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损害的病理及功能影像学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损害的病理及功能影像学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医科大学》 2010年
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损害的病理及功能影像学特征研究
王建华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痴呆原因,早期表现记忆力下降,以后逐渐出现语言、推理、判断、计算及定向能力的进行性下降,多伴有行为异常、人格改变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AD的病理特征为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s)、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神经元脱失和脑皮质变性萎缩。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被认为是一种介于正常老年人与AD之间的中间过渡状态,表现为能够被家人证实的记忆、语言或其他方面的智能损害,但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一般认为多数遗忘型MCI(aMCI)最终将发展为AD,每年约10%~15%转化为AD。我国有数百万AD患者,正在成为一个庞大的人群。AD除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照料负担以外,还使家庭和政府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支出。目前AD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早期AD和MCI是很多药物和疫苗的治疗目标,目的是减慢或阻止AD病理的发展。然而,只有晚期AD才能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此时药物治疗几乎无效。 结构影像学在AD的早期诊断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以往的研究多致力于AD大脑形态学改变,如选择性颞叶内侧海马结构、内嗅皮层线性及体积变化可出现在AD早期阶段。有很多证据显示,仅凭视觉评估海马萎缩就能很精确地鉴别AD和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然而,当海马结构及内嗅皮层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时,AD病程往往已进展到较晚期。最新的研究认为,早期AD及MCI在皮质结构未发生改变前,脑功能就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白质损害引起的皮质中枢的信息联络中断有关。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尤其是皮质下缺血型血管性痴呆(包括Binswanger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皮质下腔隙性梗死和深部白质损害(white matter lesions, WMLs)。WMLs被认为与小血管病变引起的慢性缺血有关。然而,WMLs不只见于VD,多数AD患者及一部分MCI患者也存在着传统影像学上可见的白质损害。尽管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病理学已经证实AD和MCI患者存在脑白质大体和微结构改变,但这些白质改变的临床意义及病理生理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有些研究报道,与非痴呆老人比较AD患者WMLs更加明显,而另一些研究未得到同样的结论。此外,AD患者WMLs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也仍不清楚,有些研究提示WMLs与认知功能有关,伴有WMLs的A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更加明显;而其他一些研究未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AD患者尤其是早期患者WMLs的临床意义仍未明了。一项定量研究发现,WMLs与记忆障碍、处理速度和执行功能有关。另有很多研究一致认为,WMLs与年龄、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也有关,提示其可能是一种血管相关性疾病,尽管这种改变是一种非特异性病理改变。 越来越多的病理学证据显示,AD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白质损害和功能异常。有病理学证实,WMLs在AD临床症状显现中扮演着重要作用,WMLs的加重可能增加罹患AD的危险性。另有很多研究发现,除了常见于灰质区的典型病理损害神经元脱失外,AD患者脑白质组织中还存在广泛的常见于原发白质疾病的特征改变,包括轴突、少突胶质细胞及脂质成分的减少及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等。 定量检测方法出现以前,WMLs研究多集中在影像学视觉评分法。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新序列的出现,半自动定量测量成为研究热点。AD的研究多应用FLAIR序列以及基于强度阈值的半自动分割法定量检测WMLs的体积。 虽然传统MRI能够显示AD患者的全脑及特异性脑结构的萎缩,但对皮质下白质的研究受到很多限制,尤其是当无明显白质高信号时,传统MRI就显得更加无能为力。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侵入性水弥散成像技术,可用于活体定量检测水分子的弥散方向和程度,进而提供大脑结构的容量、方向和几何形状,同时也可反映传统MRI无明显WMLs的脑白质微细结构的改变。组织内水的弥散在各个方向上是不相同的,这是因为其受到细胞膜及细胞骨架神经微丝、微管的限制。水分子沿纤维方向更易弥散的特性称为各向异性,其中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最常用,其能够显示白质纤维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 MD)可以测量水弥散的程度,从而反映脑白质的结构和病理改变。有报道显示,白质区轴突、少突胶质细胞的减少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可以引起DTI参数的异常改变。 磁共振质子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1H- MRS)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活体评价大脑生化成分的方法。~1H-MRS检测的主要代谢产物包括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醇(mI)、含胆碱复合物(Cho)及肌酸和磷酸肌酸(Cr)等。多数研究发现NAA的降低和mI的升高可能是AD的特征,反映患者脑组织中存在神经元损害或脱失,以及胶质细胞增生或细胞膜异常。 本研究应用神经病理学、常规MRI、DTI及~1H-MRS等方法对AD患者脑白质结构损害的病理学及影像学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白质损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目的是进一步了解WMLs对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精神症状的影响。 第一部分:阿尔茨海默病白质病理改变与影像学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白质区的病理和MRI研究,探讨AD血管性病理改变特征及其与影像学的相关性。 方法:(1)病理学研究:4例经尸检确诊的AD患者脑组织经10%中性甲醛固定30天后,以乳头体为中心行冠状切,厚度1cm,在额叶、颞叶、顶叶、枕叶、Ammon角、海马、基底节及丘脑等部位常规取材后,在脑室周围白质区、弓状纤维等多处补取,进行石蜡包埋。行HE、刚果红、硝酸银、G-B银染色和Tau、Ubiquitin、βA4免疫组化染色等,显微镜下观察各脑叶皮层、扣带回、杏仁核、海马、海马旁回、Meynert基底核、脑干的黑质、蓝斑、迷走神经背核等部位的神经元脱失、老年斑(SPs)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的多少与分布;同时详细观察白质区域的病理改变,尤其是神经元变性、髓鞘脱失、少突胶质细胞密度、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及小血管改变的特征。(2)影像学方法:研究4例患者生前MRI的脑萎缩特征及脑室周围及皮层下深部白质损害(WMLs)程度,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1)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所有4例AD患者均以颞叶及顶叶的萎缩为重,尤其是颞叶内侧萎缩更明显,额叶、岛叶皮质也有不同程度的萎缩;4例AD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室周围及皮层下深部白质损害及小血管变性,以额叶为重,主要表现为神经纤维脱髓鞘、少突胶质细胞及轴突减少、胶质细胞增生及小血管壁纤维素变性或淀粉样蛋白沉积。(2)AD病理(包括神经元脱失、SPs及NFTs)明显的部位颞叶内侧、海马及额叶,其影像学提示的局部脑叶萎缩也更加明显;影像学上白质区异常信号与病理改变也相一致。 结论:AD患者不仅灰质受累,白质区也存在损害;病理学所见与影像学改变基本一致。 第二部分: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白质病变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目的:应用高场强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采用半定量和定量两种方法研究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白质病变(WMLs),并探讨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收集轻中度AD患者56例,年龄及性别相当的健康老年人40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既往病史,进行神经心理学评分并行常规头颅磁共振(MRI)扫描。应用改良Fazekas半定量评分法及半自动定量方法测定FLAIR序列上侧脑室周围WMLs(PVWMLs)和深部白质WMLs(DWMLs)评分,以及总WMLs(VWMLs)体积,并分析其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画钟试验(DCT)及ADAS-Cog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1)AD患者VWMLs为27.4±13.9cm3,PVWMLs评分为1.31±0.60,DWMLs评分为0.93±0.68,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6±13.2 cm3,0.75±0.54和0.38±0.49)(均P﹤0.05)。控制年龄后上述结果无变化。(2)相关分析显示,AD患者年龄与VWMLs无相关性(P﹥0.05)。AD组伴有或不伴高血压病史2组比较VW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 P﹤0.05),PVWMLs及DWML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控制年龄变量后,AD患者VWMLs与MMSE呈显著负相关(r=-0.569, P﹤0.05),与ADAS-Cog呈显著正相关(r=0.515, P﹤0.01),与画钟试验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399, P﹤0.05)。 结论:AD患者白质病变,无论是PVWMLs还是DWMLs均较正常同龄人明显;高血压是WMLs的危险因素,提示血管性危险因素可能与AD的发病有关;WMLs能影响AD患者的全面认知功能及执行功能。 第三部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价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微细结构损害的研究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研究轻度认知障碍(MCI)及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白质微细结构的改变,同时探讨DTI参数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12例MCI患者、12例轻中度AD患者及12例年龄及性别相当的健康对照(NC)老人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测量胼胝体压部、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内囊前肢及内囊后肢白质区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弥散率(MD)。统计分析3组之间DTI参数的差别,并与神经心理测试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CI患者只有顶叶白质FA值显著下降,FA值分别为0.558±0.079和0.489±0.079(P﹤0.05),MD值与对照组均无差别(P﹥0.05)。(2)健康对照组额叶、顶叶及颞叶FA值分别为0.499±0.081、0.558±0.079和0.440±0.061,AD患者额叶、顶叶及颞叶FA值分别为0.405±0.072、0.454±0.069和0.363±0.056,2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患者胼胝体压部、额叶及顶叶MD值分别为0.978±0.082、0.920±0.054和0.817±0.04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内囊前后肢及枕叶3组FA及MD值比较均无差别(P﹥0.05)。(3)所有被研究者参加的相关分析显示,顶叶及颞叶FA值与MMSE、单词回忆及单词再认评分均相关(P﹤0.05),胼胝体压部FA值与单词再认评分相关(P﹤0.05)。胼胝体压部及顶叶MD值与MMSE、单词回忆及单词再认评分均相关(P﹤0.05)。 结论:MCI及轻中度AD患者存在脑白质选择性微细结构损害,其可能是由AD病理与血管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这种损害出现在与高级皮层功能相关的脑区,而与初级功能相关的区域未见明显受损。 第四部分:~1H-磁共振波谱成像评价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侧脑室顶旁白质损害的研究 目的:应用~1H-磁共振波谱(~1H-MRS)及弥散张量成像(DTI)2种磁共振新技术联合评价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侧脑室顶旁的白质损害。 方法:AD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均进行临床检查、神经心理评估和GE Signa3.0T超导磁共振检查,采用PRESS序列,对双侧侧脑室顶旁白质感兴趣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醇(mI)、含胆碱复合物(Cho)及肌酸和磷酸肌酸(Cr)浓度进行采集,并计算NAA/Cr、mI/Cr及Cho/Cr比值。同时进行常规MRI和DTI扫描,对双侧侧脑室顶旁相同部位白质感兴趣区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弥散率(MD)的平均值进行测量,并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AD组NAA/Cr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mI/Cr及Cho/Cr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AD组FA及MD值分别为0.470±0.082和0.771±0.099,对照组FA及MD值分别为0.539±0.068和0.691±0.064,AD组FA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MD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控制年龄后,mI/Cr比值与FA值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MD值无相关关系(P﹥0.05)。 结论:AD患者侧脑室顶旁白质区mI及Cho浓度增加,DTI检测出相同部位FA值降低,MD值升高,提示AD患者不仅存在着灰质病变,白质亦受累,推测这可能与AD病理和共存的血管性病理改变有关;~1H-MRS与DTI结合能更好地检测出AD患者的白质损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49.1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叶明;唐巍;汪青松;;针灸治疗6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2009年04期
2 兰希福;周永红;张美增;谭莉丽;吴红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病人嗅觉功能减退的临床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孔繁军,马涤辉,张昱*;正常人群脑脊液Tau蛋白含量的定量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4期
4 张洪英;高歌军;滕皋军;;阿尔茨海默病的情景记忆fMRI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7年03期
5 余小河;杨于嘉;王霞;王庆红;谢珉;祁伯祥;刘沉涛;王晓莉;贾延劼;钟乐;;高压氧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和髓鞘的保护作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年01期
6 段炜;郑健;桂莉;田洪;;小鼠慢性脑血流低灌注状态的行为学检测及病理学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7 董林;Alzheimer’s病诊断学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1年05期
8 宋焱,祁吉,尹建忠;AD大鼠模型的MRI及MR体积测量与病理对照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5年09期
9 张珉;官大威;赵锐;胡更奕;韩阳;侯震寰;单亚明;;未知病变类型脑血管中β-amyloid、α-actin、collagen Ⅳ的含量[J];法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10 李峰,李春庆,张许,刘买利;穹窿海马伞损伤模拟Alzheimer's病模型大鼠脑MRI研究[J];解剖学研究;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达;张宝荣;占宏伟;刘洪彪;尹风;;Alzheimer型痴呆患者rCBF变化与局部脑功能关系的探讨[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9册)[C];2009年
2 王小川;胡正珲;方征宇;冯越;杨运煌;王群;唐孝威;吴义根;王建枝;;Alzheimer样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与fMRI BOLD信号关系的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市病理生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郑广娟;宋洁;张文高;;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行为学、血脂及软脑膜微循环特征研究[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程灶火;蔡德亮;王志强;李萍;周晓琴;;轻度认知损害的神经心理研究[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武月萍;田金洲;;胰岛素抵抗与脑梗塞[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秋;淀粉样脑血管病的临床和神经病理学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2 周甜;抑郁症相关蛋白树突细胞核蛋白-1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姚秀卿;糖原合酶激酶3对蛋白磷酸酯酶2A催化亚基翻译及翻译后修饰水平的调节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廖凯;嗅觉刺激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杜欢;基于络脉理论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调控脑微环境的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第五永长;银思维对拟SAD大鼠脑内tau磷酸化及其O-GlcNAc修饰的调节作用及相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陈薇;4T MR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对早期Alzheimer病的脑灌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8 李晓裔;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和磁共振波谱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中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9 沈悦娣;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的脑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张耀东;老年轻度认知障碍的现状调查、危险因素及早期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寒;依达拉奉对慢性脑缺血鼠认知功能障碍与TGF-β_1、Bc1-2、MDA、SOD阳性表达影响的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7年
2 于大林;神经内科门诊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D];泸州医学院;2011年
3 王辰;养血清脑颗粒改善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林林;迟发型阿尔茨海默病与PCDH11X基因rs5984894位点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5 陈日朝;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临床特征及与中医证候、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王华龙;V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被动逃避反应和空间学习记忆的改变[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7 宋文;情绪记忆增强效应的年龄相关性脑结构改变: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8 韩敏;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病变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尹波;Tat肽段介导的超顺磁性纳米铁颗粒通过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周鹏;无认知障碍主诉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与磁共振改变及其关系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F.Agosta;M.Pievani;S.Sala;C.Geroldi;S.Galluzzi;G.B.Frisoni;孙海涛;;阿尔茨海默病的白质损害及与灰质萎缩的关系[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3期
2 袁强;罗祖明;陈芹;邹翎;;胆碱脂酶抑制剂治疗前后Alzheimer病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3期
3 付剑亮;常诚;李文彬;赵玉武;;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损害的评估及鉴别价值[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年05期
4 凌茹晶;倪秀石;张琳;张贵祥;;弥散张量成像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年06期
5 邓霖;缪飞;赵雪松;;轻度认知障碍及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MRI研究进展[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3期
6 汪华侨,范海虹,徐杰,李光武,袁群芳,谢瑶,姚志彬;抗氧化剂TA99系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实验依据(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3期
7 钱云;张志珺;;阿尔茨海默病伴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年03期
8 高丽;;“胰岛素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更正启事[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年04期
9 邢安凤;霍春月;;中性内肽酶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基因联系[J];北京医学;2011年04期
10 姜民慧;;小鼠阿尔茨海默脑病的模型[J];国外医学情报;1995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薇薇;李峥艳;唐鹤菡;邓伟;邹翎;龚启勇;;安理申治疗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结构及功能变化的基于体素的高场强MRI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陈霞平;涂自良;杜士明;王启斌;张澈;张蓬华;;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进展[A];湖北省药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满永;夏永静;王抒;;载脂蛋白A-Ⅳ基因360位点与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关系[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五届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王乃东;赵永波;;阿尔茨海默病的免疫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施海姗;侯乐;宁玉萍;郑东;钟笑梅;;不同认知障碍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睡眠特点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金元;曹红;葛仁山;;Nestorone和黄体酮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A];2009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庞丽;姚建莉;李海红;曹震;徐志峰;尤克增;陈耀文;吴仁华;;9.4T离体型核磁共振频谱对阿尔茨海默病海马谷氨酸变化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潘小玲;王刚;崔佩菁;王瑛;马建芳;任汝静;邓钰蕾;徐玮;汤荟冬;陈生弟;;GAB2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丛琳;;调控ADAM9基因表达的启动子区多态性对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作用[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郭喆;张锦明;姚树林;贾建军;尹大一;田嘉禾;;阿尔茨海默病~(11)C-PIBPET显像临床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胜 编译;[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王延江;[N];健康报;2011年
3 李勇;[N];中国医药报;2011年
4 记者 钱铮;[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N];医药经济报;2005年
6 余志平;[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李文;[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王迪;[N];医药经济报;2007年
9 编译 伊遥;[N];中国医药报;2011年
10 闻新;[N];医药经济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华;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损害的病理及功能影像学特征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2 赵长安;铝致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的效应及补肾填精方的防治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3 黄艳红;植物雌激素对绝经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4 顾建钦;老年期痴呆的中西医结合施治及康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宋阳;核磁共振追踪外源性的标记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细胞治疗中的应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6 尹刚;PI3K/AKT信号通路在AD发病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杜红坚;阿尔茨海默病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神经电生理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8 佡剑非;Aβ-AD动物模型建立及NGF治疗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9 张葳;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保护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周志昆;中药复方养寿丹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海马区神经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倢;六味地黄丸对快速老化小鼠学习记忆和细胞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何国军;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颅脑核磁共振定量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3 赵琳;维生素E和川芎嗪防治化学药物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4 庄莹;人参皂苷Rg2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大脑保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肖飞;广东海风藤提取物HS_2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的药效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李进;功能磁共振成像对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及中药防治的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唐翠松;轻度认知障碍局部脑代谢的~1H-MRS分析[D];苏州大学;2008年
8 胡薇;小鼠慢性酒精中毒脑神经细胞APP和Aβ蛋白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9 谭现伟;Aβ_(1-42)寡聚体制备方法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张晓裕;阿尔茨海默病造模条件的优化及去痴灵对该模型的作用[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损害的病理及功能影像学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66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