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局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二、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三、发作性运动源性舞蹈徐动症致

发布时间:2020-01-28 11:45
【摘要】: 研究背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世界重要的卫生问题,中国是乙肝高发国家,,携带者有一亿二千万。暴露于HBV能引起多种感染结局,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在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近年来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说明人群中的遗传变异是引起乙肝易感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应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QB1、DRB1为候选基因分析宿主遗传因素与中国人群HBV感染结局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 以196例慢性乙肝患者(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CHB)、184例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chronic HBsAg carriers,CC)和143例白限性HBV感染者(spontaneously cleared Subjects,SC)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检测方法,分析TNF-α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结局的相关性。 在389例慢性乙肝患者、246例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和198例自限性HBV感染者中采用PCR-SSP方法探讨HLA-DQB1、DRB1基因多态性对感染结局的影响。 研究结果 1.TNF-α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结局的相关性 以自限性感染者为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TNF-α-857TT在CHB组的频率显著低于SC组(9.18%vs17.48%;P=0.03,OR=0.48,95%CI=0.24-0.94)。TNF-α-238G/A、-308G/A、-857C/T、-863C/A、-1031T/C组成的单倍型GGCAC在CHB组的频率显著低于SC组(8.16%vs13.29%,P=0.03,OR=0.58,95%CI=0.34-0.98)。 以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为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TNF-α-863CC基因型在CHB组的频率显著高于CC组(62.24%vs 45.11%,P=0.01,OR=0.85,95%CI=1.15-2.98)。TNF-α-238G/A、-308G/A、-857C/T、-863C/A、-1031T/C组成的单倍型GGCCT、GGCCC、GGTCT在CHB组的频率显著高于CC组(45.66%vs36.14%,P=0.008,OR=1.48,95%CI=1.10-2.01;13.27%vs7.61%,P=0.01,OR=1.86,95%CI=1.12-3.10;10.71%vs6.25%,P=0.04,OR=1.80,95%CI=1.03-3.16)。 2.HLA-DQB1、DRB1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结局的相关性 (1)以自限性感染者为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DQB1*0301/4、DQB1*0303、DRB1*11、DRB1*12在CHB组的频率显著高于SC组(26.61%vs16.67%,P=0.0002,OR=1.86,95%CI=1.35-2.57;16.58%vs11.36%,P=0.007,OR=1.70,95%CI=1.16-2.49;5.91%vs2.27%,P=0.003,OR=3.09,95%CI=1.47-6.51;16.58%vs8.84%,P=0.0008,OR=2.01,95%CI=1.34-3.03);DQB1*0602、DQB1*0604、DRB1*01、DRB1*13在CHB组的频率显著低于SC组(14.01%vs20.96%,P=0.005,OR=0.72,95%CI=0.48-0.86;1.16%vs3.79%,P=0.01,OR=0.34,95%CI=0.14-0.80;1.67%vs4.29%,P=0.02,OR=0.42,95%CI=0.19-0.89;2.44%vs5.81%,P=0.003,OR=0.38,95%CI=0.20-0.72)。 HLA-DRB1-DQA1-DQB1单倍型*11-*0501-*0301/4在CHB组的频率显著高于SC组(3.21%vs0.52%,P=0.004,OR=6.37,95%CI=1.46-39.13);*09-*0302-*0602在CHB组的频率显著低于SC组(1.54%vs4.40%,P=0.003,OR=0.34,95%CI=0.15-0.76)。 (2)以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为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DQB1*0301/4、DQB1*0303在CHB组的频率显著高于CC组(26.61%vs21.75%,P=0.04,OR=1.35,95%CI=1.02-1.80;16.58%vs9.55%,P=0.001,OR=1.87,95%CI=1.29-2.72);DQB1*0601、DRB1*04、DRB1*13在CHB组的频率显著低于CC组(4.88%vs9.96%,P=0.006,OR=0.52,95%CI=0.33-0.83;10.03%vs14.84%,P=0.002,OR=0.58,95%CI=0.41-0.82;2.44%vs5.28%,P=0.003,OR=0.40,95%CI=0.21-0.73)。 HLA-DRB1-DQA1-DQB1单倍型*03-*0501-*0201、*11-*0501-*0301/4、*12-*0601-*0301/4和*09-*0302-*0303在CHB组的频率显著高于CC组(2.31%vs0%,P=0.0007,OR:1.65,95%CI=1.58-1.72;3.21%vs0.41%,P=0.0007,OR=8.13,95%CI=1.86-49.89;3.98%vs0.81%,P=0.0008,OR=5.06,95%CI=1.69-17.00;6.43%vs0.20%,P<0.0001,OR=33.72,95%CI=5.02-659.55)。*08-*0301-*0601、*09-*0301-*0303在CHB组的频率显著低于CC组(2.31%vs4.47%,P=0.03,OR=0.51,95%CI=0.26-0.99;2.44%vs5.08%,P=0.01,OR=0.47,95%CI=0.24-0.89)。 研究结论 综合以自限性HBV感染者和无症状慢性HBsAZ携带者为对照开展的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携带TNF-α-863CC、DQB1*03等位基因(DQB1*0301/4、*0303)、单倍型DRB1*11-DQA1*0501-DQB1*0301/4是乙肝慢性化的危险因素:携带TNF-α-857TT、DQB1*06等位基因(DQB1*0601、*0602、*0604)、DRB1*13的个体在HBV感染后不易于发生慢性化。 研究背景 慢性乙型肝炎一直是我们国家的沉重经济、社会和卫生负担,我国每年用于治疗乙肝相关疾病的直接医疗费用约三百亿元人民币。α干扰素(Interfronα,IFNα)是目前治疗乙肝的一线用药,个体对IFNα的应答差异是影响IFNα临床用药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Ⅱ类基因和α干扰素抗病毒通路上α干扰素受体2(interferonαreceptor 2,IFNAR2)基因和粘病毒抵抗蛋白A(myxovirus-resistance A,MxA)基因为候选基因开展干扰素治疗乙肝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研究方法 以252例IFNα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IFNAR2 rs2284551 G/A、rs2248202 C/A、rs4986956 T/C和MxA-88 G/T、-123 C/A、20 C/A、rs467558 C/T、rs469390 G/A基因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乙肝疗效的相关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探讨HLA-DQB1、DRB1基因多态性对干扰素治疗乙肝疗效的影响。 研究结果 1.经过3-6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的总应答率为69.1%,其中完全应答率16.3%(41/252),部分应答率52.8%(133/252)。 2.完全应答组和部分应答组患者基线ALT值显著高于无应答组(189.0 IU/L156.5IU/Lvs101.0IU/L,P=0.001)。完全应答者、部分应答者和无应答者间在性别、年龄和病毒基因型构成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掉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DQB1*0501和DQB1*0303等位基因在应答组的频率显著低于无应答组(1.50%vs4.73%,P=0.03,OR=0.27,95%CI=0.08-0.86;17.07%vs26.35%,P=0.01,OR=0.55,95%CI=0.34-0.87);DRB1*14等位基因在应答组的频率显著高于无应答组(5.99%vsl.35%,P=0.04,OR=4.65,95%CI=1.07-20.16)。 4.单倍型分析表明DRB1*09-DQA1*0302-DQB1*0303在应答组的频率显著低于无应答组(6.89%vs14.86%,P=0.005,OR=0.42,95%CI=0.22-0.82)。 5.经logistic回归调整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应答组MxA20AA的频率显著低于无应答组(10.92%vs21.79%,P=0.03.OR=0.45,95%CI=0.22-0.94)。IFNAR2rs2284551、rs2248202、rs4986956的各基因型在应答组和无应答组的频率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 患者基线ALT高值与对IFNα的应答相关。携带MxA20AA、HLA-DQB1*0501、DQB1*0303和单倍型DRB1*09-DQA1*0302-DQB1*0303的个体对IFNα治疗效果可能较差;携带DRB1*14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对IFNα治疗的应答较好。本研究没有证据表明IFNAR2基因多态性与IFNα治疗乙肝的近期疗效相关。 研究背景 发作性运动源性舞蹈徐动症(PK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以突然运动诱发的、反复发作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找到其致病基因。本研究在一个中国家系中对PKC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并筛查突变。 研究方法 在中国浙江收集了一个PKC家系,共16例受试者(5例患病,11例正常人)。从16号染色体上选择了9个微卫星标记,对每例受试者进行基因分型,采用linkage软件计算每个遗传标记与疾病之间的两点LOD值以对PKC致病基因进行初步定位。从定位的区域选择10个候选基因,通过PCR-测序或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CR-DHPLC)的方法进行突变筛查。 结果 两点LOD值在D16S3081处(57.79CM)最大,为1.21,单倍型分析表明D16S3093/D16S685/D16S690/D16S3081/D16S3080 D16S411/D16S3136/D16S3112/D16S3057这九个遗传标记高度连锁,单倍型5-3-8-3-4-2-5-5-6几乎只出现在患者中。从该区域附近选择了10个候选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包括电压依赖的钙通道蛋白γ-3亚基(CACNG3)、白介素4受体α基因(IL4R)、腺苷酸环化酶7基因(ADCY7)、氨基酸磺基转移酶基因(STM)、磷酸酯酶4催化基因(PPP4C)、ATP结合盒C家族成员基因(ABCC11和ABCC12)、谷氨酸盐受体离子通道型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亚基2A(GRIN2A)、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2(SLC6A2)和溶质载体家族5成员2(SLC5A2),未发现有意义的突变。 结论 将PKC的致病基因定位在57.79CM~77.13CM(16p12.1-q13)之间的区域内,排除了CACNG3、IE4R、ADCY7、STM、PPP4C、ABCC11、ABCC12、GRIN2A、SLC6A2和SLC5A2基因作为PKC致病基因的可能。
【图文】:

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局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二、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三、发作性运动源性舞蹈徐动症致


TNF一

基因,染色体,相对位置,标签


用Hapmap网站中algorithrn一 Tagger-PairwiseTagging法选择中国汉族人群的IFNARZ基因标签SNPs,共找到三个标签SNPs,分别是 IFNARZrs2284551刀G、 IFNARZrs2248202C/A和 IFNARZrs4986956T/C。参数设定如图2一2所示。所选择的八个SNPS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如图2一3所示。图2一 2Algorithm一 Tagger-pairwiseTagging法选择标签sNps的参数设置示例‘遥日困且皿刃月国日目.....PoPulatio一、CHB节 PairwiseMethods:1竺犷r里竺不竺乎”*竺闭Rsqualee一 toffo·8咦「pl MAFcu:off互互三…尸l,.Ic, udesNpol』些=口口l〔xc.udes,psl一丝旦兰」p-。es.,n。e。,e,l一竺些二川0一rPu,format夕text‘一 SavetoD一sk竺迫!卫引竺创注 :Rsquarecut。ff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512.62;R373;R74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文绢;徐慧文;门伯媛;刘蓬勃;徐晖;;HBsAg慢性携带者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年03期

2 李俊红;陈冬梅;李卓;刘英;高冀荣;曾宪嘉;钟崇芳;朱席林;勾春燕;潘利;单晶;郭新会;李辉;;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联研究[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6年04期

3 徐宝艳,王宇明,邓国宏,黄燕萍,钟履华,刘国栋,谭朝霞,范q

本文编号:2573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573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d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