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树突状细胞介导母胎免疫耐受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6 22:12
【摘要】:第一章 正常月经周期妇女、正常妊娠和早期自然流产妇女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研究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亚群髓样DC(myeloid dendritic cell, MDC)和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PDC)在正常月经周期妇女、正常妊娠和早期自然流产妇女外周血中的变化,探讨DC亚群介导母胎免疫耐受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正常月经周期妇女30例,分别在每个妇女月经周期卵泡期和黄体期采集外周血。正常妊娠妇女30例,分别在每个妊娠妇女早期(8~10周)、中期(20~22周)、晚期(36~38周)妊娠和正常分娩后42天采集外周血,并在分娩时采集脐血,正常未孕妇女为对照组。早期自然流产妇女30例采集外周血,正常早期妊娠妇女为对照组。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四色免疫荧光标记,然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DC和PDC的百分率及MDC/PDC比率。应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卵泡期、黄体期、早期自然流产和正常早期妊娠妇女外周血中雌二醇和孕酮的水平。 结果:正常月经周期黄体期外周血中MDC的百分率和MDC/PDC比率明显低于卵泡期(P0.01),PDC的百分率与卵泡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月经
[Abstract]:Chapter 1 study on dendritic cell subset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women with normal menstrual cycle, normal pregnancy and early spontaneous abortion objective: to study dendritic cell (dendritic cell, DC) subsets myeloid DC (myeloid dendritic cell, MDC) and plasmacyte-like D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PDC) in peripheral blood of women with normal menstrual cycle, normal pregnancy and early spontaneous abortion. To explore the role of DC subsets in maternal and fetal immune tolerance. Methods: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30 normal menstrual cycle women in follicular phase and luteal phase respectively. The peripheral blood was collected from 30 normal pregnant women at the early stage (8 weeks), the second trimester (20 weeks), the third trimester (36 ~ 38 weeks) and 42 days after normal delivery, and the umbilical cord blood was collected at the time of delivery. Normal non-pregnant women served as control group. Peripheral blood was collected from 30 women with early spontaneous abortion and control group with normal early pregnancy. The percentage of MDC and PDC and the ratio of MDC/PDC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levels of estradiol and progesterone in peripheral blood of women in follicular phase luteal phase early spontaneous abortion and normal early pregnancy were detected by radioimmunoassay. 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MDC and the ratio of MDC/PDC in luteal phase of normal menstrual cycl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follicular phase (P0.01), PDC and follicular phase P 0.05). Normal menstru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晓星;周霞秋;王俊学;谢青;蔡雄;俞红;周惠娟;;CpG-ODN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5年06期

2 曹伟杰;张萍;徐清芳;张卫东;刘少君;万鼎铭;;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功能[J];中原医刊;2006年08期

3 余昆;苟欣;杨华安;周青松;仲伟营;郑军;;Survivin在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不同分化阶段中的差异性表达[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0年03期

4 陶群;曹雪涛;;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年06期

5 吴志刚;;树突状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6年04期

6 韩德恩,张新晨;肝移植免疫耐受细胞迁移学说及研究进展[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7 赵鸿,王翔,张元芳,丁强,瞿连喜,吴忠,陈波,古涛;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肾移植大鼠免疫耐受及其机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8 赵永亮;余佩武;汪灏;雷晓;王自强;曾冬竹;饶芸;;gp96多肽复合物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功能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谭小波;潘志强;陈钰;接英;张文华;武宇影;;细胞因子和树突状细胞参与超抗原SEB诱导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抑制的研究[J];眼科;2007年03期

10 何娓娓;张燕;王桂芳;;LPS诱导的DCs成熟在小鼠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毛毛;吴健;张奇;侯静波;于波;;中药苏木单体PrA衍生物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状态诱导移植物免疫耐受[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杨月;;树突状细胞与HBV免疫耐受[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葛长勇;李鸿钧;孙茂盛;冯婷婷;靳昌忠;姚航平;吴南屏;;灭活SV40致敏的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练诗梅;王晓波;薛祖光;张旗;孙健;;脐血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细胞组成的比较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何芳;孙克伟;;健康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鉴定[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王翔;赵鸿;张元芳;丁强;瞿连喜;;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低反应保护大鼠移植肾脏的研究[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张普柱;覃凤均;马春旭;苏虹;于东宁;李迟;;严重烧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测定及其意义[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8 蓝春燕;刘继红;夏建川;郑利民;;卵巢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陈明泉;施光峰;卢清;李谦;张琼华;秦刚;翁心华;;不同HBV DNA载量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功能研究[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刘茜;陆江阳;王晓虹;;烧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2 章静波;干细胞研究新动向[N];健康报;2009年

3 崔振宇;乙肝疫苗有助于打破免疫耐受[N];健康报;2002年

4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沈湫莎;这一次,诺奖会不会颁给逝者[N];文汇报;2011年

7 董家鸿;免疫耐受:梦寐以求“上上之策”[N];健康报;2003年

8 张献怀;树突状细胞疗法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10 杨淑娟;美研究出新型丙型肝炎疫苗[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媛;树突状细胞介导母胎免疫耐受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赵鸿;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大鼠异体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徐东亮;核因子-κB寡聚脱氧核苷酸诱骗剂处理的供受者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5 李嘉;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与细胞免疫状况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6 王全兴;非成熟型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7 韩从辉;霉酚酸酯处理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同种移植耐受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8 韩澍;吲哚胺2,,3-过氧化酶基因修饰的骨髓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9 耿文清;外周血DC在控制和传播HIV感染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10 赵毅;青藤碱对RA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哲;不同刺激因子对树突状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2 吴卫疆;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哮喘小鼠气道变应性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D];浙江大学;2006年

3 姜艳;人外周血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鉴定及抗成熟特性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4 顾春瑜;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免疫学功能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5 曹伟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功能[D];郑州大学;2006年

6 骆志清;zVAD-fmk对imDC诱导初始性CD4~+T细胞分化为Treg影响的体外研究[D];南华大学;2008年

7 邢敬龙;CD40 shRNA干扰CD40-CD40L在阻断共刺激通路作用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8 毕卡斯;RNAi阻断B7/CD28共刺激通路在小鼠小肠移植中的抗排斥反应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9 朱杰;枸杞多糖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曾嘉;大处理量单个核细胞采集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可行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24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424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8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