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实验性1型糖尿病的影响
本文选题:日本血吸虫 切入点:1型糖尿病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摘要】: 随着抗生素、疫苗的普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卫生条件的改善,在过去的三十年内,发达国家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有了明显下降,但随之而来的是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相反的是,在经济落后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虽然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很高,但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却很少见。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介导,多种免疫机制共同参与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T1DM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的研究认为CD4+T细胞调节功能的失衡是1型糖尿病发病的中心环节,在T1DM的发病过程中,Th1亚群主要介导致病性的免疫反应,而Th2亚群主要介导保护性的免疫反应。 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存在一种自发性免疫调节现象,在感染初期以成虫抗原诱导的Th1反应为主,当成虫产卵后,随着虫卵的成熟,逐渐偏离为Th2细胞介导的优势应答。正常情况下Th1/Th2细胞是互为抑制,互相调节的,它们共同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因此,我们设想在日本血吸虫感染慢性期由虫卵诱导的Th2优势应答能够拮抗由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抑制1型糖尿病的发生。 本研究首先观察了日本血吸虫感染不同阶段对实验性1型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采用链佐霉素小剂量多次给药法分别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后1周(A组)、9周(B组)的小鼠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同时设立单纯糖尿病模型对照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实验过程中动态观察血糖变化。结果显示在给药完成后,单纯糖尿病对照组(C组)血糖水平逐渐上升,于造模后第21天达到峰值19.36±1.18mmol/L,与正常对照组(D组)6.05±0.58mmol/L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血糖在给药后亦逐渐升高,在21天达到最高峰12.07±1.56 mmol/L,以后逐渐下降,在21和28天两个时间点(12.07±1.56 mmol/L、10.46±1.29 mmol/L)显著低于C组(19.36±1.18 mmol/L、18.32±1.87 mmol/L()P0.05),A组血糖值在各观察时间点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为了进一步明确慢性血吸虫感染对实验性1型糖尿病小鼠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我们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后9周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动态观察血糖水平的变化,实验观察结束后剖杀小鼠,留取血清,取胰腺组织切片HE染色,进行胰岛炎症评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显示在血吸虫慢性感染期给药后,小鼠血糖水平在第21d和28d (9.73±0.76 mmol/L、9.82±0.98 mmol/L)两个时间点与模型对照组相比(14.95±1.23 mmol/L、15.50±1.98 mmol/L)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组仅不足40%的胰岛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而模型对照组有80%的胰岛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至造模后28d,感染组血清中IL-4水平为67.25±12.17 pg/ml,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的4.18±0.23 pg/ml; IFN-γ水平为275.27±47.34 pg/ml,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341.73±58.79 pg/ml。实验证明慢性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实验性1型糖尿病具有拮抗作用,抑制了糖尿病的发病,其机制与Th1/Th2免疫偏移有关。 本文首次报道了感染日本血吸虫对1型糖尿病的影响,并从Th1/Th2免疫调节这个发病环节来阐明了其机理。然而1型糖尿病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尚有更多的未知因素有待进一步了解。因此,深入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对1型糖尿病的保护作用机理,不仅在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Th1/Th2介导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调节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587.1;R38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超明,龚唯,骆伟,田芳,张学光;共刺激分子B7和CD40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Th1/Th2免疫偏移的调控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关志宝;李天贺;;生殖免疫自身抗体检测在妇科不孕不育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06年05期
3 李光富;血吸虫感染致Th1/Th2效应选择及其抗感染作用的分子机制[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3年04期
4 杨晓磊;刘文琪;;寄生虫感染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保护作用[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6年05期
5 翟淑芬;刘翠青;平莉莉;田宝丽;;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清Th1/Th2平衡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年12期
6 汪付兵;涂建成;;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谱及其实验室检测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07期
7 陈晓文,智发朝,曾郁;小肠出血的诊疗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2003年02期
8 杨艳丽;李亚娥;任健康;胡淑玲;;蛋白芯片技术在检测自身抗体中的应用探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年03期
9 陈少夫,张庆芳;炎症性肠病的病因与药物治疗[J];辽宁药物与临床;2002年03期
10 马秀敏;徐琦;侯敏;马海梅;魏晓丽;李玉娇;庞楠楠;赵慧;丁剑冰;;细粒棘球蚴感染对哮喘大鼠血清白介素-17水平及Th1/Th2平衡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向芹;张影;张瑾;薄淑英;辛晓芳;;日本血吸虫感染经吡喹酮治疗后血清中抗体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林;斯氏狸殖吸虫致大鼠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和治疗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2 郑会民;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宿主辅助性T细胞反应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建军;阴黄证本质及温阳活血退黄方作用机制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3年
4 李光富;日本血吸虫复合表位及其在CpG ODN协同下诱导的Th1应答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5 张永锋;益气活血健脾补肾法对小鼠结肠炎防治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6 张彬彬;Smads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对其干预作用[D];浙江大学;2005年
7 庞艳华;STAT4和STAT6以及Th1/Th2类细胞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8 吕梅励;mMIP-1α-DT390重组免疫毒素治疗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莫红梅;日本血吸虫卵对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维;巨噬细胞增强表达诱骗受体IL-13Rα2及其在血吸虫病免疫病理调节中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雪;蛋白A的重组表达及重组菌的发酵过程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萍;日本血吸虫rSjLAP和rSjFBPA重组蛋白抗原疫苗的保护性免疫效果评价[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3 魏晓丽;继发性泡状棘球蚴感染小鼠六种细胞因子动态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4 季e鹲,
本文编号:1684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684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