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肾综合征出血热免疫复合物及病毒抗原对小鼠的致病变作用

发布时间:2020-06-05 13:47
【摘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发病机制中,由休克引起的继发性梗死性病变是人所共识的。对于引起HFRS原发性病变的原因到底是病毒的直接作用,还是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的作用目前还存在不同观点。通过对大量尸检标本、实验动物和培养内皮细胞的观察说明,,HFRS病毒本身的致病变能力较弱,并不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因此病毒本身直接致病变的观点还需进一步的实验加以证实。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免疫损伤,IC在这一理论中占重要地位。有人认为HFRS患者的肾脏病变主要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的肾小球肾炎的改变,并且认为肾小管的损伤是继发于肾小球肾炎的改变之后。但通过大量的尸检及动物实验证明HFRS组织细胞中存在大量弥漫分布的免疫复合物。是HFRS病变最为主要的特征,而且分布极广,几乎所有各器官的细胞都可累及,并且极少沉积于血管及上皮细胞的基底膜上。虽然发现HFRS的各种组织细胞内存在大量的IC,但细胞内出现大量IC的机理还不清楚。而且是可溶性IC引起的组织细胞病变,还是不溶性IC的作用至今仍不明确。甚至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HFRS的组织损伤是由IC直接引起的。因此本实验用HFRS病毒抗原和相应抗体在体外制备成HFRS病毒抗原特异性的可溶性和不溶性IC以及单纯的病毒抗原,经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而后应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病毒抗原及IC在各主要脏器的分布及其致病变作用,结果发现:
【图文】:

照片,可溶性,动物,固有层


可溶性CI注射的动物,Cl注射后的48小时在肝细胞,抗原阳性物质以颗粒状为主,空泡状较为少见

可溶性,动物,固有层,肠道


1可溶性CI注射的动物,Cl注射后的24小时主要见于肠道固有层和粘膜下层的血管‘免疫组织化学ABC法,1002可溶性CI注射的动物,Cl注射后的48小时,,。,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1997
【分类号】:R3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为松,张文彬,贺玉兰;流行性出血热免疫功能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81年04期

2 刘彦仿,晏培松,李存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脑部病理变化及病毒定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88年05期

3 刘彦仿,晏培松,张奎芳,刘健,伊克芳,单宝珍,黄梅;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真皮血管及肥大细胞变化[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4 杨守京,刘彦仿,晏培松;流行性出血热尸检组织中的免疫复合物[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5 杨守京 ,刘彦仿 ,晏培松 ,李之源;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组织中红细胞病毒抗原、抗体及补体的原位检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6 杨守京,刘彦仿,刘莹莹,李远志,徐志凯;陈株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感染乳鼠的病毒抗原体内示踪、超微结构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7 杨守京,刘彦仿,晏培松,刘莹莹,徐志凯;肾综合征出血热内分泌组织中的病毒抗原、病变及其关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3年06期

8 刘彦仿,杨守京,晏培松;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颗粒性抗原(包涵体)在人、大鼠及小鼠的形态分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9 罗深秋,肖换才,朴英杰,酒井真弘,小川和朗;小白鼠肝细胞和胰腺外分泌细胞的线状溶酶体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10 杨守京;刘彦仿;刘莹莹;刘厚才;;多重PAP及多重PAP结合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的建立、敏感性分析与应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3年01期



本文编号:2698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698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6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