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对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Abstract]: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dendritic cells (Dendritic Cell,DC) are the most potent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in human body and the only full-time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that can activate (Naive T CellS) of immature T lymphocytes. DC has shown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immunotherapy in tumor, infection, organ transplantation and other fields. However, the number of DC in vivo is very small and the proportion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is low. Therefore, most of DC used in clinic at present is collected from DC precursor cells to obtain a large number of mature DC cells in vitro. DC precursor cells are treated by different cytokines. Induction of immature DC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 followed by different maturation factor (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 MPF) to produce mature DC cell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 are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potent adoptive immune killer cells which produce non-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ajor histocompabilty complex,MHC) to tumor cells in vivo. It was composed of two cell subsets, CD3~ CD8~ and CD3~ CD56~, and its inhibitory effect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 (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LAK).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OK-432 as MPF on DC derived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in vitro and the DC effect on CIK.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清珍;仝佳;赵阳;刘嫣芳;沈培;苏兆亮;邵启祥;焦志军;王胜军;许化溪;;产丙酮酸棒状杆菌及痤疮丙酸杆菌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J];免疫学杂志;2011年07期
2 董伟;唐彦君;刘宁;;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分泌的调控[J];中国乳品工业;2011年06期
3 佘志成;范红结;李春玲;王贵平;贾爱卿;杨冬霞;;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P5对豚鼠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功能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11年07期
4 张丽;石玮;张雷;李杰;李娜;安鹏丽;张悦;王蓓;孟明;王家鑫;;负载灭活口蹄疫病毒树突状细胞启动的CD4~+T细胞应答[J];中国兽医科学;2011年07期
5 葛长勇;孙茂盛;;乙型肝炎病毒免疫逃避机制研究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3期
6 赵萌;徐青;于继云;余云舟;;一种拮抗HIV-1并靶向DC的融合基因的设计及表达鉴定[J];生物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7 石晓月;贺敏;任鹏;宋丽雅;乔志新;杨晓琮;程宏;冯秋月;张公庆;王璇琳;宫宁;王字玲;李伟静;于群;;慢病毒介导的稳定表达人GM-CSF、IL-4的EA.hy926细胞株的建立[J];生物技术通讯;2011年04期
8 李晓艳;王景龙;张瑞;孙春辉;郎需龙;杨艳玲;屈海龙;赵勇坤;王兴龙;;羊布氏菌强毒株16M感染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模型的建立[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1年08期
9 梁俊容;景怀琦;;耶尔森菌抵抗宿主免疫并诱导吞噬细胞凋亡机制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年08期
10 贾志龙;毛中鹏;;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的研究现状[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修恒;;小鼠骨髓源性不同成熟度树突状细胞培养鉴定[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庆红;胡玉珍;吕顺艳;钟延清;;雌激素影响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3 郭大伟;梁健;姜晓峰;王学范;魏云涛;姜洪磊;;GPC3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肝癌HepG2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张新华;钟翠平;顾云娣;顾晓;范强;王国强;周播江;;TGF-β1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增强移植心脏耐受性并降低Fractalkine的表达[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5 于益芝;刘书逊;王文雅;张明徽;郭振红;徐红梅;齐润姿;安华章;曹雪涛;;TRAIL在树突状细胞杀伤活化T细胞中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尤长宣;罗荣城;张军一;苏瑾;廖旺军;郑航;Paul L Hermonat;;基因转移制备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7 葛长勇;李鸿钧;孙茂盛;冯婷婷;靳昌忠;姚航平;吴南屏;;灭活SV40致敏的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葛长勇;李鸿钧;谢天宏;张光明;易山;孙茂盛;吴南屏;;恒河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张尧;靳风烁;兰卫华;李彦峰;张克勤;吴刚;叶锦;;联合应用塞莱西布和CpG-ODN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夏强;刘卫彬;陈振光;张莹;黄如训;;胸腺成熟树突状细胞与重症肌无力发生的相关性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静波;干细胞研究新动向[N];健康报;2009年
2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3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刘伯宁;乔布斯的错误与斯坦曼的自我试验[N];南方周末;2011年
5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沈湫莎;这一次,诺奖会不会颁给逝者[N];文汇报;2011年
7 张献怀;树突状细胞疗法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9 杨淑娟;美研究出新型丙型肝炎疫苗[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慢性HBV感染使树突状细胞功能受损[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建平;γ-干扰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的调控及其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朱伟国;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正昕;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4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5 赵鸿;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大鼠异体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陈玉丙;树突状细胞抗原负载及MAGE-3 DNA瘤苗研制[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8 赵毅;青藤碱对RA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9 刘海波;Fas信号激活树突状细胞炎性复合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10 赵娟;受者来源的PIR-B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的保护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燕;MyD88在OK-432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2 蒲骁麟;细胞因子对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3 吴鸣宇;黑色素瘤基因(MAGE-1)相关肽负载树突状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4 孟冬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功能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5 梁军利;IFN-β1a对多发性硬化树突状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黄祺琦;耐受性树突状细胞来源的exosome治疗小鼠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初晓霞;淋巴瘤树突状细胞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恶性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8 郭佳;TLR配体诱导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获得产生全反式维甲酸的能力[D];浙江大学;2011年
9 才志刚;冻融抗原冲击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诱导产生肺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10 李静;癌—睾丸抗原OY-TES-1致敏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抗肝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33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333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