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HBcAg基因修饰的DC疫苗抗HBV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3 10:37

  本文选题:乙型肝炎病毒 切入点:树突状细胞 出处:《浙江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引起世界范围内乙型肝炎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HBV慢性携带者成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病的高危人群。 免疫耐受机理的形成是乙型肝炎慢性化的中心环节,而免疫耐受的形成一般与病毒和宿主两方面因素有关。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结果的差别决定是否造成HBV持续感染,而抗原、抗原提呈细胞和淋巴细胞是决定免疫应答结果的三个主要因素。 持续HBV感染者以弱而窄谱的特异性CD8~+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细胞应答为特征,并且他们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存在抗原提呈功能缺陷。因此,免疫治疗增强慢性感染者抗HBV的T细胞应答有望结束持续病毒感染。 HBV转基因小鼠(Transgenic mice,Tg)是一种持续HBV感染模型,是评价打破耐受和结束HBV持续感染的免疫治疗策略的良好实验模型。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BV core antigen,HBcAg),是乙肝病毒表达的抗原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抗原。HBcAg可以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两种形式发挥作用。HBcAg可以优先诱导出Th1型细胞免疫反应。在慢性HBV感染中,HBcAg唯一能够引发显著免疫反应的抗原。 本研究通过构建HBcAg重组腺病毒载体(AD-C),体外转染小鼠DC,观察
[Abstract]: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hepatitis B. chronic HBV carriers are at high risk of chronic hepatitis, liver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The formation of immune tolerance mechanism is the central link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the formation of immune tolerance is generally related to both virus and host factors.The difference in the result of immune response to virus determines whether or not to cause persistent infection of HBV, and antigen,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nd lymphocyte are the three main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result of immune response.Cytotoxic T cells with weak and narrow spectrum specific CD8 ~ ~ cytotoxic T cells in persistent HBV infected patientsThe response of Lymphocytes-CTLs) cells was characterized by antigen presentation deficiency in dendritic cells deriv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Therefore, immunotherapy can enhance T-cell response to HBV in chronic infections and may end 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HBV transgenic mice are a persistent HBV infection model, which is a good experimental model to evaluate the immunotherapy strategy to break the tolerance and end the persistent HBV infection.HBcAg is the most immunogenicity antigen of hepatitis B virus expressed antigen. HBcAg can play a role in T cell dependent antigen and T cell independent antigen. HBcAg can be preferentially induced by HBcAg.Th1 typ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In chronic HBV infection, HBcAg is the only antigen that can trigger a significant immune response.In this study, HBcAg recombinant adenovirus vector was constructed and transfected into mice in vitro.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楠;袁伟杰;;Toll样受体4致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损伤的研究进展[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1年01期

2 ;乙型肝炎妈妈能给孩子喂奶吗?[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09年02期

3 王金良;;乙型肝炎病毒定量、分型和耐药性检测的意义[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1年08期

4 弓莉;王元占;张志丽;阳大庆;徐梅;吴砂;卢晓;;TLR7刺激对Balb/c小鼠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年08期

5 段国荣;;乙型肝炎免疫治疗研究现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年03期

6 唐小云;姬云丽;杨美荣;聂影;桂金秋;刘亚威;李福娟;;妊娠特异性糖蛋白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J];热带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7 吉萍;牛明福;邵勇;高丽华;胡显文;;乙型肝炎病毒PreS2蛋白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11年04期

8 王焱;仰大贵;周晓萍;;白介素18与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1年04期

9 周忠;;贵南县小学生乙型肝炎抗体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1期

10 刘爱平;杨瑜;张晓燕;;不同亚型树突状细胞与HIV-1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建铭;施光峰;李宁;钱志平;朱梦琪;陈明泉;李谦;王新宇;;HBV干预后小鼠肝脏树突状细胞p-IRF3及其下游Ⅰ型干扰素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感染性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陈智;黄茵;;树突状细胞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刘修恒;;小鼠骨髓源性不同成熟度树突状细胞培养鉴定[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张庆红;胡玉珍;吕顺艳;钟延清;;雌激素影响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5 郭大伟;梁健;姜晓峰;王学范;魏云涛;姜洪磊;;GPC3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肝癌HepG2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张新华;钟翠平;顾云娣;顾晓;范强;王国强;周播江;;TGF-β1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增强移植心脏耐受性并降低Fractalkine的表达[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7 于益芝;刘书逊;王文雅;张明徽;郭振红;徐红梅;齐润姿;安华章;曹雪涛;;TRAIL在树突状细胞杀伤活化T细胞中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尤长宣;罗荣城;张军一;苏瑾;廖旺军;郑航;Paul L Hermonat;;基因转移制备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9 葛长勇;李鸿钧;孙茂盛;冯婷婷;靳昌忠;姚航平;吴南屏;;灭活SV40致敏的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葛长勇;李鸿钧;谢天宏;张光明;易山;孙茂盛;吴南屏;;恒河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静波;干细胞研究新动向[N];健康报;2009年

2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3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朱宝申;浅谈乙型肝炎病毒的父婴传播[N];石家庄日报;2009年

4 周欣;乙型肝炎病毒检验[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刘伯宁;乔布斯的错误与斯坦曼的自我试验[N];南方周末;2011年

7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沈湫莎;这一次,诺奖会不会颁给逝者[N];文汇报;2011年

9 张献怀;树突状细胞疗法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医药报;2004年

10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建平;γ-干扰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的调控及其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朱伟国;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正昕;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4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5 赵鸿;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大鼠异体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陈玉丙;树突状细胞抗原负载及MAGE-3 DNA瘤苗研制[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8 赵毅;青藤碱对RA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9 刘海波;Fas信号激活树突状细胞炎性复合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10 赵娟;受者来源的PIR-B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的保护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卓;羧甲基茯苓多糖对在两种肝癌细胞上清液中培养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及免疫功能影响[D];暨南大学;2008年

2 吴鸣宇;黑色素瘤基因(MAGE-1)相关肽负载树突状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孟冬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功能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4 梁军利;IFN-β1a对多发性硬化树突状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黄祺琦;耐受性树突状细胞来源的exosome治疗小鼠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初晓霞;淋巴瘤树突状细胞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恶性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7 刘丽燕;MyD88在OK-432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8 郭佳;TLR配体诱导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获得产生全反式维甲酸的能力[D];浙江大学;2011年

9 才志刚;冻融抗原冲击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诱导产生肺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10 李静;癌—睾丸抗原OY-TES-1致敏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抗肝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04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704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1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