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的条件优化和检出限分析
本文关键词:五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的条件优化和检出限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多重PCR 扩增条件 优化 检出限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安全
【摘要】:目的对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和福氏志贺菌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分析方法的DNA检测限。方法根据沙门菌的invA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6S rDNA基因、大肠杆菌O157∶H7的eaeA基因、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hlyA基因和福氏志贺菌的ipaH基因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多重PCR,对反应条件包括镁离子浓度、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试验,并确定该检测方法的检出限。结果最佳反应条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和福氏志贺菌引物浓度为0.25μmol/L,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引物浓度为0.4μmol/L,大肠杆菌O157∶H7引物浓度为0.3μmol/L,Mg2+浓度为2.25 mmol/L,退火温度为60℃;在此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菌、大肠杆菌O157∶H7、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福氏志贺菌的多重PCR的DNA检出限分别为6.4、32、32、800和160 pg。结论通过对5种引物的PCR条件进行优化和检出限的分析,为食品中该5种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奠定基础,对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多重PCR 扩增条件 优化 检出限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安全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NCET-11-08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178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03009)
【分类号】:R346
【正文快照】: 世界范围内,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在频繁暴发。据统计资料显示,在病原清楚的暴发事件中,我国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2.4%和58.2%。可见,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目前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1]。其中,又以沙门菌(Salmonella)、金黄色葡萄球菌(St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郝玉芹;孙皆宜;李艾;杨国兴;张伟;;正交优化多重PCR反应体系检测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2 何玢;王环宇;张晨;王淼;秦萌;王克霞;马学军;;8种脑炎相关虫媒病毒GeXP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J];病毒学报;2012年01期
3 赵邦荣;张香改;齐娜娜;胡振华;马静;;优化多重PCR扩增效果的实验研究[J];河北医药;2011年11期
4 王艳君;张春晖;王玉芬;吴坤;;多重PCR检测冷却肉中的3种致病菌[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年03期
5 陈艳;郭云昌;王竹天;刘秀梅;刘弘;戴月;唐振柱;闻剑;;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J];卫生研究;2010年03期
6 刘继超;姜铁民;陈历俊;赵长新;;多重PCR检测原料乳中沙门氏菌、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政利;彭爱红;邹修平;何永睿;姚利晓;陈善春;;柑橘转基因成分多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6期
2 黄文垒;张沛;;有毒动植物食物的中毒现状及预防措施[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3 刘金华;史艳宇;马路遥;魏春艳;邵丽筠;王海龙;;几种常见肠道致病菌多重PCR检测的效果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2期
4 赵燕丽;许岩;张立钢;杨秀芹;邵美丽;;肉中两种致病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5 柳勤;;2010年广州市天河区食源性致病菌监测[J];当代医学;2011年34期
6 江迎鸿;谭贵良;陈亚波;李向丽;;多重PCR方法检测食品中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7 黄兆勇;唐振柱;;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和监测现状[J];应用预防医学;2012年02期
8 罗思思;谢芝勋;谢丽基;庞耀珊;范晴;邓显文;刘加波;谢志勤;;同时鉴别6种鸡病毒性呼吸道病GeXP检测方法的建立[J];病毒学报;2013年03期
9 徐守振;尹燕博;;H9亚型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动物医学进展;2014年01期
10 宋晓昀;李瑞;张磊;郑晓南;;大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丽萍;姚琳;周德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龙飞;基于活菌内标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黄锦炉;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病原学、病理学及cpsE基因的原核表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3 马丽萍;贝类中诺如病毒的风险评估及与组织血型抗原相关性[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锋;蛭弧菌2GS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罗非鱼片沙门氏菌生长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勇倩倩;基于磁性纳米材料的病原微生物PCR和ELISA检测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3 李洋洋;三重PCR快速检测婴幼儿奶粉中的病原菌[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赵金毅;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可视芯片检测技术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5 张曼;牛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孔德壮;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O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间接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政利;柑桔转基因成分精准检测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董睿;鸡蛋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检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9 严婷婷;用于微囊藻毒素检测的DNA芯片的构建[D];宁波大学;2012年
10 程晓艳;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志;付士红;王凤田;Kosoy Olga L;Nasci Roger S;梁国栋;;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明原因发热人群中Tahyna病毒感染状况调查[J];病毒学报;2011年01期
2 刘艳;徐子乾;李金松;靳淼;程卫霞;巩勋;李慧莹;杨晚竹;杨梦婕;胡秀梅;马学军;段招军;;建立新型的常见腹泻相关病毒的多重检测方法[J];病毒学报;2011年03期
3 胡秀梅;张勇;徐邦牢;杨梦婕;王淼;张晨;李瑾;白如银;周小棉;许文波;马学军;;GeXP多重基因表达遗传分析系统在手足口病病原分型检测中的应用[J];病毒学报;2011年04期
4 赵宏宇;蔡禄;赵秀娟;王晶妍;;应用正交实验法优化DNA重复序列的PCR扩增体系[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谢艺红;董柏青;;病毒性脑炎研究进展[J];应用预防医学;2008年06期
6 王静林;梁国栋;;辛_潮纤共《炯捌溆爰膊」叵笛芯拷筟J];疾病监测;2010年03期
7 焦豫良,张兴群,李振勇,李智涛,吕文川,郭志武,崔天星,邵大晓,景建洲;6种食品致病菌的多重PCR检测[J];临床检验杂志;2005年04期
8 贺生中;杜改梅;张志成;陈钟鸣;戴鼎震;;应用PCR技术检测患乳房炎奶牛生乳中的无乳链球菌[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王稳;屈武斌;申志勇;任长虹;刘虎岐;张成岗;;利用MPprimer设计引物并优化扩增条件以提高多重PCR效率的实验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0年03期
10 魏麟 ,黎晓英;PCR技术检测饲料中沙门氏菌的应用研究[J];中国饲料;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索标;汪月霞;艾志录;;食源性致病菌多重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0年06期
2 黎明;杨洋;苗艳芳;李涛;王瑶;曹晋源;;2010年成都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监测[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7期
3 李少彤;栾玉明;蒋卓勤;;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与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09期
4 李素娥;杨丽;裴保河;;鹤壁市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报告[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年11期
5 仝玉平;;许昌市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年12期
6 梁景涛;谢翊;陈淑玲;林秋芬;卢振林;;佛山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监测[J];中国热带医学;2010年06期
7 凌霞;张敬平;肖勇;吴家林;沙丹;;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与应用[J];微生物学杂志;2010年04期
8 张芳;马国柱;潘立;刘长宏;王安礼;李雪梅;连西兰;石一;;陕西省2002~2006年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02期
9 崔晓燕;陈峰;谭湘凌;沈辉;马俊锋;;食源性致病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03期
10 尹本康;梁柏年;李占裕;陈子慧;朱小慧;;广东省江门市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及耐药性监测研究[J];疾病监测;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静;卢业举;顾亮;蒋俊树;谢倩;;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研究[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王德明;周学娟;王于杰;;促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方法[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郑勇;;关于构建武汉市“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对策[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5 姚晓林;;发展生态农业,开发食品安全[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吴永宁;;从科学发展观看小康社会建设中食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A];生态健康与科学发展观——首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C];2004年
7 张军;;食品安全问题及管理对策[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张文涛;赵海霞;;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探讨[A];吉林省预防医学会2004年预防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吴永宁;;从科学发展观看小康社会建设中食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A];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杨明亮;;食品安全: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A];湖北省、武汉市营养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晁瑾 实习生 赵春娟;我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初步建立[N];新疆日报(汉);2011年
2 本报记者 陈瑜;加强食品安全的基础性工作[N];科技日报;2008年
3 记者 张灿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初步建成[N];健康报;2011年
4 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和静钧;食品安全如何上升为国家安全[N];广州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胡应翔;贯彻新法 严格把关[N];中国食品报;2011年
6 刘天思;六部门发布201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N];中国贸易报;2010年
7 记者徐振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出台[N];中国食品报;2010年
8 记者 解照辉;我省首次启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N];济南日报;2010年
9 张昊;今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确定[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10 记者 张淑会 实习生 马虹;农田到餐桌将实施全程监测[N];河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驰;影响食品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与风险分析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2 王华书;食品安全的经济分析与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3 刘畅;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秦利;基于制度安排的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5 余水静;食源性致病菌特异性靶点发掘系统及数据库的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康贞花;食品安全行政检查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王二朋;食品安全事件冲击下的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8 刘文;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9 何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张涛;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慧雄;食品安全主体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徐怡燕;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李新;风险社会视角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姚建明;基于风险分析原则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谢玉辉;我国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晓丽;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责任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龚霞;食品安全法律监管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8 孙玉凤;入世后中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 张莉;兰州市486名孕妇食品安全认知状况及购买行为调查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10 赵娜;食品安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24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824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