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培养条件下嗅鞘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共培养条件下嗅鞘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观察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嗅鞘细胞(OEC)非接触共培养时,OEC对BMSC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5~6周龄、体重100g左右的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SD)品系大鼠20只,分离培养大鼠BMSC和OEC,BMSC取自双侧股骨,OEC取自嗅上皮。使用6孔0.4μm的Transwell共培养系统进行培养。将2×104/cm2的第3代OEC置于共培养系统上层,3×104/cm2的第3代BMSC置于下层。对共培养7d和14d后的BMSC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蛋白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类型Ⅲβ-微管蛋白(Tuj-1)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Nestin、Tuj-1和GFAP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所占的比例。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共培养7d和14d后BMSC均表达Nestin、Tuj-1和GFAP。流式细胞仪分析,共培养7d后Nestin、Tuj-1和GFAP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46.3%、76.5%和23.2%,共培养14d后分别为27.7%、89.1%和50%。结论: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OEC能诱导BMSC向神经样细胞分化。
【作者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嗅鞘细胞 共培养 分化
【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2ZR1454500)
【分类号】:R329
【正文快照】: 脊髓损伤后其轴突不能自我再生,当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尚无有效手段[1]。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组织工程细胞移植促进脊髓损伤后脊髓结构和功能重建逐渐成为可能[2、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已广泛应用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姚帅辉;钟德君;;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年11期
2 徐丽丽;匡_";张佳;;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两种方法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45期
3 姜刚强;阮狄克;;共培养技术促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年09期
4 王蕾;白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17期
5 王飞;陈智;魏显招;李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牛坚;翟振国;刘斌;张业伟;;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异种肝移植肝组织中的迁徙、定居及组织修复作用[J];器官移植;2011年06期
2 任为国;施明;刘振文;王福生;;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特性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年10期
3 张燕;吴剑宏;王超锋;李海峰;王德利;张超;阮狄克;;非接触式共培养体系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的诱导分化效应[J];脊柱外科杂志;2011年04期
4 张刚利;张汉伟;;NSE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军;杨惠林;岑建农;李振江;陈文明;陈子兴;;同种异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及多向分化潜能鉴定[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2期
2 陈建梅;李兵仓;王建民;崔晓萍;陈菁;;雪旺细胞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共培养对其功能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23期
3 詹兴旺;姜艳;王文良;;细胞共培养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应用及价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0期
4 刘炫;廖斌;;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13年02期
5 李娟;王克华;张丽红;董云玲;王磊光;;人类早期胚胎与体细胞共培养的研究进展[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09年02期
6 李拉;陈文庆;朱敬先;胡晓青;张辛;周春燕;敖英芳;;直接接触共培养技术在体外探索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应用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7 宋明宝;于学军;朱光旭;赵刚;于世勇;董红梅;康华利;黄岚;;双层共培养模型中缝隙连接在内皮细胞调节平滑肌细胞增殖能力中的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吴昊;马颖;单爽;谭明乾;马小军;;可视化微囊化细胞共培养分离体系的建立[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年05期
9 李娟;张艳萍;张丽红;盖凌;邱毅;魏斌;王洪岩;吴爱华;王磊光;;冷冻胚胎经序贯共培养用于建立人胚胎干细胞系[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年05期
10 刘承权,沈淑人,戴茂征;着床研究模型:离体胚泡与子宫内膜“共培养”[J];生殖与避孕;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学栋;徐国兴;;联合共培养系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刘利;林志国;沈红;车彦军;白云龙;龚冬梅;;改良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共培养方法[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潘小平;李建州;周鹏程;虞晓鹏;杜维波;喻成波;曹红翠;李兰娟;;永生化人肝星状细胞促进肝细胞功能的共培养研究[A];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张岩;罗奋华;吴应积;;大鼠曲细精管生殖细胞共培养和精子发生过程的观察[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强;运用组织工程方法填补马赛克手术遗留空腔的疗效及共培养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软骨细胞的促进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2 刘永琦;HMSC-bm与A549肺癌细胞共培养后增殖分化及遗传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3 李香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其与神经类细胞共培养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海燕;1Gs恒磁场对共培养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和膜离子通道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5 陈文坚;三维共培养兔髓核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凌翔;5-氮胞苷处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乳鼠心肌细胞共培养时的分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李光辉;外周血CD34+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8 禹晓东;嗅鞘细胞的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9 宣强;有/无共培养条件下前列腺上皮、间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表达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10 陈原;小鼠窦前卵泡与卵泡膜间质细胞的三种共培养方法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冰;将与皮肤组织块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至大鼠皮肤创面后对愈合效果的作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常献;人软骨终板干细胞与髓核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3 陈秋月;骨毮间充质干细胞与牙髓细胞共培养对细胞X椫场⒖蠡癐L-1β分泌影响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王建杰;共培养系统中血管内皮细胞对乳腺癌细胞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婵娟;miRNAs在骨髓基质细胞介导的AML细胞耐药中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6 胡云凤;直接接触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7 田启云;药用紫锥菊不定根液体共培养技术[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8 王春晖;静电纺纤维负载共培养细胞膜片构建组织工程关节盘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黄兵;放线菌共培养效应及活性产物诱导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10 陈珊珊;OECs、SCs对NSCs、BMSCs、HSCs存活、增殖、分化及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D];昆明医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共培养条件下嗅鞘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5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495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