白调控巨噬细胞中TLR3/TLR4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6 袁林杰;青藤碱对大鼠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模式识别受体TLR-2影响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杨恒丽;小鼠树突状细胞TLR7表达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8 张雅妮;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调节THP1/CD14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机制的初步探索[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9 任卫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巨噬细胞对Toll样受体2、4的调节作用[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09年
10 徐春雷;TLR4配基可以通过人类的血小板特异地调节炎性因子的释放[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09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40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