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单克隆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 免疫组织化学法 免疫磁珠分选 出处:《浙江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群体,是近年来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hMSCs是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理想种子细胞,在临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十年来干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突破,使人们对hMSCs的生物学特性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其特异表面膜标志,现行的分离方法主要是根据hMSCs的生长特性、表型特征和所具有的多向分化潜能进行评判,影响因素多,操作繁琐,费用昂贵,所得细胞均一性尚不理想,且不同实验室之间数据的可比性差。因而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特异的hMSCs的标记分子。 本研究以分离培养的hMSCs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hMSCs的单克隆抗体,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的鉴定,并以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作探针,用于hMSCs的分选及表面特异性膜分子研究。 实验方法 1.hMSCs的分离培养与鉴定:从正常健康供者获取骨髓,以Ficoll-paque分离液分离获取单个核细胞层经培养后,弃去非贴壁细胞,以10%胎牛血清的
[Abstract]: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MSCs is a stem cell population with high self-renewal and multi-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in bone marrow. In recent years, hMSCs are the ideal seed cells in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and have a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clinic. The breakthrough in the field of stem cell biology in the past decade has made people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MSCs, but so far no specific surface membrane markers have been found. The current separation methods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and multidirectional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of hMSCs. There are many influencing factors, complicated operation and high cost. The homogeneity of the obtained cells is not ideal, and the comparability of the data between different laboratories is not good. Therefore, people have been trying to find the marker molecules of specific hMSCs. In this study, BALB/C mice were immunized with hMSCs.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hMSCs were prepared by hybridoma technique,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was use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MSCs were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flow cytometry. The prepared monoclonal antibodies were used as probes for the separation of hMSCs and the study of surface specific membrane molecules. Experimental method 1. Isolation, culture and identification of hMSCs: bone marrow was obtained from healthy donors, mononuclear cell layer was isolated from normal donor and mononuclear cell layer was isolated by Ficoll-paque, and non-adherent cells were discarded. With 10% fetal bovine serum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芳;周玉;卢士英;任洪林;李岩松;柳增善;刘文迪;郝亚明;;β-酪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年08期
2 李新永;;红景天苷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分泌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27期
3 吕大伟;;抗体的临床应用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抗体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2期
4 裴冀男;;单克隆抗体制备例谈[J];高中生学习(高二版);2011年05期
5 谢晓玲;;恶性血液肿瘤的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18期
6 孙厚良;魏大鹏;张小洪;刘彦君;章崇杰;;抗hMOF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5期
7 ;新药速递[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1年04期
8 罗莎;;单克隆抗体成功治疗由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1年03期
9 孔桂美;张小荣;黄瑶;高巍;廖月霞;卜平;;人VEGF受体Ⅱ胞外Ⅲ区单克隆抗体研制与生物学活性测定[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曹黎黎;刘丹丹;卫娜;高明春;王君伟;;牛IFN-γ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J];中国兽医科学;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爽;徐焱;;单克隆抗体在输血领域的应用探讨[A];中国输血1999年年会暨纪念ABO血型发现100周年学术交流论文专辑[C];1999年
2 李安民;;单克隆抗体标载的~(131)I治疗恶性脑胶质瘤Ⅱ期临床试验的三种给药途径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3 于翠;施曼铃;王桂珍;吴建祥;周雪平;;几种重要植物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A];第三次全国植物病毒和病毒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振勇;邓国华;李呈军;张立春;田国彬;何后军;于康震;陈化兰;;抗禽流感H9N2亚型血凝素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六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振宇;赵益明;董宁征;沈飞;阮长耿;;抗FⅧ-C2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张改连;黄烽;;抗CD20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rituximab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郝波;张国新;林艳;杨杨;王宏娣;;抗HCCR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肝癌检测中的初步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8 陶薇;杨连华;何卓晶;洪艳;陈勇;;抗戊型肝炎病毒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A];浙江省医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及医学病毒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马翠卿;郭奕阳;顾海燕;曾瑞红;杨丽娟;魏林;;一株抗A族链球菌表面蛋白Fba的单克隆抗体对应的表位与Fba结合调节蛋白FH的位点重叠[A];河北省免疫学会第六次免疫学大会资料汇编[C];2010年
10 杨天兵;沈倍奋;;抗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rHIL-1)单克隆抗体的研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来;2010年单克隆抗体市场有望扩三倍[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庄愉;单克隆抗体异军突起[N];医药经济报;2003年
3 ;单克隆抗体异军突起[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4 记者 尹晖;单克隆抗体研发进入新阶段[N];无锡日报;2010年
5 尹晖;最大单克隆抗体研制项目在马山奠基[N];无锡日报;2010年
6 记者 马波;滇将建首家单克隆抗体基地[N];科技日报;2000年
7 ;单克隆抗体应用前景看好[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探微;单克隆抗体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初探[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毛文波;单克隆抗体:征服癌症的新方法[N];科技日报;2004年
10 劳云信;单克隆抗体 抗击肿瘤的生力军[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琳;肝再生增强因子与肝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2 侯桂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同种移植排斥中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3 高勇;新型单克隆抗体荧光探针染料的合成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应用[D];西北大学;2006年
4 江敏;大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基因克隆、抗原分析以及药物偶联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5 秦迎松;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aemangiopoietin, HAPO)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6 万忠海;抗PEA单抗和单链抗体制备及在绿脓感染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8年
7 吕大伟;抗RANKL单克隆抗体在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中的应用及RANKL转录调控的探索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8 庄国洪;抗DR4、DR5单克隆抗体诱导胶质瘤细胞株凋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付建芳;溶藻弧菌抗独特型抗体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10 王晓洁;对虾白斑症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及其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志雄;抗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黄子逸;LIGHT基因转染细胞株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对T细胞的共刺激效应[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铁民;抗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4 李晓龙;肝癌相关抗原SMP30 mRNA在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郑杰;分泌抗猪流感病毒(河南株)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制备、鉴定和初步应用[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6 邵炜慧;盐酸克伦特罗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应用[D];扬州大学;2005年
7 杨宁;纳豆激酶的纯化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8 唐琦;抗麻痹性贝毒素GTX2,,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分析[D];暨南大学;2005年
9 贾娟娟;抗胰岛素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5年
10 李彬;TLR4单克隆抗体诱导同种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58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458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