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鼠胚与人早孕蜕膜单层细胞的共培养

发布时间:2020-06-03 09:43
【摘要】:目的 为了获得鼠胚与人早孕蜕膜单层细胞的共培养系统;观察鼠胚与人早孕蜕膜传代的单层细胞及冻融的单层细胞共培养的效果,便于今后作反复种植失败夫妇胚胎与其冻融的自体增殖晚期-分泌早期子宫内膜单层细胞共培养以提高妊娠率。 方法 经过细胞培养、传代获得蜕膜单层细胞;冷冻保存、解冻复苏后接种获得冻融蜕膜单层细胞;对单层细胞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其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观察昆明白小鼠单细胞受精卵与传代的、冻融的人子宫蜕膜单层细胞共培养(A,,B两组)及仅用培养液培养的对照组(C组)的胚胎发育情况。分析A,B组与C组;A,B组之间各期鼠胚的发育情况及8-细胞期A类胚胎形成情况。 结果 1 人早孕蜕膜细胞有良好的体外培养活力,易于获得培养及传代。 2 冻融的蜕膜单层细胞成功地获得,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其雌、孕激素受体同样阳性表达,具有子宫内膜细胞的特点。 3 成功地获得昆明白小鼠超促排卵后的单细胞受精卵。分别与传代及冻融的蜕膜细胞共培养获得囊胚孵出。 4 共培养对分裂期鼠胚发育的影响A、B、C三组的2-细胞期形成率无统计学差异,A组在4-细胞形成率上高于B、C组。随着培养时间的逐渐延长,A、B与C组8-细胞期形成率经x~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而A、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5 共培养对种植前鼠胚发育的影响A、B组胚胎桑椹期、早期囊胚和扩张囊胚期的形成率与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同样,A、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共培养对8一细胞鼠胚体外培养胚胎质量的影响A、B组在8一细胞阶段A、B类 胚胎形成率与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同样A、B组之间的A、B类胚胎形成率无 显著性差异。 7培养后的培养液病原学检查结果培养多日的共培养的培养液经检查,细菌及 真菌均阴性。 结论 1人早孕蜕膜单层细胞与鼠胚共培养系统的建立为进一步作胚胎共培养效果的分 析及胚胎细胞凋亡等共培养机制的探讨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2新鲜传代或冻融的人早孕子宫蜕膜单层细胞作为辅助细胞在鼠胚的发育中起到 了促进作用,该结果为人胚胎与其冻融的自体子宫增殖晚期一分泌早期的内膜单 层细胞共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分析。 3严格无菌操作情况下,共培养系统可避免污染,安全可靠。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R3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伟民;黄强;揭园庆;范晓峰;吴安;;2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08期

2 В.А.瓦利德曼;西丁;;关于风湿病底病原学[J];中国医刊;1957年12期

3 彭文伟;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J];新医学;1984年05期

4 李文;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并发伤寒[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9年03期

5 马玲敏,王秀华;2起食物中毒病原学检测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6 宋景暄,刘克珍;抗生素在外科临床的合理应用[J];中国药业;1999年06期

7 王菡侨,刘树卿,石玉珍,李仲兴;肺部厌氧菌感染的病原学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2000年04期

8 谈佩华;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病原学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1年06期

9 张春芳,徐樨巍,骆宗琼,冯藏蕊;小儿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调查[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年04期

10 黄秋菊,尤荣开,汤旭照,胡中红,蒋贤高;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病原学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江西医药;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展文;罗向阳;陆燕华;岑丹阳;李栋方;;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与临床分析[A];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杨长海;汤坤龙;强万明;;慢性前列腺炎微生物病原学研究及治疗方法探讨[A];21世纪男科学——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叶俊华;刘清津;李刚;;犬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犬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鲍海咏;侯明;严海萍;牛毅;凌萍;童世军;宋志芳;;高原地区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与耐药率调查[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徐德民;蒋振斌;王春生;周光华;;25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点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孙伟东;张秀娥;;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李洪琼;;儿童败血症病原及药敏分析[A];2006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李茜;孙仁华;陈敏华;;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学及危险因素分析[A];2009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李向东;沈阳;邱亚峰;马志永;;金迪普拉病毒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常乃柏;;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感染病原学特点及抗菌药物选择[A];第十届全国化疗药理暨抗感染药理高峰论坛资料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项铮;专家呼吁建立新病原学科[N];科技日报;2010年

2 ;卫生部要求加强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研究的管理[N];人民日报;2003年

3 记者王雪飞;传染病防控专家呼吁—— 建立新病原学科 提高发现新病原能力[N];健康报;2010年

4 记者白剑峰;我国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研究获重大突破[N];人民日报;2003年

5 冯蕾;近三年培养新技师60多万人[N];光明日报;2007年

6 记者 韩有存;临洮切实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N];定西日报;2008年

7 熊杰;马尔康扎实推进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N];阿坝日报;2008年

8 孙文振;民族地区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成效显著[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要点[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10 记者 秦洋;上周我省报告手足口病例936例[N];山西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劲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周英晋;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leydig细胞分化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3 常青;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最佳比例[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4 黄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5 何勇;催产素诱导下3D共培养促进ESC定向分化为CM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6 欧东波;iPS细胞诱导分化及组织工程心肌构建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7 李雪峰;转染LMP-1基因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退变髓核细胞体外双层细胞微球三维条件下共培养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8 突里;福建肺吸虫病的病原学、病理学和流行学的考察[D];厦门大学;2002年

9 祁文瑾;妊娠期阴道念珠菌病原学分析及其药敏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倪春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体外共培养环境中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晋;雪旺氏细胞共培养对成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2 魏志文;多菌二步发酵法生产高蛋白饲料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3 杨君杰;小鼠睾丸支持细胞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4 程智清;肝星状细胞与肝细胞微载体共培养对肝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5 卓文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肥大心肌脂肪酸代谢影响的体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6 李卫东;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下胚胎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7 王双利;成骨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体外骨形成的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王秀娇;嗅鞘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的实验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0年

9 陈洁;三种海洋经济微藻的共培养效应及其对孤菌与黑暗胁迫的响应[D];暨南大学;2003年

10 陈洁;山羊瘤胃厌氧真菌与细菌互作的体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94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694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8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