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红细胞衰老及程序性死亡机制

发布时间:2018-08-08 18:42
【摘要】:细胞核和线粒体在有核细胞的凋亡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但依据红细胞的生理行为及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红细胞衰老及死亡是一个程序性的死亡过程,并用eryptosis一词来特指红细胞凋亡。红细胞凋亡主要通过胞质Ca2+浓度增加而触发,进而激活Ca2+敏感性K+通道、翻转酶、钙蛋白酶及其他蛋白水解酶等,通过这些酶的作用引发红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相关分子发生级联反应,最终使衰老红细胞被清除。诸多分子及信号通路参与了红细胞的衰老及凋亡,其过程受到精确的调控。红细胞已经成为研究衰老及凋亡的一个很好的材料,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有核细胞的凋亡过程。本文就影响红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因素、Ca2+和神经酰胺在红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囊泡化在红细胞衰老过程中的作用、红细胞衰老抗原等问题进行综述。
[Abstract]:Nuclei and mitochondria play a key role in the apoptosis of nucleated cells. Red blood cells do not have nuclei and mitochondria, but according to the physiological behavior of red blood cells and the results of recent studies, the aging and death of red blood cells is a programmed death process, and the term eryptosis is used to refer to the apoptosis of red blood cells. Erythrocyte apoptosis is triggered by the increase of cytoplasmic Ca2 concentration, which activates Ca2 sensitive K channel, flip enzyme, calpain and other proteolytic enzymes. Through the action of these enzymes, the related molecules of programmed red blood cell death occur cascade reaction, and eventually the aging red blood cells are eliminated. Many molecules and signaling pathways are involved in the aging and apoptosis of erythrocytes. Red blood cells have become a good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aging and apoptosis,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helpful to further explore the apoptosis process of nucleated cell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ffects of calcium and ceramide on programmed erythrocyte death, the role of vesicle in the process of erythrocyte aging, and the aging antigen of erythrocyte.
【作者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麻醉科;山西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分类号】:R32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宁丽;免疫系统中细胞的程序性死亡[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4年01期

2 李雨民,孙元明;细胞“自杀”基因[J];生命的化学;1995年04期

3 罗赛群;细胞周期素D1是神经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中介体[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7年01期

4 宁顺彬,王玲,宋运淳;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英文)[J];Developmental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1999年02期

5 姜丽丽,连秀芬,樊明寿;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植物适应逆境中的意义[J];生命科学;2005年03期

6 高乃庄,帅建华,阎燕华;有丝分裂原对小鼠的免疫抑瘤作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1996年04期

7 蒋礼先;急性间断低氧大鼠脑细胞程序性死亡与自由基消除能力的关系[J];高原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8 李德玲,,王会信,周廷冲;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判定方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6年04期

9 史刚荣;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J];生物学教学;2002年01期

10 史刚荣;环境胁迫下的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意义[J];生物学通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大辉;艾铁民;杨雄;崔克明;;银杏珠心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Ca~(2+)的细胞化学定位及其动态分布[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朱山;卢智刚;杨巍;张震;翟中和;;非洲爪蟾卵细胞提取物中的凋亡特异DNase(XAD)及其激活机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3 赵小平;;Bik通过线粒体和内置网途径诱导293细胞凋亡[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仲南;;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拟南芥绒毡层发育[A];第九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师超;徐朗莱;;盐胁迫下小麦根尖中蛋白质氧化和20S蛋白酶体的氧化与活性及泛素化蛋白的变化[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宁顺斌;郭厚良;宋运淳;;蓝藻异形胞分化、衰老及盐胁迫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杨仲南;;拟南芥绒毡层发育和功能基因调控网络[A];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农业——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田莉;梁静静;Hou Liansheng;;盘基网柄菌多细胞发育期间与尿囊酸酶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操秀英;“三驾马车”领跑的团队[N];科技日报;2010年

2 钟可苹;野生蘑菇有望制成抗癌药[N];天津日报;2007年

3 记者 张晔 通讯员 胡必强;我科学家找出抑制梨“近亲繁殖”的原因[N];科技日报;2008年

4 常丽君;美找到阻止脑细胞凋亡的新分子[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海霞;Ran GTPase在嗜热四膜虫大核无丝分裂和程序性核死亡过程的功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2 李国林;衰老过程中的羰基应激[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琼;人工老化家榆种子程序性死亡胞核形态学特征及信号转导途径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凌腾芳;CO对瓶插切花月季瓶插寿命和盐胁迫下小麦初生根PCD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3 洪丽亚;Ce~(4+)诱导的花生、紫球藻悬浮细胞程序性死亡[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林林;水稻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热激和叶绿体组分诱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陈虹;凋亡抑制基因CED-9转化烟草和水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秦真侠;Caspase-2在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袁海永;VD-toxin作用下拟南芥悬浮细胞微丝骨架和核仁的变化[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廖嘉明;热应激下拟南芥原生质体生长、发育的初步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张爽;氯氟吡氧乙酸与莱茵衣藻的相互作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72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172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7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