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36对LPS诱导的自噬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CD36对LPS诱导的自噬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革兰阴性菌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其细胞壁结构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时游离出来发挥毒性作用。CD36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可介导细胞识别LPS等多种抗原,由于其特殊的跨膜结构,还具有介导信号通路和调节细胞功能等作用;CD36的泛素化能快速调节其在细胞膜上的含量并影响其自身功能,因此藉用CD36泛素化位点的突变可考察泛素化对其功能的影响。巨噬细胞(macrophage)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也是炎症反应的主要参与者。LPS能有效地诱导巨噬细胞分泌TNF-α和IL-6等炎症因子,亦可诱导细胞自噬等反应参与抗感染免疫。CD36作为一种重要的PRR,在巨噬细胞中亦有丰富的表达,而对其在LPS诱导的巨噬细胞自噬和炎症因子分泌中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甚少;CD36泛素化对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和细胞功能有何影响尚待研究。野生型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CHO)无CD36的天然表达,同时该细胞还具有高扩增和表达特点,因此本课题第一部分以LPS与稳定转染空质粒、野生型cd36基因和泛素化位点突变cd36基因的CHO细胞(CHO/Vector、CHO/CD36 WT和CHO/CD36 K/A)共作用,探讨CD36及其泛素化对LPS诱导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和自噬的影响。第二部分首先利用si RNA和ERK抑制剂干预手段处理鼠源巨噬细胞RAW264.7,通过建立LPS与不同条件预处理的巨噬细胞RAW264.7共作用为细胞模型,研究巨噬细胞中CD36对LPS诱导的自噬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分子机制,为阐明CD36对LPS诱导的自噬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一、CD36及其泛素化对MAPK信号通路及自噬的影响1.LPS与CHO细胞共作用适宜浓度和时间的确定本实验分别以0、5、10、20、50、100、200、500、1000 ng/ml LPS与CHO/CD36WT细胞共作用相同时间后收集细胞;进而将100 ng/ml LPS与CHO/CD36 WT细胞分别共作用0、10、30、60、120、240 min后收集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 blot,WB)检测上述所收集细胞中ERK磷酸化水平,以确定LPS与CHO细胞共作用适宜的浓度和时间。2.CD36及其泛素化对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MAPK信号通路参与细胞中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MAPK家族中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和p38是研究最广泛和最重要的蛋白激酶,其磷酸化水平高低决定了其活性程度。实验分别设置LPS与CHO/Vector、CHO/CD36 WT和CHO/CD36 K/A细胞共作用的组份及相应的未加LPS作用的阴性对照组,共6组。根据上述实验确定的LPS工作条件,以100 ng/ml LPS作用细胞2 h后,WB检测ERK、JNK和p38磷酸化水平,即ERK、JNK和p38的活性。3.CD36及其泛素化对LPS诱导自噬的影响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s C,PKC)在自噬过程中的作用具有保守性,且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AG)与其亚基上的C1位点结合直接影响其功能发挥;GFP-PKC-C1质粒表达的蛋白以弥散形式存在细胞中,与DAG结合后会以点状聚集物的形式存在,因此结合了DAG的GFP-PKC-C1表达蛋白形成的绿色点状聚集物可显示细胞中DAG的情况。将带有红色荧光的RFP-LC3质粒和带有绿色荧光的GFP-PKC-C1质粒共同导入CHO/Vector、CHO/CD36 WT和CHO/CD36 K/A细胞中,并设置LPS作用组和LPS未作用的阴性对照组,LPS与细胞共作用2 h后,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o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观察各组细胞中自噬体和DAG的共定位情况。二、巨噬细胞CD36对LPS诱导的自噬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1.LPS与RAW264.7细胞共作用浓度和时间的确定以含有0、5、10、20、50、100、500、1000 ng/ml LPS的培养液作用RAW264.7细胞相同时间后收集细胞;再分别收集100 ng/ml LPS与RAW264.7细胞共作用0、0.5、1、2、4、8、16、24 h的细胞,WB检测自噬标志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Ⅱ,MAP1-LC3-Ⅱ)的表达,以确定LPS与RAW264.7细胞共作用时适宜的浓度和时间。2.LPS对RAW264.7细胞中MAPK活性及自噬蛋白LC3-Ⅱ和Beclin-1表达的影响分别设置LPS与RAW264.7细胞共作用组和LPS未作用的阴性对照组。用上述方法确定的LPS工作条件,将100 ng/ml LPS与细胞共作用16 h后收集细胞,WB检测ERK、JNK和p38磷酸化水平,自噬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3.巨噬细胞CD36对LPS诱导的ERK活性、自噬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利用si RNA干扰巨噬细胞中CD36的表达,再用LPS作用正常细胞和si RNA干扰的细胞,同时设置未被LPS作用的正常细胞和si RNA干扰的细胞组份,共4组。LPS作用16 h后收获细胞:①WB检测ERK磷酸化水平、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②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自噬体即LC3点状聚集物的含量变化。同时,收集LPS作用16 h后的培养基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其中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4.ERK抑制剂对LPS诱导的自噬及炎症因子的影响首先用0、5、10、20、50、100 n M ERK抑制剂(PD 0325901)作用细胞24 h后,WB检测ERK磷酸化水平,并用噻唑蓝还原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测定细胞存活率,以确定ERK抑制剂的工作浓度。为进一步探讨ERK活性对自噬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建立ERK抑制剂干预细胞模型,即阴性对照组、ERK抑制剂干预组、LPS作用组和LPS作用ERK抑制剂干预组,LPS作用16 h后收集细胞和培养基上清液,检测指标和方法同3。结果:一、CD36及其泛素化对MAPK信号通路及自噬的影响1.LPS与CHO细胞共作用适宜浓度和时间的确定:WB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LPS作用CHO/CD36 WT细胞后,100 ng/ml LPS作用下的ERK磷酸化水平达到最高。与其他时间点相比,100 ng/ml LPS作用细胞2 h后ERK磷酸化水平达到最高。综上所述,将100 ng/ml LPS作用CHO细胞2 h作为后续实验条件。2.CD36及其泛素化对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以上述实验条件,LPS分别作用CHO/Vector、CHO/CD36 WT和CHO/CD36 K/A三株细胞。WB结果显示,LPS作用CHO/CD36 WT细胞后,p ERK/t ERK值和p JNK/t JNK值显著升高,即ERK和JNK活性显著增高,p38的活性无明显变化;而LPS与CHO/Vector细胞和CHO/CD36 K/A细胞共作用后,ERK、JNK和p38活性均无明显变化。3.CD36及其泛素化对LPS诱导的自噬的影响:RFP-LC3和GFP-PKC-C1质粒共同转染至CHO/Vector、CHO/CD36 WT和CHO/CD36 K/A细胞后,CLSM结果显示,LPS分别与CHO/CD36 WT细胞和CHO/CD36 K/A细胞共作用后,细胞中红色点状聚集物和黄色点状聚集物数量明显高于未加LPS作用的阴性对照组;也显著高于LPS作用的CHO/Vector细胞;而LPS作用的CHO/CD36 WT细胞与LPS作用的CHO/CD36 K/A细胞相比,细胞中的红色和黄色点状聚集物数量未见显著差异。二、巨噬细胞CD36对LPS诱导的自噬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1.LPS与RAW264.7细胞共作用浓度和时间的确定:WB结果显示,100 ng/ml LPS作用细胞后,LC3-Ⅱ表达水平升高并已达到峰值。以100 ng/ml LPS作用细胞不同时间,随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中LC3-Ⅱ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在16 h时LC3-Ⅱ表达水平达到峰值。结合参考文献和实验结果,将100 ng/ml LPS作用RAW264.7细胞16 h作为后续实验条件。2.LPS对RAW264.7细胞中MAPK活性及LC3-Ⅱ和Beclin-1表达的影响:以上述实验条件,将100 ng/ml LPS作用RAW264.7细胞16 h,收集细胞。WB结果显示,与LPS未作用的阴性对照组相比,p ERK/t ERK值和p JNK/t JNK值在LPS作用后升高,即ERK和JNK活性增高;而p38的活性无明显变化;LC3-Ⅱ/Tubulin值和Beclin-1/Tubulin值显著升高。3.巨噬细胞CD36对LPS诱导的ERK活性、自噬及炎症因子的影响:WB检测CD36、ERK磷酸化水平及自噬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结果发现,CD36表达水平高的正常巨噬细胞在LPS作用后,ERK活性显著升高,LC3-Ⅱ/Tubulin值及Beclin-1/Tubulin值升高;LPS作用CD36 si RNA预处理的细胞,CD36表达显著下降,ERK活性降低,LC3-Ⅱ/Tubulin值及Beclin-1/Tubulin值却进一步升高。CLSM结果显示,LPS作用的巨噬细胞中绿色点状聚集物数量高于阴性对照组;当下调CD36表达时,LPS诱导细胞中绿色点状聚集物数量仍进一步升高。ELISA结果显示,LPS作用下细胞分泌TNF-α和IL-6水平显著升高,而IL-10分泌水平无显著差异;CD36表达下降导致细胞TNF-α和IL-6分泌水平下降,而IL-10分泌水平明显升高。4.ERK抑制剂对LPS诱导的自噬及炎症因子的影响:MTT结果显示,在不高于20 n M浓度的ERK抑制剂作用下,细胞存活率均超过50%。WB结果发现,在20 n M和50 n M ERK抑制剂作用下,细胞中ERK活性最小,抑制效果最好。综上所述,将20 n M作为ERK抑制剂的工作浓度干预细胞。WB结果显示,LPS作用下细胞中ERK活性明显升高,LC3-Ⅱ/GAPDH值及Beclin-1/GAPDH值升高;进而用20 n M ERK抑制剂干预细胞发现,ERK活性明显下降,而LPS作用后LC3-Ⅱ/GAPDH值进一步升高。CLSM结果显示,LPS作用下细胞中的绿色点状聚集物数量高于阴性对照组;ERK抑制剂干预细胞ERK活性后,LPS诱导细胞中绿色点状聚集物数量进一步升高。ELISA检测结果显示,ERK抑制剂的干预能使LPS诱导的TNF-α分泌水平显著下降,IL-6的分泌水平下降,而IL-10分泌水平升高。结论:1.LPS与CHO细胞共作用后发现,CD36介导细胞中ERK和JNK的活化,且在介导LPS诱导的自噬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CD36泛素化位点突变后,LPS所致的ERK和JNK的活化与阴性对照相比未见明显差异;CLSM结果显示,泛素化位点的突变未见对CD36介导DAG相关自噬体形成的明显变化,但对CD36泛素化是否影响自噬的确切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在巨噬细胞中,ERK信号通路参与了LPS诱导的自噬和炎症因子释放过程。CD36通过ERK信号通路负向调节LPS诱导的自噬和抑炎因子的释放,正向调节促炎因子的释放。
【关键词】:CD36 ERK信号通路 LPS 炎症因子 自噬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78
【目录】:
- 摘要4-9
- abstract9-16
- 引言16-19
- 第一部分CD36 及其泛素化对MAPK信号通路及自噬的影响19-31
- 1 材料与方法19-25
- 2 结果25-29
- 3 讨论29-31
- 第二部分 巨噬细胞CD36 对LPS诱导的自噬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31-49
- 1 材料与方法32-37
- 2 结果37-46
- 3 讨论46-49
- 小结49-50
- 参考文献50-55
- 综述 清道夫受体与病原体感染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55-65
- 参考文献61-65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65-66
- 本课题所获基金资助66-67
- 英文缩略词表67-69
- 致谢69-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玉龙,刘继文;紧张调节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年04期
2 陈义,黄秀榕,祁明信;细胞胀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年11期
3 翁鹭娜;黄河宁;;茶多酚抑制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8年04期
4 陈淑珍;甄永苏;邵荣光;;力达霉素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新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年06期
5 袁卫红,宋晖,陈必良;早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00年10期
6 李艺,杨信怡,游雪甫;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耐药分子机制研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5年04期
7 李新枝;蔡佩玲;牟林春;;镉致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年02期
8 鞠桂芝;低水平辐射及有关因子生物效应的生化与分子机制研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4年04期
9 ;《聚丙烯酸甲酯/非晶体氧化硅纳米颗粒对大鼠肺脏/胸膜的急性与亚急性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J];安全;2012年11期
10 陈洁;赵正言;;摄食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慧凤;徐晓玉;;中医药影响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A];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及血瘀证高级论坛和研修班论文汇编[C];2004年
2 孙长灏;;肥胖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及几个新领域[A];首届中国西部营养与健康、亚健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戴克胜;;不同重力环境下血小板生理功能改变及其分子机制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4 丁梅;;神经突触特异性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5 陈蔚;张晓博;叶娅;张京娜;王世明;陈金朋;瞿佳;;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诱导的小鼠干眼模型及分子机制研究[A];2008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胡根林;姜槐;付一提;曾群力;鲁德强;;极低频磁场对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7 沙家豪;;精子遗传信息稳定传递的分子机制研究(英文)[A];2012全国发育生物学大会摘要集[C];2012年
8 朱彪;;卡波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刘冬英;王茵;;茶叶多酚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A];妇幼与青少年营养进展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孕妇、乳母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宣传推广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刘冬英;王茵;;茶叶多酚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A];食品、饲料安全与风险评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一福;心脑血管保护分子机制研究瞄准新思路[N];中国医药报;2012年
2 王旭东;开拓鼻咽癌变分子机制研究[N];科技日报;2007年
3 章米力;我国在血栓形成分子机制研究领域获得进展[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记者 熊昌彪;片仔癀抑癌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N];中国医药报;2014年
5 通讯员 张献怀;严重创伤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项目纳入国家973计划[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梦陶;代谢基因FH和SDH突变导致代谢失衡调控表观遗传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张军东;抗真菌天然产物的筛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3 徐诚望;EDAG调控造血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4 李大为;RLIM参与p53功能调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杨海燕;Fechtner综合征的临床及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汪晓燕;滋补肝肾、行气活血类中药延缓线虫衰老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7 以敏;桃仁改善不同病因所致血液循环障碍的药效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8 郭珊珊;多甲氧基黄酮的抗炎活性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薛妮娜;新型HSP90抑制剂筛选及抗胰腺癌增殖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 HSP90抑制剂诱导胰腺癌细胞IGF-1Rβ自噬性降解的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10 许婵娟;GABA_B受体神经保护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及其与G蛋白动态相互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剑锋;甲基苯丙胺急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秦园;CD36对LPS诱导的自噬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王成泉;体内Period2基因调控X线照射后人胶质瘤细胞MDM2基因致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忠翔;重金属镉胁迫细胞氧化毒理分子机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5 王晓红;桃柁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万霞;TRPA1通道整流的决定因素及分子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7 陈宏鑫;~(125)I粒子植入对正常家兔喉组织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8 胡仁萍;纳米氧化钛导致小鼠学习记忆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雷蕾;Tespal调控T细胞受体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李倩;自由基清除剂Tempol的抗缺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CD36对LPS诱导的自噬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4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494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