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途径和佐剂对NTHiP6蛋白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本文选题: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 切入点:P蛋白 出处:《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免疫途径和佐剂对NTHiP6蛋白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原核表达质粒PGEX-6P2/P6转入E.coli XL1-Blue,IPTG诱导P6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纯化。以不同免疫途径(皮下,腹腔,滴鼻)用P6蛋白免疫小鼠,每组12只。然后另取小鼠分为PBS组和不同佐剂组(MDC、IL-2、弗氏佐剂),每组15只,采用皮下注射途径免疫。共免疫3次,间隔2周,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IgG抗体,用CCK-8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用ELISA检测IL-4和IFN-γ水平。结果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P6蛋白。3种免疫途径相比,皮下途径免疫诱导的IgG抗体滴度为1 279.97±3.87,腹腔免疫组为427.16±3.08,滴鼻免疫组为253.98±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3,P0.05)。采用皮下免疫途径时,MDC组诱导的IgG抗体滴度、IL-4水平分别为7 421.02±3.30和79.64±2.75,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水平和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与IL-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MDC佐剂并采用皮下途径注射可使NTHiP6蛋白疫苗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mmune pathways and adjuvants on the immune response of NTHiP6 protein vaccine. Methods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 PGEX-6P2/P6 was transferred into E. coli XL1-BluePTG to induce the expression of P6 protein and purified. Mice were immunized with P6 protein, 12 mice in each group. Then the mice were divided into PBS group and different adjuvant groups. 15 mice in each group were immunized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The specific IgG antibody in serum of mice was detected by ELISA, the 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spleen lymphocytes was detected by CCK-8 method, and the levels of IL-4 and IFN- 纬 were detected by ELISA. The titer of IgG antibody induced by subcutaneous immunization was 1 279.97 卤3.87, that of intraperitoneal immunization group was 427.16 卤3.08, and that of nasal immunization group was 253.98 卤3.3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titer of IL-4 was 7 421.02 卤3.30 and 79.64 卤2.75,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P0.05U. IFN- 纬 and the proliferation index of splenic lymphocytes between the other groups and IL-2 group. Conclusion the use of MDC adjuvant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can make the NTHiP6 protein vaccine obtain better immune effect.
【作者单位】: 河北北方学院微生物教研室;河北北方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基金】:河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No.Z2010116) 张家口市科技项目(No.1321062D) 河北北方学院青年基金项目(No.Q2010028)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明星,庄峰锋,周志红,张芳,昌增益,郑昌学;几种不同基因免疫途径的比较研究[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9年05期
2 董承红,胡方,赵红玲,王丽春,孙明,李琦涵;脊髓灰质炎病毒壳蛋白基因不同免疫途径对免疫效果的影响[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9年05期
3 刘馨;张光明;孙茂盛;;滴鼻、口服及肌肉注射途径对轮状病毒VP4重组腺病毒免疫小鼠的体液免疫效果比较[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年07期
4 李英信;李红花;李芳芳;孙昌元;金权鑫;金松竹;崔春权;孟繁平;;不同免疫途径对制备抗血清影响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06期
5 刘胜兵,杨倩;黏膜免疫途径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04年S1期
6 李婧,凌世淦;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5年04期
7 奚华国,陆春蓉,吴厚生;LAK细胞诱导抗双链DNA抗体生成条件的研究[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8年05期
8 袁正宏;免疫途径及载体对乙肝病毒DNA疫苗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摘要)[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王明连,李劲松;DNA疫苗的转染载体及免疫途径[J];生物技术通讯;2002年02期
10 朱学军,曹雪涛,郑玲莉,章卫平,张明徽,袁正隆,陶群;GM-CSF/IL-4基因修饰的瘤苗不同的免疫途径诱导不同免疫反应的观察[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明星;胡慧中;;核酸疫苗的构建策略和核酸疫苗的免疫途径对免疫效果的影响[A];2005全国第二届核酸疫苗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曹丙蕾;王长法;高运东;杨少华;杨宏军;仲跻峰;赵宏坤;;后海穴免疫与常规免疫奶牛乳腺炎三联灭活苗的效力比较[A];中国奶牛协会2007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3 杨天兵;沈倍奋;;抗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rHIL-1)单克隆抗体的研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4 普秀芬;;宫颈癌疫苗的研究与进展[A];玉溪市第六届妇产、妇幼、计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孙进忠;乔荣岑;荣骏弓;习向锋;;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禽流感H9亚型四联灭活疫苗(La Sota株+M41株+AV127株+HL株)免疫效力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姚晓英;李大金;;表达hCGβ的重组乳酸杆菌经不同途径粘膜免疫小鼠的效果比较[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唐毅;;肺炎克雷伯氏菌灭活疫苗对白鲢的免疫保护效应[A];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曾伟伟;石星明;王云峰;王玫;黄婷婷;高宏博;;DNA疫苗免疫增强技术的比较研究[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胡博;李昌;鲁会军;叶明;金宁一;;霍乱毒素B亚单位的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何昭阳;郑冬梅;高云航;王冲;;ND几种免疫途径对粘膜免疫效果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如何给鸡雏进行免疫[N];吉林农村报;2007年
2 于振梅 李钊 邵俊芳;产蛋鸡免疫失败原因及对策[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3 石家庄市动物防疫监督总站 于振梅 李钊 邵俊芳;产蛋鸡免疫失败原因及对策⑤[N];河北农民报;2006年
4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成建国;对猪群进行病原学与血清学动态监测[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5 平辑;预防接种与免疫[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6 信风;造成鸡群出现疫苗应激反应的因素[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7 宁晋县畜牧办 张春峰;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诊治[N];河北科技报;2007年
8 河南科技学院 魏刚才 教授;家禽场如何科学的使用疫苗[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9 ;动物使用疫苗后为何会出现不良反应[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10 武安市职教中心 吴竹梅;猪接种疫苗需注意的问题[N];河北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慧;SARS-CoV DNA疫苗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7年
2 吴娟;重组腺病毒介导HAV结构蛋白基因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免疫学性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3 曹永生;Asia1型FMDV复合表位免疫原的研制及免疫效果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4 曹永生;Asial型FMDV复合表位免疫原的研制及免疫效果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5 冉波;O型口蹄疫病毒VP1表位重组蛋白疫苗的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刘晶;TLR2和TLR4免疫途径对新生儿今后哮喘和其他过敏性疾病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7 闫振贵;不同途径免疫NDV弱毒苗诱导鸡体黏膜和系统免疫反应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希;新型流感病毒样颗粒疫苗在老龄小鼠中免疫原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9 雷杰;白斑综合征病毒重组蛋白对克氏原螯虾免疫效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张建民;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生物标志和基因重组疫苗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婵;免疫途径、剂量和佐剂对CVB3VP1蛋白免疫效果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2 陈东强;猪瘟疫苗经粘膜途径接种动物免疫效果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高志刚;重组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疫苗(rHp)剂型及免疫途径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4 杲同玲;鸭病毒性肝炎VFY弱毒疫苗株的筛选和免疫效果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5 徐琳;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重组腺病毒疫苗的构建及气溶胶免疫探索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6 王沂蒙;益生菌基因组DNA免疫佐剂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08年
7 张霞;犬传染性肝炎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8 吴芬芳;新城疫病毒样颗粒免疫效力的初步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9 刘晓东;小鹅瘟病毒VP3基因疫苗在小鼠体内动态分布与表达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10 罗耀玲;用双歧杆菌构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LTB口服活疫苗及其粘膜免疫佐剂功能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18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618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