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超声介导微泡空化效应靶向传输机制及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4 07:35
  随着超声造影诊断和超声造影剂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探讨以超声微泡造影剂为载体进行超声分子影像和靶向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实现靶向传输,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方法将治疗性外源物质安全、高效、靶向性地导入靶细胞或组织内,释放到组织间隙的外源物质然后被细胞吞噬吸收或翻译或表达利用,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目前用作靶向传输的载体在靶向性、安全性及效率等方面均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最近,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将表面黏附或内部包裹有外源物质的微泡造影剂经静脉注射,同时在靶器官或组织给予一定条件的超声照射后,使微泡破坏,其携带的外源物质在局部可以达到有效浓度,而到机体其他部位的外源物质随微泡代谢,不在局部停留,从而降低副作用,微泡造影剂在靶向传输方面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超声介导微泡空化效应靶向传输的原理是:在特定部位发射不同声强的超声,在超声作用下该部位的微泡发生破裂,发生空化,微泡的空化效应产生很大的压力和能量,对周围的组织产生生物学效应,使得血管内皮屏障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使外源物质通过本来无法通过的血管内皮屏障到达特定的部位。目前超声介导微泡空化效应靶向传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不同的条件... 

【文章来源】: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超声介导微泡空化效应靶向传输机制及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微泡空化靶向传输的基理示意图

微静脉,微泡,约减


约减少了21%,有显著差异(尸 =0.006),但lmin后VRBc迅速恢复,微泡破坏30min、lh及2h的 VRBc与微泡破坏前比较无显著差异(均为尸 >0.05),2h后VRBc可恢复到微泡破坏前的89%。(见表2一1及图2一l)

微动脉,微泡


著差异(P(0.001),但lmin后ARBc迅速恢复,微泡破坏后15min、3Omin、lh及2h的ARBc与微泡破坏前比较无显著差异(均为尸 >0.05),2h后ARBc可恢复到微泡破坏前的94W0。(见表2一2及图2一2)


本文编号:3017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3017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3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