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大学生自杀现象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发布时间:2018-04-25 18:40

  本文选题:大学生 + 自杀 ; 参考:《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由于我国经历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社会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远大于从前,由于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自杀等恶性事件日渐增多,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是广大青年群体的杰出代表,担负着国家发展与建设的重担,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因此大学生的自杀会对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虽然大学生自杀的人数相对于大学生整个群体比例较小,但是带给大学生的心理冲击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却非常巨大,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 一般来说,自杀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率上升与社会的急剧变迁有关。在很大程度上,自杀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转型的社会剧变的一种心理反应。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造成的社会—文化不稳定状态,如就业竞争加大,使得部分大学生失去安全感;外来文化冲击、拜金主义盛行和其他一些社会消极现象,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念发生扭曲;人际关系复杂化和生活节奏快速化,加剧了部分大学生的适应困难。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率的上升也于个体素质有关。自杀者个体素质在从自杀意念的产生到自杀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剧变的社会环境与个体的生理、思想、心理和精神等素质交互作用,在某些负性心理应激源的催化下,就可能诱发某些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导致自杀率的上升。 面对日益严重的大学生自杀现象,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体系:面向大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其心理素质,贯彻“预防为主”、“发展为主”的原则,完善大学生的心理调节机制,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Abstract]:Because of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socialist planned economy system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social situation has undergone complex and profound changes. In this period,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past. Due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r suicides caused by psychological factors, such malignant events as increasing,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Since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best among young people, they ar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of the vast number of youth groups, bear the heavy burde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nd are the hope and futur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Therefore, the suicide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 bring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Although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committing suicide is relatively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whole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and bad social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is very great, which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societ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auses of suicide includ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individual factors. The rising suicide rat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is related to the rapid changes of society. To a large extent, suicide is not a mere personal act, but a psychological response to the social upheaval that is taking place. As a result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nstability caused by the rapid change of society, such as the increasing competition for employment, some college students lose their sense of security, foreign culture shock, the prevalence of money worship and some other negative social phenomena.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distorte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complicated and the pace of life is fast, which makes some college students' adaptation more difficult. The rise of suicide rat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is also related to individual quality. The individual quality of suicides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process from the emergence of suicidal idea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icidal behavior. Under the catalysis of some negative psychological stressors, this dramatic social environment may induce suicide behavior of some college students and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suicide rate. In the face of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henomenon of suicide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preventive and development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ctivi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optimize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to carry out "prevention first". On the principle of "development first", we should perfect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bear setbacks and adapt to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ody and mind.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红;;抑郁症自杀倾向患者的识别与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8期

2 刘秀萍;;青少年自杀行为影响因素及危机干预的现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年02期

3 李蔓荻;白俊杰;张小勇;欧阳波;;浅析高等中医院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年07期

4 李麟;王小飞;王善仪;李悦玮;;性别对甲型H1N1流感期间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研究[J];护理研究;2011年21期

5 黄泉源;孟晓岩;李林;胡帆;黄阔;李蕾;杨君;肖媛;姜朴;;不同学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6 单怀海;;心理健康与自杀行为[J];大众心理学;2007年07期

7 杨晶洁;谢斌;卞茜;;以学校为基础的自杀干预及其理论基础[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9期

8 张佳佳;李敏;彭李;韩爱华;廖文君;;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9 于俊杰;;大学生自杀现象因素探析[J];大众心理学;2003年01期

10 梁华妮;郭丽;宁静;程淑媛;;大学生自杀倾向及其社会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小奕;;浅析我校大学生心理冲突[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2 郭辉;李蔓荻;苏萌;;充分发挥朋辈力量,助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王宝森;;文化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成长之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李燕玲;;一位尿毒症伴自杀倾向患者的单病种整体护理体会[A];全国第六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宋京晶;周蜜;施钢;;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与发展特点[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6 高兰;郭汉军;;应激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调查分析[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7 牟艳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郭爱昕;;越轨行为与大学生心理[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9 朱唯唯;;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体育疗法[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10 周春开;;关于高校心理咨询的思考——兼谈困扰大学生心理的几个主要问题[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环;关注影响大学生心理的新因素[N];济南日报;2008年

2 清华大学 香红丽邋舒宇;正视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张晨 实习生 李林海;“很反感用‘脆弱’来形容大学生心理”[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记者 曹斯;35至44岁男士自杀倾向最高[N];南方日报;2010年

5 河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程振凯;微博“问诊”大学生心理[N];人民日报;2011年

6 廖芳;别让大学生心理“缺钙”[N];贵州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李沙青;关注大学生心理[N];云南日报;2003年

8 任意;鞭挞疗法 可有效扼制自杀倾向[N];中国妇女报;2005年

9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人民日报;2005年

10 唐莹 邬姜;大学生心理需要“健康指南”[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志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颖;大学生自杀倾向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聊城大学;2007年

2 李静;大学生自杀现象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叶向阳;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结构及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博;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王琳;接受式音乐治疗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淑娟;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调适[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张军良;大学生社会支持、控制感在压力源——压力反应中作用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董晓倩;当代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状况调查与对策探讨[D];郑州大学;2005年

9 赵景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逯登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02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802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f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