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Ⅰ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及病理

发布时间:2016-11-14 17:24

  本文关键词:Ⅰ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及病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大学》 2014年

Ⅰ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及病理研究

龚庆琳  

【摘要】:背景: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对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已明确了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二元论”的不同发病模式。Ⅰ型子宫内膜癌占子宫内膜癌的700%~80%,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达70%以上。子宫内膜癌的规范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虽然疗效显著,但患者永久丧失了生育能力。有资料显示,70%年轻子宫内膜癌发病时尚未生育。对于这些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不仅要以延长生命,减少复发为目的,还要思考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保留生育功能。近年来,临床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多成功的经验。病理方面相对滞后,有必要深入研究。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40岁以下)约占全部病例的5%~14%,病理类型80%以上为子宫内膜样腺癌(Ⅰ型,激素依赖性癌),常伴有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无排卵月经,不孕等激素紊乱背景,雌、孕激素受体通常为阳性,这为孕激素治疗提供了可能和理论依据,对个性化治疗、保留生育功能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孕激素最早由Kismet在1959年用于子宫内膜癌病灶的逆转。治疗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国内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表明孕激素对尚未生育、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的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可能是有效、安全的,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规范。本研究拟对年轻妇女(40岁以下)I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中肿瘤性病变及子宫内膜对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反应及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结合临床资料及随访观察,进行疗效评估,进一步阐述子宫内膜样腺癌和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应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病理检查在评估疗效中的重要作用。 目的 研究年轻妇女(40岁以下)I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患者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反应及病理学变化,探讨孕激素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病理检查在评估疗效中的作用。 方法 1、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04年~2011年40岁以下9例I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及21例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有强烈保留生育功能愿望的患者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连续用药6-9月。 2、每3个月进行一次病理疗效评估,观察肿瘤性病变消退、变化及内膜反应情况。病理疗效评估标准定义为:完全反应:未见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存在;部分反应:残留增生过长的内膜,无细胞不典型;无反应:组织病理学和治疗前相同,不论范围大小;疾病进展: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出现子宫内膜癌病灶,或子宫内膜癌出现肿瘤分化程度降低或影像学检查提示出现子宫肌层浸润或子宫外转移灶;复发:治疗达到完全反应后,重新出现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子宫内膜癌病灶。 3、治疗周期结束或达到完全反应后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停药或继续治疗,部分反应者全面评估后可选择继续用药。对于癌或复杂性不典型增生病变持续存在(即无反应)3~6月,建议手术治疗。疾病进展应选择手术治疗。复发病例全面评估后可再次治疗。保守治疗后长期随访观察。 结果 1、用药6-9月内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病理观察,分别为5例(5/9)、18例(18/21)癌及癌前病变完全消退(完全反应),2例、2例残留增生过长的内膜,无细胞不典型(部分反应),2例、1例无反应或进展。全过程分别为6例、20例共26人(26/30)达到完全反应,中位完全反应时间6个月(3~21月)。子宫切除分别为6例、4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样癌7例,均为Ia期,复杂性不典型增生3例。中位随访时间55.5个月(24~104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6例完全反应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3例复发,中位复发时间10个月(6-51个月)。20例达到完全反应的复杂性不典型增生患者中有7例复发,中位复发时间12个月(6-55个月),4例再次治疗后重新达到完全反应,其中1例复发3次治疗后均达到再次完全反应。完全反应患者中8例进行3-6个月巩固治疗,有3例复发;18例未进行巩固治疗,有7例复发。是否巩固治疗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后正常妊娠4人次,21例复杂性不典型增生患者正常妊娠10人次,共产16健康新生儿。随访中有5例患者出现宫腔粘连,分别距初治时间10~72月,中位时间36个月。 2、镜下观察:肿瘤性病变在用药后达到部分反应或完全反应者病变范围明显缩小、消失,腺体密度下降,腺体结构简单清晰,腺上皮层次变薄,异型性减轻或消失。子宫内膜对孕激素治疗的反应:表现为子宫内膜间质水肿及蜕膜化,腺体狭小或迂曲;腺上皮单层,核变小,胞质变丰富,腺腔可有分泌物。有效病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内膜萎缩明显,表现为抑制性分泌。伴随反应:孕激素治疗后容易发生鳞状化生,多表现为不成熟鳞状化生。 结论 1、I 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病程进展缓慢,大部分病例对孕激素治疗反应良好、安全有效。 2、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在评估I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复杂性不典型增生保留生育功能疗效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进行疗效评估最为直接和准确的方法。 3、治疗成功后复发率较高,保守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大部分复发病例经全面评估后再次孕激素治疗仍安全、有效。 4、孕激素治疗后妊娠和生育率较高,治疗方法值得推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37.3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恒明;王路祎;袁轶群;孔艳青;王玉环;孙振柱;;子宫内膜样腺癌中PTEN、Her-2和Glut-1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年08期

2 徐东晓,鲍俊翠;PTEN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3 李扬志;谢梅青;;子宫内膜癌易感基因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8年10期

4 董颖,李挺,王颖,吴海荣,谢敏,邹万忠;端粒酶逆转录酶和c-myc基因在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增生中的表达[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5 惠培;;子宫内膜癌的二元发病模式及其临床病理意义[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年12期

6 单波儿;任玉兰;孙建民;涂小予;蒋朝霞;居杏珠;臧荣余;王华英;;年轻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或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保留生育功能的Ⅱ期临床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佳欣;;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进展[J];妇产与遗传(电子版);2013年04期

2 王沪生;吴悦茜;孙静;汪希鹏;;20例早发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4年01期

3 朱辉;王树鹤;;宫腔粘连研究进展[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4年03期

4 林少丹;林仲秋;;微创技术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4年04期

5 叶辉霞;李小毛;邓柳枝;叶敏娟;杨晓辉;;CA125在子宫内膜癌诊断预测中的价值[J];广东医学;2014年16期

6 吕斯迹;殷怡华;;孕激素在子宫内膜癌前期病变和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2014年11期

7 Amr H Wahba;Hesham Al-Inany;;Ovulation induction in the gynecological cancer patient[J];World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4年02期

8 陈芳;隋龙;;干细胞在宫腔粘连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4年06期

9 李小毛;郑泽纯;叶辉霞;马利国;刘继红;林仲秋;;子宫浆液性癌101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5年01期

10 刘瑶;王玉东;;子宫内膜癌的孕激素拮抗及增敏机制[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芳芳;RASSF1A、cyclin D1、ER、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熊艳;几种肿瘤性标志物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探讨[D];武汉大学;2010年

3 盛霞;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基因表达谱的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杨国栋;RNA结合蛋白QKI在结肠癌演变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功能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5 陈勇;MYH9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D];中南大学;2011年

6 徐春盛;NDRG2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7 何玉琦;雌激素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8 申亮亮;NDRG2在结肠癌演变中对TGF-β通路功能的影响及转录调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9 刘秀芳;碱基切除修复基因hMYH和hOGG1变异与胃肠肿瘤易感性及其功能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陈红锦;黄芩苷干预错配修复基因功能缺失的裸鼠结肠原位移植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娟;Ⅱ型子宫内膜癌前期病变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钱哨;17β-HSD-1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刘书鹏;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学诊断复杂性、差异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4 卢俊宇;雌二醇上调人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1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5 张丽霞;错配修复蛋白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作用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6 王红燕;胰岛素、睾酮、AngⅡ、Ang-(1-7)对体外培养子宫内膜细胞的血管紧张素受体及细胞发育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7 支文雪;1、第一部分 Ⅱ期结直肠腺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意义2、第二部分 上皮样肉瘤临床病理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8 孟曦龙;85例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临床及恶变相关因素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9 任冬燕;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40例临床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10 王妨妨;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宫腔镜手术[D];浙江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屈振亮;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的结构特点及转录调控[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2年05期

2 韦毓;庞朗;冯秀英;;子宫内膜样腺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TEN、cyclin E蛋白的表达[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3 惠培;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的若干研究进展和新技术的应用[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年05期

4 董颖,李挺,王颖,吴海荣,谢敏,邹万忠;端粒酶逆转录酶和c-myc基因在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增生中的表达[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云婷;李霞;李隆玉;李汉萍;罗兵;舒宽勇;潘玫;曾四元;;子宫内膜样腺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9年03期

2 朱焱;管睿;郑唯强;;子宫内膜样腺癌肩关节软组织转移1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年09期

3 杨迪;子宫内膜样腺癌误诊分析[J];中原医刊;2005年22期

4 刘瑞枝;;基质金属蛋白酶-26和雌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7年05期

5 张文瑾;杨天翔;李海燕;;25岁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高敏;王莉;蒋国庆;燕鑫;郑虹;王文;高雨;;术后辅助化疗在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癌症杂志;2009年04期

7 单波儿;王华英;孙织;任玉兰;;改良根治性/根治性子宫切除在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局控中的治疗价值[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9年06期

8 熊艳;熊永炎;黄慧;周云峰;;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过程中β-catenin蛋白异常表达和基因突变的检测[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6期

9 夏仙根;斯露;苏旭;;区别子宫内膜样腺癌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参考指标探讨[J];现代临床医学;2010年02期

10 张萍;李佳蕊;;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蓉;唐志坚;王建六;魏丽惠;;年轻子宫内膜样腺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12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2 赵腊秀;饶冬平;;子宫内膜样腺癌钙粘附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的表达及意义[A];2011中国妇产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计划生育与生殖医学学术年会暨生殖健康讲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3 黄山鹰;艾小燕;舒宽勇;;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王新宇;潘子旻;陈晓端;吕卫国;谢幸;;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术前诊刮病理分级的准确性和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分析[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赵腊秀;饶冬平;;子宫内膜样腺癌钙粘附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的表达及意义[A];2012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及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规范化治疗新进展》及《围产医学热点追踪》学习班论文集[C];2012年

6 张岩;杨秀琴;高洪文;田立祥;;血小板反应素1在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张楚瑶;王超;冯炜炜;;临床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高危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8 楼海亚;余晓;叶大风;谢幸;;PTEN表达不能作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术前高危因素评估的指标[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王志启;王建六;沈丹华;王晓迪;李小平;姚远洋;魏丽惠;;化疗在Ib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治疗中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孟令新;李强;章明放;孙锐;薛英杰;宋希元;;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明智;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孕激素对其调节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2 熊艳;几种肿瘤性标志物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探讨[D];武汉大学;2010年

3 彭丽秀;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卢晓晔;人正常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内分泌细胞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单波儿;基于规范的子宫内膜癌个体优化治疗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瑞枝;基质金属蛋白酶-9,-26和雌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2 白雪;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意义初探[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3 何淼龙;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对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预后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龚庆琳;Ⅰ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及病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张慧明;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α、γ与雌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6 王清娟;PELP1/MNAR及ER在不同时期子宫内膜及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青岛大学;2012年

7 陈玥;CD133和ER在子宫内膜不同病理状态下的表达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贺淑芳;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自噬活性的变化[D];浙江大学;2006年

9 郭会敏;G蛋白偶联受体30和磷酸化AKT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郑州大学;2010年

10 赵允菲;T_H17/T_(REG)细胞失衡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青岛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Ⅰ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及病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4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74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9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