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密度感应分子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6 16:06

  本文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生物被膜 法尼醇 酪醇 出处:《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受密度感应分子调控,法尼醇和酪醇是白色念珠菌产生的两种密度感应分子。本研究探讨不同生物被膜时相,密度感应分子对白色念珠菌形态及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方法:体外构建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研究分为法尼醇处理组、酪醇处理组、法尼醇和酪醇联合处理组、对照组。首先采用XTT检测不同生物被膜时相酪醇和法尼醇对白色念珠菌细胞活力的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酪醇和法尼醇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作用。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法尼醇的产生,高效液相色谱(high press liquid chromograph,HPLC)检测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酪醇的产生。结果:XT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酪醇可促进6 h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活力(P0.05),法尼醇抑制早期(3 h和6 h)生物被膜活力(P0.05),联合作用组抑制6 h生物被膜活力(P0.001)。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酪醇促进3 h和6 h白色念珠菌细胞的出芽,法尼醇抑制3 h和6 h菌丝形成,两者联合作用以后者对菌丝形成的抑制作用为主。GC/MS及HPLC结果表明在早期(3 h和6 h)生物被膜,2种密度感应分子产生少且无明显升高趋势(P0.05);随着生物被膜成熟(24 h及36 h),酪醇产生明显增多(P0.05),法尼醇产生也明显增多(P0.05)。24 h生物被膜产生酪醇最多,36 h生物被膜产生法尼醇最多。结论:酪醇可以促进白色念珠菌出芽和菌丝伸长,促进早期生物被膜形成。法尼醇抑制出芽和菌丝形成,抑制早期生物被膜形成。两者联合作用以法尼醇对菌丝形成的抑制作用为主。
[Abstrac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yramine could promote the viability of Candida albicans ( P0.05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yrosol 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of Candida albicans biofilm in early ( 3 h and 6 h ) .

【作者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81271151)
【分类号】:R379.4
【正文快照】: 白色念珠菌是人类口腔常见条件致病真菌,在人群中检出率较高。HIV感染、肿瘤放疗和化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糖尿病等导致自身免疫力降低,易发生念珠菌感染。生物被膜是白色念珠菌在口腔内的常见生存方式,生物被膜状态白色念珠菌耐药性和致病性增强,能够有效对抗真菌药物的杀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乃静,李胜岐,孙勇海;改进平板法建立克雷白杆菌生物被膜[J];辽宁药物与临床;2001年03期

2 郑璐;余加林;;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及其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2009年03期

3 张姝娜;郭生玉;李胜岐;;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豚鼠肺感染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年04期

4 董成亚;马小彤;;生物被膜分散方式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5年06期

5 李胜岐,李乃静,谷秀,刘勇;三种抗生素诱导生物被膜克雷伯杆菌产生β-内酰胺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6 裴斐,胡文斌;细胞信号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年06期

7 许扬,董碧蓉;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应系统[J];华西医学;2005年02期

8 贾宁;徐志凯;;细菌生物被膜对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01期

9 刘晓峰;迟秀文;黄震;刘丹;潘志雄;;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09期

10 朱娟;伍勇;;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基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检验杂志;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彬彬;漆涌;伍勇;;粪肠球菌相关基因,QS-frs系统与生物被膜形成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李聪然;钱皎;王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知系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创新药物及新品种研究、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聪然;钱皎;王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知系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湘燕;郑波;李耘;王珊;肖永红;;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与esp,gelE基因的相关性分析[A];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施凯舜;潘发愤;;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研究进展[A];第十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夏忠弟;李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分析及其intⅠ1在生物被膜中作用机制探讨[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陆勇军;;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时代胞内病原细菌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的研究[A];遗传学进步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秋实;李彤;刘玉村;;一种院内感染机会致病菌——不动杆菌[A];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科技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9 赵卓;廖万清;;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的动态学研究进展[A];2007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暨医学真菌实验室研究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郭亚楠;张德纯;;纳米细菌与生物矿化关系研究现状[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俞云松;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全国流行[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荔;Cid/Lrg调节系统对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2 黄乐;algR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播种型扩散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游轶博;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和纤维蛋白原结合能力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4 张连波;密度感应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力及生物被膜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杨维青;整合子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分布及其在生物被膜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贾宁;引发医院感染表皮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阳菌素B(MLS_B)耐药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7 谢轶;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QS系统与生物被膜的相关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曹颖瑛;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9 黄勇;气道粘蛋白大分子末端唾液酸化对粘蛋白—铜绿假单胞菌相互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10 李学军;金黄色葡萄球菌agrC结合小肽的筛选及其功能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佳;双J管生物被膜细菌耐药及其相关基因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孟祥朋;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噬菌体裂解酶对生物被膜的降解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朱娟;细菌生物被膜耐药及形成相关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侯方杰;一氧化氮调节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郑璐;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6 张耀超;LuxS基因缺失对变异链球菌生物学性状、生物被膜结构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7 李越;抗生素M331的抗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及对其体外形成生物被膜影响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8 郑井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分析及其intI1在生物被膜中转录水平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9 冯飞飞;PrfA与SigB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娟娟;离子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以及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初步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66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466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0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