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间歇性缺氧模型与气阴两虚型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选题:慢性间歇性缺氧 切入点:气阴两虚型心脏病 出处:《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考察慢性间歇性缺氧小鼠心脏形态与功能的变化,为该模型用于气阴两虚型心脏病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空白对照组自由进食、饮水,模型组自由饮水,夜间持续禁食12 h,次日置于低压氧仓中缺氧20 min,每日1次,连续28 d。结果缺氧28 d后,模型组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明显下降;心肌细胞空泡变性,心肌细胞的线粒体水肿,肌小节散乱;心脏组织匀浆液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浓度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明显下降;心肌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结论慢性间歇性缺氧模型体现了心肌细胞损伤和心脏收缩功能减退等慢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特点,为该模型用于气阴两虚型心脏病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heart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in mice with 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 and to provid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heart disease with deficiency of qi and yin. Methods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lank control group and model group. Drinking water, drinking water freely in the model group, fasting continuously at night for 12 hours, hypoxia in the hypobaric oxygen chamber for 20 minutes, once a day for 28 days, results after 28 days of hypoxia, 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nd shortening fraction in the model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Vacuolar degeneration of cardiomyocytes, edema of mitochondria in cardiomyocytes, scattered muscle sections, increased concentration of nitric oxide (no)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in cardiac homogenate, and decreased activity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Conclusion 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 model shows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chronic heart disease, such as myocardial cell injury and cardiac contraction dysfunction. This model provides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heart disease with deficiency of Qi and Yin.
【作者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复方研究室;
【基金】:江苏省科技厅临床医学科技专项(No.BL201206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8130307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81274004)
【分类号】:R-332;R5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洁琼;柴程芝;寇俊萍;余伯阳;;慢性缺氧模型与病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年33期
2 王文萍;柴程芝;寇俊萍;余伯阳;;2种慢性间歇性缺氧小鼠模型模拟气阴两虚证临床指征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年17期
3 王文萍;柴程芝;寇俊萍;朱丹妮;严永清;余伯阳;;基于“方证相应”理论验证慢性间歇性缺氧模型气阴两虚证候属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年01期
4 丁克祥,,陈华东,韩明向,胡永平,卓秀珍;中医虚证的抗氧化指标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照亮,宋小鸽,侯正明,章复清,陈全珠,朱舜丽,袁静,周楣声;艾灸肾俞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2 于静波;孙晖;韩越;张爱华;闫广利;韩莹;王喜军;;代谢组学助力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7期
3 谢慧文;张伟;;老年心虚患者心电图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6年03期
4 刘源;;他达拉非治疗合并心血管疾病的ED患者及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3年12期
5 柴程芝;寇俊萍;王文萍;朱丹妮;严永清;余伯阳;;基于中医临床诊疗模式构建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的构想与初步探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年03期
6 张洁琼;柴程芝;寇俊萍;余伯阳;;慢性缺氧模型与病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年33期
7 马艳春;朱丹妮;余伯阳;;麦冬水提物抗急性心肌缺血活性部位的初步筛选[J];时珍国医国药;2013年03期
8 周一凡;李香伟;刘松涛;雷涛;罗金龙;方骏;;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的手术治疗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年36期
9 王文萍;柴程芝;寇俊萍;朱丹妮;严永清;余伯阳;;基于“方证相应”理论验证慢性间歇性缺氧模型气阴两虚证候属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年01期
10 王宇卿;朱丹妮;张洁琼;余伯阳;;生脉冻干粉口服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小鼠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柴程芝;寇俊萍;王文萍;朱丹妮;严永清;余伯阳;;基于中医临床诊疗模式构建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的构想与初步探索[A];第十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柴程芝;寇俊萍;朱丹妮;严永清;余伯阳;;基于“肺主治节”理论探讨生脉散防治心血管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设想[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李雪丽;刘建勋;李澎;郑咏秋;;迷迭香酸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新峰;六味地黄丸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2 汤喜兰;广枣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文梅;蒙医三穴灸疗对模型大鼠衰老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李雪丽;中药复方双参宁心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线粒体保护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赵荣华;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证与疏肝健脾方关系的肝脏蛋白组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童中艺;核仁素对microRNAs的调控及其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D];中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永卫;“前胃舒泰”治疗奶牛前胃弛缓生化和血液流变学机制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2 李璐;恶性肿瘤阴虚证与细胞因子IL-1α、IL-1β、IL-1R及IL-8相关性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明向,倪恩荣,李平,周宜轩,魏江磊,史东岩,邹冬梅;中医虚证与红细胞内SOD活性相关性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2 傅晓晴;;现代医学疾病动物模型中医“证”的诊断研究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10期
3 欧苏松;林明津;牛桂兰;孙南;;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法的改进和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1985年04期
4 Zubieta-Castillo G.,,Zubieta-Calleja L.,俞毅成;试论高原地区正常及患病个体的慢性缺氧[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章忱 ,盛学仕 ,吕嵘 ,程康 ,朱晓梅 ,卫洪昌;动物心肌缺血中医证型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年03期
6 陈卫国;李军茹;贾守宁;马春花;杨江民;;低压缺氧法建立高原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年05期
7 李军茹;贾守宁;马春花;李生洪;;模拟高原环境建立高原气虚血瘀证大鼠疾病模型的研究[J];陕西中医;2011年05期
8 陈世伟;张杰;刘翠娥;王海玉;李立;张焱;张桂霞;;消渴胶囊对高血糖模型小鼠的降糖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02期
9 关颖;李菁;朱伟杰;孙玲;付咏梅;;丝瓜络对小鼠心肌缺血性损伤的预防效应[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年01期
10 柴程芝;寇俊萍;朱丹妮;严永清;余伯阳;;关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现状的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2009年2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燕;杨烨;李洪;陈燕;赵春玲;;慢性间歇性缺氧大鼠肾脏组织蛋白质组的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年12期
2 张春燕;杨烨;陈燕;李洪;赵春玲;;慢性间歇性缺氧大鼠肾脏组织表达蛋白质组的变化[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石永党;;慢性间歇性缺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相关[J];肝脏;2012年02期
4 曹洁;沈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慢性间歇性缺氧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年04期
5 李兵;张涛;赵维;雷培良;桂明才;邱昌明;;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大鼠性腺轴的影响[J];激光杂志;2009年04期
6 李植灿;洪志林;蔡若蔚;;慢性间歇性缺氧合并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18期
7 唐婷;黄延焱;周厚广;李祥云;;慢性间歇性缺氧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年20期
8 刘辉国,刘珊珊,熊盛道,牛汝楫;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大鼠胸骨舌骨肌收缩能力及疲劳指数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05年08期
9 谭健;莫海兰;李洁;吴应玲;何晓丽;李兵;;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大鼠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7期
10 罗斌;任永生;陈家强;余广;赵春玲;;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幼年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聿炜;罗荧荃;谭胜玉;王轶娜;杨宇;;慢性间歇性缺氧对脂质代谢影响机制的初探[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熊俊伟;李兵;李晓晓;方红雁;高明华;;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大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A];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蔡若蔚;姚力;;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大鼠局灶型脑缺血再灌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施军平;;慢性间歇性缺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中华内分泌学分会《肝病与代谢》学组年会暨2012年复旦大学脂肪肝与代谢紊乱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谭胜玉;;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邹斌;杨宇;罗荧荃;;磷酸化VEGFR在兔慢性间歇性缺氧脑损伤中的蛋白质水平及mRNA水平研究[A];2008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峰;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2 桂明才;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大鼠血糖及其胰岛B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3 张涛;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4 邱昌明;慢性间歇性缺氧大鼠心肌氧化应激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5 张聿炜;慢性间歇性缺氧对脂质代谢影响机制的初探[D];中南大学;2010年
6 母晓松;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7 姚力;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8 熊俊伟;慢性间歇性缺氧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9 邹经纬;褪黑素对OSAHS模型慢性间歇性缺氧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D];桂林医学院;2013年
10 谭健;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大鼠骨骼肌GLUT-4蛋白表达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30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630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