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HLA-DRB1,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长寿的关联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6 14:33
【摘要】: 目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体(Human Leukocytes Antigens, HLA)位于人类第6对染色体的短臂上,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即6P2 .1 .3,全长约3500kb,是人类迄今所知多态性最丰富的基因系统,其信息量约为人类基因组全部信息量的千分之一。传统上,HLA基因分为I类(HLA-A,B, C等),II类(HLA-DR, DQ, DP等)及III类(C2, C4等补体基因)。它们分别编码三类不同的HLA抗原分子,在产物结构、表达方式、组织分布和功能一上各不相同。其中,II类位于D区,为免疫功能相关基因(Immune function related gene, Ir),在免疫应答中起重要的作用。正因为HLA在免疫调节中的重要地位,国外学者对HLA与长寿关系的研究极为重视。已有许多研究表明,长寿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有直接的联系,提示决定寿限的遗传因素可能存在于控制免疫功能的某些基因上,特别是HLA- II类基因。因此,多数学者都把研究的重点集中于HLA- II类基因,已有较多的长寿与HLA- II类基因关联研究的报道。然而,遗憾的是因人种、民族、地域及研究角度等不同,所得的结论差别很大,甚至得出相反的结果。这正是HLA系统复杂性的表现。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发达国家比较显得滞后得多,目前尚缺乏长寿群体全面、系统的HLA参数。本文通过对大连市内同一地域的长寿人群HLA—DRB1,DQB1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特点研究,旨在探讨长寿人群中HLA-DRB1,DQB1与长寿的关系,为揭开长寿的奥秘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应用序列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分析法(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 PCR-SSO)对辽宁省大连市29名90-98岁老人(91±2岁)和随机选取大连地区无偿献血志愿者98名,身体健康,体检标准符合“全国采供血管理规范”。家族无遗传病史,年龄在18-55周岁(38±12)岁,男性49名,女性49名进行HLA-DRB1,DQB1
[Abstract]:Objective the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complex (Human Leukocytes Antigens, HLA), located on the short arm of the sixth chromosome, is a closely linked group of genes, I. e., 6P2. 1. 3, with a total length of about 3 500 kb. It is the most polymorphic gene system known to date.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is about 1/1000 of the total amount of information in the human genome. Traditionally, HLA genes are classified into class I (HLA-A,B, C), II class (HLA-DR, DQ, DP et al.) and III class (C 2, C 4 complement genes). They encode three kinds of different HLA antigenic molecules, which vary in product structure, expression,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 Among them, II class is located in D region, and (Immune function related gene, I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mune response. Because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HLA in immunomodulation, foreign scholar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LA and longevity.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longevi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unc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suggesting that genetic factors that determine longevity may exist in some genes that control immune function, especially HLA- II genes. Therefore, most scholars have focused on HLA- II genes, and there have been many report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ongevity and HLA- II genes. Unfortunately, however, because of ethnic, regional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conclusions are very different, even the opposite results. This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 HLA systems.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domestic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s much lagged behind.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HLA parameters of the longevity population.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polymorphism of HLA-DRB1,DQB1 alleles in the longevity population in the same area of Dalia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LA-DRB1,DQB1 and longevity in the long-lived population, an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uncovering the mystery of longevity. Methods using 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 analysis (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 PCR-SSO), 29 volunteers aged 90-98 years (91 卤2 years) and 98 volunteers in Dalian, Liaoning province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nd healthy. The standard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accords with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Blood Collection and supply Management. The family had no history of hereditary disease, aged 18-55 years (38 卤12) years, 49 males and 49 females for HLA-DRB1,DQB1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伟文,张月娥,杨玉杰,刘林生;长寿老人头发中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1987年04期

2 朱志明,赵国祥,周丽红,欧琼,周永生,陈健勇,龚宗信,徐荣华,余国庄,安德鲁斯;长沙市区和湖南边远山区长寿老人日常活动能力的对比分析(二)[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3年05期

3 ;长寿老人礼赞(三)[J];家庭医学;1996年08期

4 郭小珍;长寿老人健康因素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1年03期

5 黄根柱;;长寿老人饮食的十大爱好[J];现代养生;2007年02期

6 王赞舜,马永兴,丁佩珍,杨俭英,步坤钜,顾文娟,赵桐茂,朱素敏,杨天兰,沈玉云,丁守成,高蕴玉,费志平,李关兴;HLA与长寿及寿限关系的初步观察——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查结果[J];遗传;1986年04期

7 郑志学,王赞舜,薛邦祺,曹余德,陈淑英,刘幼凤,程传烈,沈亚伟;106名长寿老人血清脂类的调查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1986年04期

8 倪倬健,杨士泉;海门市农村九十岁以上老人死亡情况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0年04期

9 董玉洁;;长寿的秘诀[J];医疗保健器具;2006年10期

10 戴逸如;;积损成衰[J];祝您健康;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颖;;长寿老人骨折后呼吸道的护理[A];全国第五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张春珍;李玉田;毛子亭;;宁波32名90岁以上长寿老人冬季饮食营养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3 竺越;马永兴;王赞舜;;寿长的某些生理基础及其临床意义[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曾果;王文蕾;吴红梅;董必蓉;林黎;杨桢;姜桅;;应用MNA法评价四川省都江堰地区长寿老人营养状况[A];“全国老年营养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营养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会”会议录[C];2008年

5 孟代贤;蒋保季;;长寿老人营养与长寿因素的探讨[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6 张伟;夏群;张尧贞;褚德发;;135例长寿老人眼部状况调查[A];全国第七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吴锦晖;邓珏琳;董碧蓉;吴红梅;任晓晖;张琼;;都江堰地区长寿老人社会功能现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程瑛;冀秉志;;家庭和谐老人康寿[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董碧蓉;;都江堰地区长寿老人健康调查初步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王文蕾;曾果;董碧蓉;吴红梅;杨桢;林黎;姜桅;;四川省都江堰地区长寿老人膳食及饮食行为特征研究[A];第二届中国西部营养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丰伦;“天地人”延续广西巴马长寿链[N];西部时报;2008年

2 李淑媛;大豆食品是巴马长寿老人优质蛋白的基本来源[N];中国食品报;2009年

3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 茹凯;体弱多病的人为何长寿[N];保健时报;2010年

4 杜荣华;居巢区提高长寿老人保健费标准[N];巢湖日报;2011年

5 李莉;其乐融融度晚年[N];吉林日报;2011年

6 晨 声;韩国长寿老人的养生秘诀[N];大众科技报;2004年

7 刘俊辉 孙兴利;长寿老人的特征[N];广东科技报;2001年

8 邓绍彬;长寿老人的12条特征[N];云南政协报;2002年

9 ;吃生蒜吃出的长寿老人[N];人民政协报;2002年

10 刘晓荻;三多两少 长寿老人的饮食秘诀[N];大众卫生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潘尚领;广西巴马县壮族长寿老人HLA-DQ基因的多态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2年

2 李平兰;长寿老人源双歧杆菌优良菌株的筛选及生理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李素华;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群肾脏衰老及相关基因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4 穆叶赛·尼加提;mtDNA及GNB3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自然长寿的关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5 姜文锡;APOB、G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维吾尔族自然长寿的关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6年

6 李晋新;HSP70及TNF基因与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自然长寿的关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7 孙凌;UCP2及CETP基因与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自然长寿的关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刚;HLA-DRB1,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长寿的关联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2 郑朝阳;新疆和田维吾尔族自然长寿老人及老年人动态血压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1年

3 麦热姆妮萨·艾麦尔;长寿老人肠道益生菌(probiotics)的分离鉴定及长寿机理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4 刘承武;广西东兰县壮族长寿老人HLA-DRB_1基因的多态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3年

5 海拉提·阿力地阿尔汗;和田维吾尔族长寿老人生活环境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5年

6 周玉飞;云南省玉溪、沾益两地长寿老人血浆细胞因子IL-6、TNF-α和IL-10水平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7年

7 覃健敏;IGF-1R基因多态性及p16、p21蛋白水平与巴马长寿关系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王文蕾;四川省都江堰地区长寿老人营养状况评价[D];四川大学;2007年

9 杨启岭;新疆和田地自然长寿居民相关因素十年随访[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10 罗晓秋;巴马壮族长寿人群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74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274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3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