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去整合素echistatin对糖尿病兔后发性白内障模型中ILK介导信号通路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6-18 12:20

  本文关键词:去整合素echistatin对糖尿病兔后发性白内障模型中ILK介导信号通路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PCO)作为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更高。糖尿病性PCO不仅导致术后已恢复视力的再次下降,同时也影响糖尿病患者眼底检查和视网膜光凝及玻璃体手术等治疗。Echistatin作为去整合素家族的一员,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10.0mg·L-1 echistatin可抑制糖尿病兔晶状体摘出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 LECs)的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分化,并发现糖尿病兔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PCO形成逐渐加重,术后10天(10d)LECs开始发生增殖,术后6周(6w)时达到高峰。但echistatin抑制糖尿病兔PCO形成的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目的观察去整合素echistatin对糖尿病兔PCO形成过程中信号因子ILK (Integrin-Linked Kinase)及其下游信号通路PI3-K/Akt和ERKl/2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上探讨echistatin的抑制作用。方法(1)应用四氧嘧啶(ALX)耳缘静脉注射建立糖尿病兔模型(n=56),随机分组并行晶状体摘出术(右眼),术毕前房分别注入0.2mL高压灭菌蒸馏水(对照组,n=28),0.2mL 10. Omg·L-1 echistatin溶液(echistatin干预组,n=28);每组又分为10d和6w 2个时间点(n=14/每组)。(2)术后术眼予抗炎、抗感染及扩瞳治疗,并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术眼角膜、前房及PCO分级情况。(3)术后10d及6w摘取术眼,制成蜡块,应用HE法观察晶状体后囊膜上LECs的变化及角膜和视网膜情况。(4)术后10d及6w摘取术眼,分别应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术后晶状体后囊膜上ILK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 (5)术后10d及6w摘取术眼,取下后囊膜,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kt和ERK1/2蛋白磷酸化变化情况。结果(1)术眼观察:术后两组糖尿病兔眼角膜水肿和前房炎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PCO分级:术后10d,两组糖尿病兔眼PCO分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但echistatin干预组PCO 1级眼数(3眼)明显少于对照组(8眼);术后6w,echistatin干预组PCO分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3)组织病理形态观察:术后10d及6w,echistatin干预组后囊膜上LECs的增殖及迁移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chistatin干预组的角膜及视网膜在术后早期及晚期结构均保持完整,未见药物引起的明显毒性损伤反应。 (4)ILK表达变化:术后10d及6w,echistatin干预组ILK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0和0.016),ILK mRNA表达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和0.008 vs echistatin干预组)。(5)Akt和ERK1/2表达变化:术后10d及6w,echistatin干预组Akt和ERKl/2磷酸化水平受到抑制,p-Akt/Akt及p-ERK/ERK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去整合素echistatin对糖尿病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发生机制可能与echistatin抑制ILK表达并阻断其下游信号通路PI3-K/Akt和ERK1/2传导有关。
【关键词】:echistatin ILK信号通路 后发性白内障 糖尿病兔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76.1;R-332
【目录】:
  • 个人简历3-5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前言10-12
  • 材料和方法12-26
  • 结果26-28
  • 讨论28-33
  •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41
  • 附图41-45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45-46
  • 综述:整合素信号通路与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现状46-57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5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明星,李绍珍;评价后发性白内障方法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9年02期

2 毕燕龙,李锦文;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防治机理及进展[J];眼科新进展;2000年05期

3 高丽芬;后发性白内障[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3年01期

4 陈陆霞;后发性白内障的评价方法[J];临床眼科杂志;2004年01期

5 贺玲,郑晓龙;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后发性白内障[J];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03期

6 刘麟娟;袁红;王明举;;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行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年04期

7 姜良柱;吴明星;;后发性白内障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年06期

8 马立威;张劲松;许军;张娇;赵平;;后发性白内障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系统建立与评价(英文)[J];国际眼科杂志;2007年05期

9 赖晓宁;李瑞庄;;药物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08年01期

10 赵剑峰;袁援生;;后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的进展[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玉洁;李林;徐春丽;谢铃;张振华;杨永利;孙秋萍;;糖尿病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初步研究[A];第十四届西北五省眼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李敏超;刘斐;杨晓然;邵东平;李远标;黄艳君;;前囊抛光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陈彬川;李萍;于兰;秦萍;;5-氟尿嘧啶联合肝素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闵宗英;;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疗效分析[A];2006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秦南;;瞳孔夹持合并后发性白内障的YAG激光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陈彬川;于兰;帖红艳;秦萍;;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综合预防方法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曹奎;刘华;董万江;胡绍柱;;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宁宁 李水根;后发性白内障发生机理探明[N];健康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立威;后发性白内障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系统的建立与应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2 王哲文;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孙洁;反义c-myc基因转染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4 石磊;全反式维甲酸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5 孙传宾;表面自组装TGF-β_2抗体多层膜的新型人工晶状体研制及其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凤彬;去整合素echistatin对糖尿病兔后发性白内障模型中ILK介导信号通路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2 张小文;兔后发性白内障房水中白介素-1β和白介素-6的含量[D];武汉大学;2005年

3 韦晓丹;后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4 刘宝海;γ干扰素防治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2年

5 张晓霞;全反式维甲酸对兔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D];兰州大学;2010年

6 王建民;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对角膜内皮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7 谢可;术中应用无防腐剂的1%利多卡因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付书华;双氯芬酸钠表面修饰人工晶体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5年

9 李萍;5-氟尿嘧啶联合肝素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10 王溪;术中应用5-Fu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去整合素echistatin对糖尿病兔后发性白内障模型中ILK介导信号通路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9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459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c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