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用基因打靶技术构建恶性疟原虫MSP1转基因鼠疟模型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18-09-06 08:33
【摘要】:疟疾是世界范围流行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在四种人体疟原虫中,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Pf)是引起严重疟疾病症乃至死亡的主要病原体。据WHO估计,每年患病人数超过2亿,死亡200—300万,大多数为5岁以下的儿童。由于疟原虫抗药性以及蚊媒对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扩散,使疟疾防治面临严重困难。因此,研制有效的疟疾疫苗已成为疟疾防治的重要途径。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1,MSP1)是一种红细胞内期原虫表达、分布于裂殖子表面的糖蛋白。该分子是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主要抗原之一,尤其是其C末端的19KDa(MSP1-19)片段是其保护性免疫功能域。该片段的单抗和抗血清在体外能有效抑制疟原虫的生长。本实验室构建的恶性疟红内期疫苗PfCP-2.9含有该片段的组分,目前该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 目前疟疾疫苗研究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乏廉价有效的动物模型。尽管南美洲夜猴能感染恶性疟原虫,可作疫苗评价的动物模型,但夜猴并非是恶性疟原虫的天然宿主,且来源非常有限,价格昂贵。近年来疟原虫转基因技术已日趋成熟,并已广泛应用于研究疟原虫蛋白结构和功能,与宿主相互作用和基因表达调控等。根据等位替换的实验研究表明,疟原虫不同种间一些重要的功能蛋白,例如TRAP、MSP1,虽然序列上差异很大,但在功能上却是保守的,经同源替换后疟原虫仍然能完成生活史。依据这个特点,本研究以鼠伯氏疟原虫(Plasmudium berghei,Pb)为实验对象,通过疟原虫的基因打靶技术用PfMSP1-19替换内源性的PbMSP1-19,建立疟原虫的基因转染技术并产生表达PfMSP1-19转基因的Pb。由于此转基因伯氏疟原虫含有PfMSP1-19组分,因此用此转基因鼠疟原虫来评价PfCP-2.9疫苗体内的免疫保护效果。 应用专业软件设计引物,从Pb和Pf的基因组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在Pb中获得来自伯氏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bMSP-1)的1.4Kb片段和PbMSP-13’UTR的500bp片段;在Pf中获得PfMSP-1 C末端19KDa的330bp片段。将PbMSP-1的1.4Kb与Pf的330bp的片段连接形成PbfMSP1融合基因。将PbfMSP1
[Abstract]:Malaria is a worldwide epidemic of parasitic diseases that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mong the four human malaria parasites, Plasmodium falciparum (Plasmodium falciparum,Pf)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severe malaria and even death. According to WHO estimates, more than 200 million people are sick and 2-3 million die each year, most of them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f age. Malaria control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resistance of malaria parasite and the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mosquito vector resistance to insecticides.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malaria vaccin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malaria control. Plasmodium parasite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1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1 MSP1) is a glycoprotein expressed in erythrocyte parasites and distributed on the surface of merozoites. This molecule is one of the major antigens that induce the body to produce protective immunity, especially the 19KDa (MSP1-19) fragment at its C-terminal is its protective immune functional domain. The McAb and antiserum of this fragment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growth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n vitro. PfCP-2.9, an internal falciparum malaria vaccine constructed in our laboratory, contains the component of this fragment, and the vaccine has been put into clinical trial. One of the biggest difficulties in malaria vaccine research is the lack of cheap and effective animal models. Although South American night monkeys can infect Plasmodium falciparum as an animal model for vaccine evaluation, night monkeys are not natural hosts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n recent years, Plasmodium transgenic technolog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mature,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study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lasmodium protein, interaction with host, 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allelic substitution, some important functional proteins in different species of Plasmodium, such as TRAP,MSP1, are conservative in function, although they differ greatly in sequence. After homologous replacement, Plasmodium can still complete its life cycle. According to this characteristic, this study took Plasmodium berghei (Plasmudium berghei,Pb) as experimental object, established the gene transfection technology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with PfMSP1-19 instead of endogenous PbMSP1-19, and produced the Pb. expressing PfMSP1-19 transgenic through the gene targeting technology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Because the transgenic Plasmodium berghei contains PfMSP1-19 component, this transgenic mouse Plasmodium falciparum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immune protection effect of PfCP-2.9 vaccine in vivo. Primers were designed to amplify the target gene fragments from the genomic PCR of Pb and Pf. 1.4Kb fragment and 500bp fragment of PbMSP-13'UTR from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1 (PbMSP-1) of Plasmodium berghei were obtained from Pb and 330bp fragment of PfMSP-1 C-terminal 19KDa from Pf. The PbfMSP1 fusion gene was formed by ligating the 1.4Kb of PbMSP-1 with the fragment of 330bp of Pf. PbfMSP1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建华;杨德圣;;基因治疗用于牙周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唐忠仁;刘影哲;周亚滨;栗德林;;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6期

3 席琼;胡巢凤;张芸;陆大祥;蒋宇;;RIP2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年05期

4 张喜君;李开艳;;共聚物的应用和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2期

5 施新革;宗海斌;董玉珍;侯文根;梁秋冬;;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神经营养因子-3在大鼠雪旺细胞中的表达[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6 孙霁;陈琰;鲁莹;钟延强;;阴离子脂质体-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介导的基因转染[J];药学实践杂志;2011年04期

7 陈东晓;朱远丰;;负载HPV18E7基因树突状细胞瘤苗抗食管癌细胞的体外实验[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24期

8 邓永忠;赵轶男;白峰;袁媛;刘昌胜;高文魁;董鑫;;多孔CPC材料复合转染VEGF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6期

9 刘丽霞;王永成;;神经干细胞转基因疗法与运动性脊髓损伤的治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7期

10 应希;王一;;αA晶状体蛋白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和鉴定[J];眼科新进展;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季石;胡秀英;方琴;谢建琼;崔欣;;ALDH2基因转染对白血病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李硕;王波林;余孝其;;用于基因转染的可降解大环多胺聚合物的合成[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贾向旭;张雪峰;袁丽珍;江国春;鲁茁壮;魏康;;p21基因转染提高了辐射抗性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二次中青年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9年

4 赵永波;王枫;李钰;;t-PA基因转染AGZY83-a细胞移植入小鼠体内的表达研究[A];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病学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张东山;刘伏友;陈香美;彭佑铭;;超声微泡系统介导基因转染大鼠肾脏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书侠;陈芳芳;贾丽;赵晓琴;武建国;虞伟;李晓军;;人分化抑制因子3在A549/DDP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贾赤宇;陈璧;;hTGFβ1基因转染对NIH3T3成纤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8 李玮;谭建;方佩华;李宁;;人钠碘转运体基因转染胶质瘤细胞介导放射性碘治疗的体外研究[A];第四届中国核学会省市区“三核”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李慧武;戴\戎;汤亭亭;严孟宁;郁朝锋;张晓玲;岳冰;楼觉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研究[A];2005年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郭亮;韩雅玲;闫承慧;郭鹏;邓捷;麦晓燕;;腺病毒介导E1A激活基因阻遏子基因转染抑制兔颈动脉球囊拉伤后新生内膜形成[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阿基 牛剑 余志平 张贵华 风信 贵华 陆志城 朱明;生物疗法又有新花样[N];医药经济报;2002年

2 记者 王勇;重庆诞生世界首台超声妇科治疗仪[N];医药经济报;2003年

3 张中桥;卵巢癌诊治新进展[N];大众卫生报;2000年

4 通讯员 钱勇 记者 范又;我国成功重建永生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N];光明日报;2003年

5 冯琳;我国毛囊生长调控研究步入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言诚;青蒿素作用机制 研究获重大突破[N];医药经济报;2003年

7 林均红 徐兰山;基因治疗感觉神经性耳聋在白豚鼠试验中获成果[N];科技日报;2010年

8 记者唐先武 特约记者钱勇;永生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重建成功[N];科技日报;2003年

9 记者 凌翔;中国海洋大学破解角膜组织领域国际性难题[N];光明日报;2010年

10 记者 蒋明 通讯员 王怀民;致肾小管细胞死亡的“凶手”有望被降伏[N];健康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毅;用基因打靶技术构建恶性疟原虫MSP1转基因鼠疟模型及其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2 梁日生;转TrkC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张瑞芬;金属硫蛋白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4 周艳;乳腺癌ERβ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他莫昔芬治疗耐药相关意义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5 欧雅莉;GDNF基因修饰脐血细胞并血脑屏障开放剂对高血压脑梗疗效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李晓强;转染VEGF165基因的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慢性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汪圣毅;腺病毒介导hIL-10基因转染联合IFN-γ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其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高振南;人肿瘤坏死因子-a基因转染对舌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9 宋飞;胞嘧啶脱氨酶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治疗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勤;羟基磷灰石纳米粒载体介导的大鼠肝细胞体内外基因转染实验[D];中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杰;TGF-β1转基因牙龈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胞内信号转导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2 赵静;脂质体介导转染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骨髓基质细胞内表达[D];山东大学;2005年

3 骆书美;超声微泡介导pEGFP-N1转染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4 姚珂;反义PNA抑制端粒酶活性对肺癌A549细胞影响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5 梁政;rAAV/AFP转染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免疫刺激功能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6 林桂渺;TIMP-3真核表达载体构建以及在前列腺癌细胞株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种瑞峰;p21~(waf1)基因转染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和中心体复制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8年

8 林霞;纳米基因载体酶切保护机理的研究及新型基因载体的制备与应用[D];湖南大学;2005年

9 孙书军;温度敏感壳聚糖—接枝-NIPAAm/VL共聚物转基因载体[D];天津大学;2005年

10 魏先森;转染Noggin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25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225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7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