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10 11:44
【摘要】: 目的:动态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异体T细胞内因子IL-2、IFN-γ、IL-4、IL-10的影响,从而探讨其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进行免疫调节的机制,为其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及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发生率等提供实验依据。 材料和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分离和体外贴壁、传代培养,从人骨髓中分离、扩增出MSCs,通过其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加以鉴定其纯度;通过Ficoll分离法和尼龙棉柱法获取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经丝裂霉素(mitomycin-C,MMC)处理后的1×10~5/孔MSCs作为基底层细胞,接种体外分离纯化的异体T淋巴细胞,分别于12h、24h、48h、72h、96h、5天后收集T淋巴细胞,提取RNA,逆转录成cDNA,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测定T细胞内因子IL-2、IFN-γ、IL-4、IL-10的mRNA表达量,动态观察四种因子的变化趋势,以确定下一步实验选择的时间点。继而将MSCs分别调整至以1×10~3、1×10~4、1×10~5个细胞/孔作为不同细胞含量组,接种于培养板,然后加入PHA刺激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1×10~6/孔A组和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与T淋巴细胞均1×10~6/孔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培养体系B组,培养72h,FQ-PCR检测T细胞内因子IL-2、IFN-γ、IL-4、IL-10在mRNA水平上的变化;以25%、50%和75%浓度的MSCs培养上清分别加入到PHA刺激的异体T淋巴细胞C组,共培养72h后,同样FQ-PCR检测T细胞内IL-2、IFN-γ、IL-4、IL-10细胞因子水平。 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培养瓶后,2~4天可见成纤维样贴壁细胞出现,增殖速度较慢;7~10天克隆中的细胞增殖较快,呈旋涡状或平行排列,形态均一;约2周左右,细胞融合成单层,排列有方向性。传代细胞保持原代细胞的形态特征,生长迅速,6~8天即达完全融合。对MSCs传代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亦显示,3~6天是细胞快速增殖期,7天后速度减慢进入平台期。流式细胞仪检测人骨髓MSCs表面抗原,其高表达CD166、CD105、CD29、CD13,低表达CD34、CD45、HLA-DR;3代以后的MSCs纯度达到95%以上。 对一定数量的骨髓MSCs加入MLC体系中共培养,动态观察发现,在72h时,IL-2、IFN-γ、IL-4和IL-10mRNA含量基本达到稳定:MSCs促进IL-2、IL-4和IL-10表达(P<0.05),抑制IFN-γ(P<0.05)。在A组,与未加MSCs的对照相比,不同细胞数量的MSCs和PHA作用下的T淋巴细胞共培养72h后,MSCs明显抑制T细胞内因子IL-2和IFN-γ的表达(P<0.05),而促进IL-4和IL-10的表达(P<0.05),且都呈数量依赖性(P<0.05)。在B组,与未加骨髓MSCs的对照相比,不同细胞数量的MSCs加入MLC体系中共培养72h后,MSCs抑制T细胞内因子IFN-γ(P<0.05),增加IL-2、IL-4和IL-10的表达(P<0.05);MSCs对IFN-γ和IL-10的影响呈数量依赖性(P<0.05),但对IL-2和IL-4的影响在本组中未显著呈现出MSCs数量依赖性(P>0.05)。在C组,与未加骨髓MSCs培养上清的对照相比,在不同浓度的骨髓MSCs培养上清液和PHA作用72h后,培养上清可以抑制T细胞内因子IL-2和IFN-γ表达(P<0.05),,且抑制呈浓度依赖性(P<0.05);上清液促进IL-4表达(P<0.05),亦呈浓度依赖性(P<0.05),而对IL-10影响无显著性(P>0.05)。 结论:①骨髓MSCs可能通过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以及分泌可溶性因子调节Th1/Th2反应平衡,抑制Th1细胞亚群的功能,发挥免疫调节作用。②T细胞在不同的刺激原作用下,MSCs对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不同:在PHA作用下,MSCs主要通过抑制Th1细胞亚群、增强Th2细胞亚群的功能,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而在同种异体抗原存在下,IL-2增加可能是T细胞受刺激增殖的表现。③MSCs免疫调节作用的特点将为免疫排斥和GVHD的防治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调控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on allogeneic T-cell factors IL-2, IFN-gamma, IL-4 and IL-10, an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ir inhibition of T-lymphocyte immune response and immunomodulation, so as to b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the reduction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 (graft-versus-host disea). The incidence rate of Se, GVHD and so on provides experimental evidence.
Materials and Methods: MSCs were isolated from human bone marrow by Ficoll density gradient separation, adherence in vitro and subcultured. The purity of MSCs was determined by morphological homogeneity and flow cytometry.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s were obtained by Ficoll separation and nylon cotton column, and then mitomycin-C (mitomycin-C). After treatment with MMC, 1 1 65507 Then MSCs were adjusted to 1 10~3, 1 10~4, 1 65 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MLR) culture system with 10-6/pore was used in group B. After 72 hours of culture, the levels of IL-2, IFN-gamma, IL-4 and IL-10 in T cells were detected by FQ-PCR, and the supernatants of MSCs with 25%, 50% and 75% concentrations were added to allogeneic T lymphocyte C stimulated by PHA respectively. After 72 hours of co-culture, the same FQ-PCR was used to detect IL-2, IFN-4 and IL-10 in T cells. Levels of gamma, IL-4 and IL-10 cytokines.
Results: After inoculating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into culture flask, fibroblast-like adherent cells appeared in 2-4 days and proliferated slowly; cells in 7-10 days of cloning proliferated faster, arranged in vortex or parallel, with uniform morphology; about 2 weeks, cells fused into a single layer and arranged in a directional manner. The growth curve of MSCs passage cells also showed that the proliferation of MSCs was rapid at 3-6 days, and the rate slowed down to plateau after 7 days. Up to 95%.
After a certain number of bone marrow MSCs were co-cultured in MLC system, dynamic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at 72 hours, the levels of IL-2, IFN-gamma, IL-4 and IL-10 mRNA were basically stable: MSCs promoted the expression of IL-2, IL-4 and IL-10 (P < 0.05), inhibited IFN-gamma (P < 0.05). In group A,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without MSCs, the T lymphocytes were fine with the control without MSCs and PHA. After 72 hours of co-culture, MSC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expression of IL-2 and IFN-gamma in T cells (P < 0.05), but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IL-4 and IL-10 (P The expression of IL-2, IL-4 and IL-10 was increased (P < 0.05), and the effect of MSCs on IFN-gamma and IL-10 was quantitatively dependent (P < 0.05), but the effect of MSCs on IL-2 and IL-4 was not quantitatively dependent (P > 0.05). After 72 hours of A treatment, the supernatant could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IL-2 and IFN-gamma in T cells (P < 0.05), and the inhibition was concentration-dependent (P < 0.05); the supernatant could promote the expression of IL-4 (P < 0.05), bu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IL-10 (P > 0.05).
CONCLUSION: Bone marrow MSCs may regulate the balance of Th1/Th2 reaction through direct contact between cells and secretion of soluble factors, inhibit the function of Th1 cell subsets and exert immunomodulatory effect. 2. Under different stimuli, the mechanism of MSCs'action may be different. Under the action of PHA, MSCs mainly inhibit the function of Th1 cell subsets. In the presence of alloantigen, the increase of IL-2 may be a sign of T cell proliferation stimulated. 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SCs immunoregulation will provide new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mmune rejection, GVHD and clinical regulation of autoimmune diseases.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小青,何建如,缪群;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和缓解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及意义[J];浙江医学;2002年02期

2 王化泉,邵宗鸿,施均,曹燕然,刘鸿,白洁,涂梅峰,邢莉民,崔振珠,刘世和,孙娟,贾海蓉,杨天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及其意义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年08期

3 马道新,刘春生,陈学良,姜义荣,李湘新,倪淑琴;双自杀基因慢病毒转移系统的建立及其对T淋巴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年08期

4 伍昌林,刘仿,肖红,陈群,杨小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外周血T细胞PKC活性变化的研究[J];现代免疫学;2005年06期

5 杨铁虹,贾敏,梅其炳;当归多糖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增进作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年06期

6 关心;;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肠毒素C活性初步研究[J];辽宁医药;2005年03期

7 李州利;石炳毅;蔡明;杜国胜;洪宝发;贾卫;金伯泉;;活化T细胞抗原p140在肝移植患者T淋巴细胞的表达[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王晓燕;陈明岩;吕淑兰;康鹏;;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T淋巴细胞诱导凋亡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04期

9 韩晗;李孟荣;;调节性T细胞和支气管哮喘[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年03期

10 沈s輙2,Vincent G.Allfrey,Edward M.Johnson;升温(热休克)诱导的T淋巴细胞多肽合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8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连宁;李江琪;杜江;潘兴华;郭坤元;;优势化Ⅱ型T淋巴细胞制备及其免疫功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爵;韦莉;姚炜光;张方亮;周蛟;王平;佘锐萍;刘伟;刘尚高;;超强毒感染后SPF鸡免疫器官中CD_4~+和CD_8~+T淋巴细胞的动态分布[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会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刘藕根;何黎;;小鼠体内T淋巴细胞及IL-10对光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影响的实验研究[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郑琦涵;岳茂兴;李瑛;;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全血中T淋巴细胞变化的临床研究[A];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9年

5 田志刚;张建华;王郡甫;张彩;孙内;;T淋巴细胞清除术促进脐血造血细胞的体外扩增[A];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王飞;Griffiths CEM Kirby B Cameron AL;;自然杀伤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陈同辛;朱亚忠;郝轶群;曹清;应大明;;粘附分子CD44的表达及抗血液肿瘤免疫效应的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杨永红;李惠芳;朱平;;从一例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发现克隆性增殖T淋巴细胞[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郑琦涵;岳茂兴;李瑛;;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血清中CD3+、CD4+、CD8+变化的临床研究[A];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9年

10 刘肄辉;张永华;韩颖;冯慧;刘文娟;蒋海寅;;健脾补肾方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肝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肝病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雪飞;再说免疫反应[N];健康报;2003年

2 刘永铭;T淋巴细胞加重动脉粥样硬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张桀;人体免疫系统在太空是否依旧“勤奋”[N];大众科技报;2002年

4 彭萍;抗癌“隐士”——T细胞[N];大众卫生报;2004年

5 袁医;为何年老易患感染性疾病[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6 储国强 王坤;我国科学家培育出杀灭肿瘤的细胞[N];中国水利报;2000年

7 ;艾滋病诊疗指南[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艾滋病诊疗指南(一)[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9 高书明;抗癌隐士——T细胞[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10 杨春;睡眠提高你的免疫力[N];中国医药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驰;小鼠小肠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iIEL)与脾T淋巴细胞间基因表达差异的分析与iIEL功能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2 罗军;NF-κB在膀胱肿瘤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3 张剑军;热休克蛋白70、90α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热休克蛋白70、90α多肽复合物疫苗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4 于铁成;关于低能冲击波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探讨[D];吉林大学;2004年

5 樊超;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在白塞病免疫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曼淑梅;阿尔茨海默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穿过血脑屏障的机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7 孟筱坚;同种异体反应中产生IFN-γ细胞的研究及其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5年

8 陈一鸣;T淋巴细胞识别自体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肿瘤抗原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9 李红;小鼠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10 赵海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局部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霄;T淋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外阴白色病变发病中作用的初步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2 杨庆永;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淋巴细胞TCR/CD3复合物介导的信号传导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3 王志睿;钩吻素子对小鼠Th细胞因子分泌及胞内钙水平影响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4 李少英;服用二十八烷醇对自行车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凯辉;消银解毒饮对银屑病血热证外周血淋巴细胞调控作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赵勇;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情绪及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方军;CD3和CD28双刺激活化的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与胃泌素拮抗剂合用对结直肠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8 刘欣彤;心理行为干预与卵巢癌患者情绪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9 刘迎嘉;宫颈癌中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表达及意义[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10 陈铭佳;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差异性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34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234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e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