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与肠黏膜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益生菌 切入点:肠道菌群 出处:《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年03期
【摘要】:益生菌是一类定植于动物肠道,可辅助动物消化功能,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并可影响肠道免疫系统,有益于动物健康的重要调节性菌群。该类菌群与动物肠上皮细胞间互作的分子机制包括菌体表面分子如磷脂壁酸(phosphatidic acid,LTA)、表面层蛋白(S layer protein)等与宿主的粘附相关蛋白分子结合,通过占位效应抑制有害菌群在肠道内的定植;益生菌还可刺激肠道细胞分泌β防御素2、细菌素和有机酸等可抑制甚至杀灭有害菌群;在益生菌作用下,肠道上皮细胞可增强粘液糖蛋白、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等分子的表达,加厚并加固肠道黏膜屏障;益生菌相关抗原可通过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TLRs等)分子结合,激活递呈细胞,启动各免疫细胞的交互作用,调节肠道免疫状态。
[Abstract]:Probiotics are a class of bacteria that are colonized in the gut of animals, which can assist the digestive function of animals,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the intestinal flora, and affect the intestinal immune system.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bacteria groups and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include the binding of cell surface molecules such as phosphatidic acid phosphatidic acid (LTAA) and surface layer protein (S layer protein) to host adhesion proteins. In addition, probiotics can stimulate intestinal cells to secrete 尾 -defensin 2, bacteriocin and organic acids can inhibit or even kill harmful flora.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can enhance the expression of mucoglycoprotein, tight junction protein (occludin) and ZO-1, and strengthen the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Probiotic antigens can be combined with antigen-presenting cell surface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TLRs). Activation of presenting cells, activ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immune cells,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immune state.
【作者单位】: 太原市万柏林区妇幼卫生站;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2012CB723702)
【分类号】:R37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蔡洪斌;李慧芬;高先军;邵长彬;郭强;;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5期
2 刘斌;龚虹;冯谦;王春颖;李康宁;李晓军;刘彦民;;益生菌在防治儿童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年15期
3 张善亭;史燕;张淑丽;王海宽;;丁酸梭菌的研究应用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3年09期
4 范金波;陈历水;冯叙桥;;抗过敏功能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3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志胜;表达H5N1血凝素HAl重组乳酸菌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2 李春燕;基于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分析的支气管哮喘维、西医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安胜明;发酵法制备低聚半乳糖及分离纯化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2 汤际亮;兔源B.subtilis的分离及早期灌服B.subtilis对仔兔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3 韩其岐;复合双歧杆菌油乳剂的研制及其防治仔猪腹泻和促生长效果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4 周梦蕊;乳酸菌对断奶獭兔肠道微生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5 胡长霞;益生菌对轮状病毒性腹泻小鼠肠道屏障的影响及机制的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远志;;肠道菌群及其生物学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09年11期
2 李志川;郑跃杰;;肠道菌群及免疫[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年07期
3 赵胜娟;罗红霞;任发政;李文亮;;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J];中国乳业;2007年10期
4 周雨霞;侯先志;;益生菌与肠道疾病[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年02期
5 李璐;陆峻君;;益生菌对口腔微生物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年01期
6 姜艳美;王加启;邓露芳;卜登攀;刘开朗;魏宏阳;周凌云;雒秋江;;益生菌对宿主机体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8年03期
7 刘少凌;陈运彬;杨杰;;肠道益生菌对新生儿免疫系统的影响[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年06期
8 姚月歌;谷仁烨;;肠道细菌与疾病[J];日本医学介绍;2006年09期
9 吴珊;;认识益生菌[J];知识经济;2007年01期
10 王春敏;李丽秋;;人体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美玲;张梦晖;杜惠敏;庞小燕;张延;赵立平;;轮状病毒感染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赵景阳;;乳酸杆菌代田株的生理作用及21世纪益生菌研究的新动向[A];第三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段荣帅;凌沛学;张天民;;益生菌的黏附机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熊德鑫;;微生态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6卷)[C];2006年
5 孙海峰;刘伟;张力增;郭小青;秦雪梅;;大鼠肠道菌群基因组DNA提取及其多态性分析[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王一鸣;杨虹;李X宝;;人体肠道胆固醇去除菌株的筛选及去除机理的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7 李兰娟;;感染微生态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对机体代谢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高延玲;陈杖榴;刘健华;曾振灵;;人体肠道菌群的离体恒化器模型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与摘要集[C];2006年
9 李兰娟;;感染微生态学的研究进展[A];第一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张敏;范小兵;杨虹;李X宝;奚万艳;王一鸣;;人体肠道菌群构成及重要代谢产物的研究[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李可基;益生菌没那么可怕[N];健康报;2008年
2 胡德荣;人体肠道菌群成功植入猪体内[N];健康报;2007年
3 徐敏;中外科学家在肠道菌群中找出健康“调控者”[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养乐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科学专家 赵景阳博士;未来研究动向令人关注[N];中国食品报;2010年
5 徐敏;在菌群中找出人体健康“调控者”[N];解放日报;2008年
6 谭西顺;益生菌与益菌生[N];大众卫生报;2009年
7 养乐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科学专家 赵景阳博士;中国益生菌行业发展环境有待完善[N];中国食品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刘艳芳;益生菌改善消化系统功能非浪得虚名使用益生菌须以安全有效为首要考虑[N];中国食品报;2009年
9 徐铮奎;等待“催熟”的益生菌[N];医药经济报;2010年
10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 冯颖;人类对于肠道微生态的认识步入新境界(上)[N];中国食品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青;丁酸梭菌培养与发酵动力学以及调节腹泻小鼠肠道菌群平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张英春;抑制宋内志贺菌益生菌株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陈晓华;拮抗幽门螺杆菌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干预机制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张勇;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对大鼠糖耐量受损改善作用和Ⅱ型糖尿病预防作用[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5 曾本华;建立IHFA小鼠模型研究阿莫西林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6 方立超;光合细菌益生特性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7 郭壮;应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不同人群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8 王正根;两株乳杆菌体内外降胆固醇的筛选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郑晓皎;肠道菌—宿主代谢物组的分析平台的建立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张美玲;两种肠道疾病中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璇;围孕期应用益生菌对子代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2 王芳;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在人体肠道内的存活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3 薛超辉;抑制引起腹泻致病菌的益生菌筛选及机制初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杜珍辉;益生菌粘附能力评估模型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孙建芝;益生菌对生殖道和肠道上皮细胞的粘附和粘附拮抗效应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钱程;益生菌粘附及免疫调节机理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7 薛银刚;鼠李糖乳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加工特性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8 夏嘉陵;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小鼠IFN-γ、IL-4动态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章丽燕;乳酸杆菌减少肠道内毒素诱导新生SD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表达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10 王侃;乳酸杆菌对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67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667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