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诱导分化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本文选题:脐血 + 间充质干细胞 ; 参考:《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条件;观察诱导后的MSCs源性神经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提供实用的细胞来源。 方法:1.体外分离、纯化、扩增脐血MSCs:采用Ficoll分离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并以低糖DMEM(含10%FBS)培养基接种于6孔培养板中,胰酶消化传代。取传三代的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11b、CD34、CD45和CD44的表达。2.脐血MSCs的诱导分化:采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10ng/ml+维甲酸RA 0.5μM+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 20ng/ml协同诱导培养三代的脐血MSCs定向分化。诱导7d后,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标志GFAP及神经元特异标志MAP2的表达情况。3.体内实验:采用横切法制备大鼠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三组:PBS组、细胞移植组、单纯手术组,每组10只。损伤术后48h,分别于损伤部位注入等量的PBS、Brdu标记的诱导后的细胞,单纯手术组损伤后不施加任何干预作为对照。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标准在移植术后24h及1、2、3、4、5w各时间点对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分。用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移植到大鼠脊髓中的Brdu阳性细胞的存活、迁移情况。 结果:脐血MSCs体外培养三代后,细胞表面CD11b、CD34、CD45、CD44表达阴性。诱导分化7d后,大部分细胞的形态类似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AP2阳性细胞占大多数,明显多于GFAP阳性细胞。移植后2~5w,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均好于PBS组和单纯手术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植入的细胞可长时间在宿主脊髓中存活,并向损伤处两端迁移。 结论:人脐血MSCs于体外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为主体的神经细胞。移植脐血MSCs诱导后的神经细胞可在损伤的宿主脊髓中存活、迁移,并能促进脊髓损伤后行为和功能恢复。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isolation, culture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into neural cells in vitro, and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induced MSCs derived neural cell transplantation on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 To provide a useful source of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 Method 1: 1. In vitro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amplification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MSCs: mononuclear cells were isolated from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MNCs) by Ficoll method, and cultured in 6-well culture plate on low glucose DMEM medium (containing 10s), and the trypsin was digested and subcultured. The expression of CD11bC34-CD45 and CD44 on the surface of the cells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Differentiation of cord blood MSCs: BDNF 10ng/ml retinoic acid RA 0.5 渭 M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20ng/ml was used to induce MSCs dire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cord blood in three generations. After 7 days of induction, the expressions of astrocyte-specific marker GFAP and neuron-specific marker MAP2 were detect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In vivo experiment: the rat model of spinal cord transection was established by crosscutting method. Th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PBS group,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simple operation group, 10 rats in each group. 48 hours after injury, the same amount of PBS- Brdu labeled cells were injected into the injured site, and no intervention was given to the operation group after injury. The motor function score of rats was evaluated by BBB motor function score at 24 hours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at 4 minutes and 5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survival and migration of Brdu positive cells transplanted into the spinal cord of rats were detected by hist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Results: after three passages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MSCs culture in vitro, the expression of CD11bU CD34, CD45 and CD44 was negative on the cell surface. After 7 days of differentiation, the morphology of most cell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neurons.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majority of MAP2 positive cells were more than those of GFAP positive cells. The recovery of hind limb motor function in the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PBS group and the simple operation group (P < 0.05). Immunohistochem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planted cells could survive in the host spinal cord for a long time and migrate to both ends of the injury. Conclusion: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SCs can induce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into neuron-like cells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in vitro. Cord blood MSCs induced nerve cells could survive and migrate in the injured host spinal cord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behavior and func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3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婷芬;毛平;王彩霞;李迎霄;许艳丽;;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J];中国热带医学;2009年08期
2 孙绪丁;王利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J];山东医药;2008年16期
3 白海;王茜;吴涛;杨小亮;司志刚;薛志文;;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对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03期
4 杜江榕;张献共;王丹华;李继云;;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纯化[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于艳秋;任海琴;云伟;金玉楠;李昆;杜莉莉;;人类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和成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年06期
6 刘全华;葛健;刘开彦;;CD271和CD133果真能用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阳性分选吗?[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年05期
7 高蕾;刘吉勇;裴庆山;孙欣欣;;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样细胞的分化[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12期
8 刘心;李博玲;徐波;;胎盘、脐血和骨髓来源的贴壁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比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5期
9 马亮亮 ,张梅;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展望[J];陕西医学杂志;2005年11期
10 程书榜;王成友;;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巧稚;韩艺;赵宏贤;余鸿;刘广益;;当归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和毒性检测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玉红;陈光辉;;地黄低聚糖对人脂肪组织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杜凤移;王皓;杨树龙;赵绘存;杨英;杨军;;纳米纤维支架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影响[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郭勇;张西正;郭春;魏严;李瑞欣;徐晓莹;张永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中心肌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8年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朱恒;江小霞;刘元林;张毅;毛宁;;间充质干细胞选择性调节破骨细胞发育和功能[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6 张颢;陶艳玲;邱林;张伯龙;马军;陈志哲;刘拥军;韩忠朝;;一种具有免疫负调节功能的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7 杨少光;池颖;戎丽娟;邢文;卢士红;赵钦军;马凤霞;韩忠朝;;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比较[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8 李杰平;孔佩艳;李佳丽;朱丽丹;孔祥敬;曾东风;刘红;王庆余;彭贤贵;陈幸华;张曦;;纯化的自体CD34+细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克隆恩病一例并文献复习[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9 罗高兴;程文广;黄正根;贺伟峰;袁顺宗;陈希炜;吴军;;应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小鼠皮肤缺损创面的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郭振兴;郑翠玲;陈振萍;董文川;杨仁池;;胚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秋月 王琳;空军总医院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救治小脑萎缩[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素锋;我市首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手术取得成功[N];临汾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丹 通讯员 艾素;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治疗获突破[N];健康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杨阳腾;北科生物:让干细胞创造医学奇迹[N];经济日报;2011年
5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张泓;生物医药,2008新突破[N];北方经济时报;2008年
7 徐机玲;姜跃进;我国骨髓干细胞移植技术获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深圳特区报记者 范京蓉;5年专注研发 技术领先世界[N];深圳特区报;2011年
9 时报记者 杨晓帆;韩忠朝:中国干细胞研究领军者[N];滨海时报;2010年
10 张献怀 王志红;抗排异反应有了新办法[N];保健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620nm非相干红光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光生物调节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于美娇;系统归巢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牙周组织修复再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东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及体外诱导分化为表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李宝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及复合PLGA体内异位成软骨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朱雅姝;Flk-1~+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吴桂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7 熊卉;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体外转染兔颞下颌关节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纤维软骨转化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苗宗宁;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在骨创伤修复中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梁伟;人骨髓Flk-1~+间充质干细胞抗DNA损伤物质影响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赵迎泽;BMP9通过MAPKs通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守琴;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的体外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2 陈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化疗所致卵巢颗粒细胞损伤的体外实验[D];暨南大学;2010年
3 张茜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以及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诱导其重编程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体外重建角膜后板层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唐子滨;纳米级胶原基骨材料复合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兔后外侧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6 齐凯;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优化初探[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马兰兰;不同胎龄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8 李成华;口腔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存在及在口腔扁平苔藓中变化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9 田毅;人脐带Wharton's jelly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脑肿瘤干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张福丽;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附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进展)[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87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787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