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人睾丸精原细胞分离和培养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5 12:30
【摘要】: 背景与目的: 随着近年来对于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新的研究工具、实验技术的涌现,对于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C)的研究亦激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目前虽然对某些种属动物如大鼠、小鼠、猪、牛等的SSC细胞已进行初步分离、培养和移植的研究,并且在SSC的体外培养研究方面,通过对不同种属精原细胞培养条件的不断摸索,应用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如DMEM、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富含钾离子的KSOM培养基等,已建立了多种不同培养系统,如以Sertoli细胞作为饲养层的共同培养体系、以STO(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无限系)作为饲养层的生殖细胞培养系统等。但是SSC作为复杂的精子发生过程的基础和前提,其生化和分子特性以及增殖、分化的生物学详细机理尚缺乏深入研究,对人SSC体外培养等的研究则更少。随着对各类干细胞研究手段的日益发展,进行人类和动物睾丸精原细胞的纯化分离、培养以及诱导分化是本领域研究的迫切需求。 针对目前睾丸SSC细胞的研究现状,本课题通过应用正常人胎儿睾丸组织分离纯化获得较高纯度的人SSC,然后选择不同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培养,从而寻求人SSC体外长期培养的优化培养体系,并为进一步行人SSC移植和功能鉴定奠定基础。本研究分三步进行:1.进行饲养层制备:制备不同的饲养层包括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饲养层、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无限系(STO)饲养层以备用于精原细胞的培养;2.人睾丸SSC的分离和纯化:采用联合二步酶法消化、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差异粘附等分离和纯化步骤获得成活率良好,含量较高的人睾丸精原细胞;3.培养条件的优化及精原细胞的长期培养观察:选择不同的培养介质DMEM、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等在不同的共培养体系中进行细胞培养和观察,并选择可使人SSC在体外稳定存活的培养体系进行了长期培养观察。 方法: 实验细胞来自正常人睾丸组织(取自妊娠6个月以上合法引产胎儿)。应用联合酶消化法对睾丸组织进行消化,获得的单细胞悬液应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和差异粘附等方法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人精原细胞,然后分别以Sertoli细胞、STO细胞、MEF作为饲养层并接种在DMEM、DMEM/F12、DMEM-SF三种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光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检测,对短期培养条件下各组存活精原细胞的比例进行统计分析,对共同培养体系进行了长期培养观察,并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精原细 WP=8 胞所表达的抗原蛋白SSEA-1进行了初步检测。 结果: 1、用12.5dpc的小鼠胚胎制备MEF,培养后,细胞的贴壁率较高,增殖快,细胞活率好。 2、经过两步酶消化后获得的睾丸细胞进行台盼蓝拒染(排斥)试验观察活细胞数显示,平均活细胞及死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9.71%、10.29%。 3、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和差异粘附等方法可以有效的对人精原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其中精原细胞主要分布于27%~ 35%(密度为1.0410g/ml~1.0508g/ml)的梯度之间。此带中精原细胞的纯度平均达到60.42%。 4、以DMEM-SF作为培养基的三种不同的共培养体系在经过3天的培养后,精原细胞所占比例有非常显著的减少。而以DMEM/F12作为培养基的三种不同的共培养体系在经过3天的培养后,显示和Sertoli细胞共培养的体系中精原细胞所占比例最高,显著高于以STO细胞或MEF作为饲养层的培养体系。 5、精原细胞在与支持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中可以长期存活,形态学特征表现为附着于支持细胞表面直径为18-24μm的圆形、椭圆形或具有突起的梭形扁平细胞,,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精原细胞在共同培养体系中相对数量有所减少,但可长期生存并扩增。 6、经Percoll分离后的精原细胞显示大部分呈SSEA-1阳性染色,表现为细胞呈棕黄色深染。经过3周体外培养后所获得的细胞经SSEA-1免疫染色,结果显示仍有多量细胞存在明显阳性染色。 结论: 1、应用联合酶消化法、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和差异粘附等方法可以有效的对人精原细胞进行分离纯化。 2、人精原细胞的长期体外培养依赖于适当的饲养层细胞的存在,而且精原细胞在与Sertoli细胞共同培养体系中能够较好的长期体外生存并扩增。 3、人胎儿精原细胞可表达SSEA-1抗原,而且经过长期培养后仍可以观察到持续表达SSEA-1的精原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R3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腊晓琳;田海清;蔡霞;;高效制备昆明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7期

2 袁东智;于海礼;丁小玲;张金虎;何亚平;岳利民;;周期素cyclin G1在小鼠睾丸生精上皮中的表达特点[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3 胡嘉波;麻全慧;胡三强;周中卫;王晓慧;钱晖;许文荣;;人胚胎干细胞饲养层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3期

4 刘娟;李建远;;哺乳动物精子Peroxiredoxin蛋白家族研究进展[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0年08期

5 马合苏提;蒲春林;靳宏勇;王英刚;闵立贵;张培新;张建军;唐泽天;阿布都热合曼;南玉奎;;新疆210例无精子症患者睾丸针吸细胞学检查及病因分析[J];新疆医学;2011年05期

6 潘晓;;关于男宝宝小鸡鸡的疑惑[J];婚育与健康;2011年21期

7 蔡耘;张绪超;陈惠芹;吴北燕;黄绍良;;人AGM区及胎肝基质细胞促进小鼠胚胎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和体内造血重建[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年06期

8 华超;梁玉;王世忠;吴海清;田康爱;刘皓;;糖尿病大鼠睾丸Bcl-xL变化及罗格列酮对其的影响[J];解剖学研究;2011年02期

9 李霞云;刘英杰;侯玲玲;王开功;;关伟军;马月辉;;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哺乳动物精原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1年07期

10 郭洪波;蒋玲;孟伟;郭坤元;;间充质干细胞对睾丸辐射损伤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大雷;王凯明;张才乔;;人参皂甙对小鼠A型精原细胞增殖的影响[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王凯明;米玉玲;曾卫东;张才乔;;表皮生长因子和前列腺素对小鼠精原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杨俊杰;马洪;李静;田文超;张伟同;周永正;刘红;;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及代谢产物邻苯二酸-单-2-乙基己酯(MEHP)对幼鼠精原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永刚;王亚平;;用于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饲养层的分离和培养[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5 袁路;陈维平;黎靖宇;;建立不同细胞来源的饲养层[A];2007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胡敏华;区颖蕾;李莉;郭欣政;张守全;;胚胎干细胞饲养层的优化及影响内细胞团贴壁率的探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屈雷;杨学义;王馨;赵明;窦忠英;;家兔角膜上皮植片无饲养层构建与自体移植[A];全国首届动物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天晴;谢云华;季唯智;;不同猕猴饲养层对于支持猕猴胚胎干细胞长期培养效果的研究[A];第九次全国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沈国球;潘铁军;鲁功成;;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精原细胞MAPK途径信号转导的影响[A];21世纪男科学——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郭新;秦洁;张键荣;唐爱发;余振东;石敏;桂耀庭;蔡志明;;人胚胎干细胞系H1的培养条件建立[A];遗传学进步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班玮;骨髓干细胞可培养出精原细胞[N];医药经济报;2007年

2 班玮;德研究人员用骨髓干细胞培养出精原细胞[N];医药经济报;2007年

3 葛进;日成功使虹鳟产下单一真鳟后代[N];科技日报;2008年

4 记者  毛黎;美解开胚胎干细胞信号通道之谜[N];科技日报;2007年

5 郭鑫;“多余”男人[N];中国经营报;2007年

6 新晨;人造精子可让女性单性生殖[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7 罗荣喜;睾丸肿瘤易治愈[N];大众卫生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朱芙蓉;人造精子:让女人自育后代?[N];科技日报;2008年

9 主任医师 越成会;没必要延长化疗时间[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10 梅心;男用避孕药尚有缺憾[N];保健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恩中;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自增殖相关因子的筛选与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2 董武子;牛雄性生殖干细胞分离培养特性及移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3 阿拉达尔;山羊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与移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毕聪明;牛雄性生殖干细胞体外长期培养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莲军;小鼠精原细胞体外长期存活及增殖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2年

6 张世庆;精原干细胞自增殖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7 张晓丽;小鼠精原细胞分离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刘福云;大鼠胎脑神经干细胞及儿童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及其鉴定[D];四川大学;2004年

9 张大雷;小鼠生殖细胞体外发育营养调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马良宏;精原干细胞移植治疗因大剂量化疗所致不育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学家;小鼠精原细胞体外培养特性及冷冻保存[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唐红;绵羊精原干细胞非分化扩增的影响因素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3 魏彩霞;鸡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及其诱导分化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吴洪;鸡精原细胞分离纯化与体外初步培养[D];扬州大学;2006年

5 毕罡;人睾丸精原细胞分离和培养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6 王得志;β_1整合素在胚胎及生后不同年龄阶段小鼠睾丸生精细胞分布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陈林君;小鼠卵母细胞的孤雌激活和胚胎干细胞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三华;昆白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9 王翠玲;小鼠精原细胞分离及体外分化培养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盛利琴;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其与丝素材料结合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40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640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9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