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和结核分枝杆菌共同感染的免疫学机制
本文选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结核分枝杆菌 ; 参考:《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年04期
【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结核分枝杆菌共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重大问题,结核分枝杆菌和HIV均是在细胞内复制的病原体,通过损伤细胞免疫而造成持续感染。随着免疫学的进展,人们逐渐了解HIV和结核分枝杆菌共感染的一些临床特点及免疫学机制。树突状细胞(DCs)通过高水平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I(MHC II)类分子、协同分子及黏附分子,诱导免疫激活,促使T细胞增殖。HIV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树突状细胞功能受损,导致Th1/Th2及Treg/Th17(help T cell,辅助性T细胞;Regulatery T cell,调节性T细胞)平衡打破,进一步降低了细胞毒性T细胞(CTL)清除结核分枝杆菌和HIV的能力。随着HIV和结核分枝杆菌共感染免疫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治水平将不断提高。
[Abstract]: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and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infection are major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s. Both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d HIV are the pathogens that replicate in cells and cause persistent infection by damaging cellular immun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mmunology, some clinical features and immunological mechanisms of co-infection of HIV and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ave been gradually understood. Dendritic cells (DCs) express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II(MHC II) class molecules at high level, which can induce immune activation by synergistic molecules and adhesion molecules, and impair the function of dendritic cells after infection with T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s a result, the balance of Th1/Th2 and Treg/Th17(help T cells (helper T cells, regulatory T cells) was broken, and the ability of cytotoxic T cells to eliminate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d HIV was further decreased. With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immune mechanism of HIV and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infection, the lev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IV with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fection will be improved.
【作者单位】: 华山医院感染科;
【基金】:上海市医学引导类项目(124119a6400) 高等学校博士专项科研基金(20110071110068)~~
【分类号】:R512.91;R378.9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吕佰瑞;刘朝奇;;调节性T细胞与HIV感染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09年10期
2 李丹;梁华;邵一鸣;;Treg和Th17失衡与HI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杨江华;;CD4~+CD25~+调节性T细胞调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机制和意义[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庆枫;韩喜琴;陈玉玲;黄学锐;杜亚东;初乃惠;;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北京医学;2013年12期
2 陈玉玲;钱起龙;郑玮;梁鹏;姜爱波;富新伟;;胸腺肽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临床观察[J];北京医学;2013年12期
3 张娟;张蓓;杨永华;王爱莉;高美华;;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4 刘纯钢;袁艳梅;;胸腺肽α_1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4年03期
5 陈永浩;徐建辉;林庆裕;刘志辉;陈志成;;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结核病发生中的作用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年11期
6 王福玲;林伟;冯春蝶;袁芳;张华玲;崔竹梅;;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IL-17和FoxP-3的表达及意义[J];齐鲁医学杂志;2014年01期
7 叶娟;张舒林;刘文第;;结核分枝杆菌RD12区T细胞表位分布情况预测及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1期
8 张立群;王云霞;黄君富;殷和;张泽华;王丹妮;刘智勇;夏涵;府伟灵;;骨关节结核患者外周血CD_4~+CD_(25)~+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10期
9 杨江华;王文杰;何自芳;喻艳林;;免疫磁珠捕获法分离抗酸杆菌的实验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年03期
10 陈廷;董海新;陈新科;侯春生;石俊仕;赵月霞;聂尚丹;张孝侠;李雷生;;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凋亡与细胞因子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滢宇;陈颂;符林春;郭卫中;邓文娣;赖春辉;周映云;于靓;;中药注射液喘可治对艾滋病猴模型Treg和Th17平衡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生物医药专题)论文集(下册,墙报P25-P48)[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灏;巨噬细胞再极化[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智兰;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在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D];郑州大学;2013年
2 蒋菁蓉;初治继发性肺结核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苑航;夏大静;曹雪涛;;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HIV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年02期
2 郑红,朱锡华;HIV疫苗的研究策略及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00年S1期
3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佳玲;杨燕萍;谢建平;王洪海;;树突状细胞在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作用[J];科技导报;2005年12期
2 陈志强;滤泡树突状细胞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性[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年05期
3 朱诗应;戚中田;;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DNA芯片检测[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0年03期
4 李登瑞;杨永辉;孙巍;;结核病的先天性免疫与TLR2/4/9的关系[J];中国防痨杂志;2011年03期
5 张交儿;周向梅;孙斌;尹晓敏;杨建民;赵德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实验模型[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8年05期
6 侯国存;冀文茹;陆江阳;;树突状细胞在感染性疾病免疫抑制中的作用[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7 王洪;宋永喜;曹庆隽;;树突状细胞在抗感染免疫研究中的最新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8年06期
8 顾少峰;徐水凌;唐文稳;朱逢佳;;结核分枝杆菌诱导抗原提呈细胞Toll样受体表达差异性研究进展[J];嘉兴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柏银兰;薛莹;徐志凯;;Toll样受体与抗结核感染免疫[J];生物技术通讯;2006年06期
10 刘树玲;杨秀旭;李浩;任军;李建民;付玲;徐俊杰;陈薇;;结核分枝杆菌ESAT-6抗原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J];生物技术通讯;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月新;辛毅;马郁芳;;结核分枝杆菌RmlB的表达、纯化及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A];2008年全国糖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8年
2 刘焰;刘胜武;谈蓉;马立新;刘君炎;;结核分枝杆菌Ag85B与ESAT-6双顺反子重组腺表达载体的构建[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曦;张宗德;刘忠泉;贾红彦;邢爱英;古书香;;结核分枝杆菌rv3873、rv3879c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周培富;谢建平;;结核分枝杆菌双组份调控系统概况[A];重庆微生物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赵全菊;谢建平;;结核分枝杆菌蛋白酶毒力因子的分子遗传研究[A];遗传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冯永红;杨鑫;丁元生;秦莲花;杨华;郑瑞娟;王洁;胡忠义;;结核分枝杆菌CE抗原复合物对人巨噬细胞TNF-α产生及抗原提呈相关功能分子表达的影响[A];全国复治肺结核诊断与治疗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朱明利;;分枝杆菌L型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2007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刘修恒;;小鼠骨髓源性不同成熟度树突状细胞培养鉴定[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张庆红;胡玉珍;吕顺艳;钟延清;;雌激素影响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10 吴园;胡频频;王易伟;李秀全;毛旭虎;钟敏;;结核分枝杆菌Rv0341蛋白编码基因iniB的多态性分析[A];2010年中国防痨协会临床/基础专业学术大会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2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4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5 钱铮;日利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免疫细胞[N];医药经济报;2006年
6 冯卫东;美研制Ⅰ型糖尿病防治新疫苗[N];科技日报;2008年
7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郭宁 施明;我国免疫学研究再攀新高峰[N];健康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柴永忠 本报特约记者 唐向东 本报特约通讯员 肖鑫;发现免疫学“新大陆”[N];解放军报;2005年
9 记者 张亮;治疗性艾滋新疫苗初试成功[N];科技日报;2006年
10 吴军 杨太成;主动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肿瘤[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2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3 刘海波;Fas信号激活树突状细胞炎性复合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4 赵娟;受者来源的PIR-B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的保护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全兴;非成熟型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6 徐述雄;IL-15和树突状细胞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7 邹丽云;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递呈相关Rab分子的筛选及Rab3b,3c,,32参与抗原交叉递呈的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8 张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9 韩澍;吲哚胺2,3-过氧化酶基因修饰的骨髓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10 韩从辉;霉酚酸酯处理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同种移植耐受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燕;MyD88在OK-432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2 郭佳;TLR配体诱导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获得产生全反式维甲酸的能力[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静;癌—睾丸抗原OY-TES-1致敏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抗肝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晓琳;结核分枝杆菌PPE家族免疫相关蛋白PPE68免疫功能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成芳;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表型鉴定[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6 姜泓;结核分枝杆菌FurB的基因表达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王霞芳;IFN-γ增强BALB/c小鼠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抵抗力[D];苏州大学;2002年
8 王琳;结核分枝杆菌ClpX和ClpP2蛋白酶的克隆表达及其性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沈娟;α-黑素细胞刺激素在实验性心脏移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10 杨鑫;结核分枝杆菌CE复合物对人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表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829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982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