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丁苯酞可减轻缺氧缺糖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线粒体损伤

发布时间:2017-09-20 00:44

  本文关键词:丁苯酞可减轻缺氧缺糖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线粒体损伤


  更多相关文章: 丁苯酞 血管内皮细胞 缺氧缺糖 线粒体 活性氧簇


【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对缺氧缺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条件下内皮细胞中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予以OGD损伤,使用MitoTracker Green对线粒体进行定位并观察线粒体形态的变化。使用MitoSOX Red标记线粒体内的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免疫荧光法观察NBP对OGD条件下细胞线粒体内ROS产生的影响。使用SOD活性试剂盒检测NBP对OGD条件下HUVECs内SOD活性的影响。结果:NBP明显减少了OGD诱导后内皮细胞中线粒体的断裂,抑制了线粒体内ROS的生成,提高了OGD诱导后细胞内SOD的活性。结论:NBP可能是通过保护OGD条件下内皮细胞线粒体的功能和增加细胞内ROS清除,减少线粒体内ROS生成,最终减轻了线粒体损伤。
【作者单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昆明市延安医院;
【关键词】丁苯酞 血管内皮细胞 缺氧缺糖 线粒体 活性氧簇
【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S2012010008808)
【分类号】:R363
【正文快照】: 左旋丁基苯酞又名芹菜甲素,是从芹菜种籽中分离出的有效成分,根据它的结构式,其异构体右旋丁基苯酞被合成出来。之后它们的混合物消旋丁基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作为临床药物被广泛应用,也称为丁苯酞[1]。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NBP可以增加内皮细胞在缺氧缺糖(oxygen-g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学军;彭兆云;陈箫莹;陶恒沂;;活性氧对低氧诱导因子的调节[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 熊杰,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局灶性脑缺血过程中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J];药学学报;2000年06期

3 熊杰,冯亦璞;丁基苯酞对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活性的影响[J];药学学报;1999年04期

4 段炼;杨跃进;张海涛;程宇彤;康晟;赵京林;孟亮;田毅;叶珏;孟宪敏;;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氧化应激损伤及通心络的保护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年03期

5 殷建瑞;张波;谭丽华;傅贤;魏欢;李玲;;丁苯酞对缺氧缺糖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VEGF和HIF-1α表达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年04期

6 董高翔,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线粒体ATPase,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王兴民;赵克森;;线粒体功能不全在重症休克发生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hallenge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J];Chinese Herbal Medicines;2009年01期

2 何小蓉;赵立波;;丁基苯酞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9年12期

3 陈丽;李锐;;脑心通胶囊联合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4 柴锡庆;刘凌云;郑龙;王俊霞;程桂花;杨涛;;重组人缺氧诱导因子-1α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表达[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5 侯德仁;陈坤;王艳;田怡;万顺;唐交春;宋治;;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和作用机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6 侯德仁;万顺;周军;陈坤;田怡;;丁苯酞对Alzheimer模型大鼠海马S1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侯德仁;薛俐;唐交春;周军;孙娟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PDI及P53的表达及丁苯酞对其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8 刘军;周军;刘双喜;唐显毕;刘丽;马慧芝;;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2012年06期

9 朱远群;谭双全;阮海林;;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广东医学;2010年12期

10 邓兵梅;刘晓燕;邢广羽;武肖娜;黎振声;杨红军;彭凯润;;丁基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1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晓丽;徐进宜;张奕华;;硫化氢供体型丁苯酞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脑缺血活性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江;王爱平;王晓良;徐少锋;李慧;李晋;靳洪涛;;前药d1-PHPB的急性毒性及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A];低碳生活与健康损害论坛——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第四届第5次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熊杰;徐平湘;孙丽娜;成亮;冯亦璞;王晓良;;丁基苯酞对原代培养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A];第十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吴以岭;;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王晓丽;徐进宜;张奕华;;硫化氢供体型丁苯酞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脑缺血活性研究[A];2012长三角药物化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杨春昱;季晖;张奕华;;丁苯酞与依达拉奉偶联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A];2012长三角药物化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吴以岭;;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A];首届中西医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新红;丁基苯酞治疗与预防肌萎缩侧索硬化SOD1-G93A转基因小鼠的实验研究 正常人外周静脉血SOD1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2 李向东;缺血预适应、辛伐他汀和通心络减轻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3 侯军;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抗药性风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赖志文;利用小鼠生理性卵巢衰老模型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卵巢衰老过程中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于立君;亚低温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的能量代谢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3年

6 赵春顺;3-正丁基苯酞体内药动学及脑内转运机理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7 田京伟;20(S)-人参皂苷Rg_3抗脑缺血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熊杰;丁基苯酞对脑缺血过程中线粒体功能,,钙超载及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9 赵晴;慢性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线粒体氧化损伤机制及依达拉奉保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徐雅娟;蒺藜果甾体皂苷成分鉴定及其对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狼;眩晕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张超;洋葱、莪术、川芎三种植物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和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海洋;丁苯酞对AD大鼠模型认知及海马Aβ、NR2B表达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于丽伟;肌肽对线粒体自由基产生的调节作用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杨晓丽;丁苯酞软胶囊与尼莫地平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评价[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6 成晓燕;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方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小鼠Ach、Caspase-3表达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7 严友才;丁苯酞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存活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8 马洪岩;低氧对大鼠大脑皮层细胞凋亡及ROS、NO水平的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9 赵云霞;丁基苯酞拮抗Aβ1-42致神经元凋亡的线粒体保护机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张昭文;丁苯酞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德仁;薛俐;陈坤;田怡;万顺;;丁苯酞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GFAP和VEGF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2期

2 曹文英;德吉曲宗;李其富;何俐;周东;;丁基苯酞对大鼠短暂性缺血脑组织VEGF及bFGF表达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3期

3 熊杰,冯亦璞;丁基苯酞对低糖低氧引起神经细胞内钙升高的作用[J];药学学报;1999年12期

4 熊杰,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局灶性脑缺血过程中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J];药学学报;2000年06期

5 冯亦璞,胡盾,张丽英;丁基苯酞对小鼠全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药学学报;1995年10期

6 徐皓亮,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影响[J];药学学报;1999年03期

7 熊杰,冯亦璞;丁基苯酞对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活性的影响[J];药学学报;1999年04期

8 江从庆,樊利芳,刁路明,钱群,夏东,王敏,刘志苏,艾中立;低氧及一氧化氮对SW480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VEGF及iNOS表达的初步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年04期

9 李玉珍;蔡莉蓉;孙胜;刘凤英;刘秀华;;低氧诱导因子-1Α参与低氧预处理诱导的心肌血管生成[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年12期

10 杨跃进;张健;吴永健;唐熠达;陈羲;阮英茆;尤士杰;刘坤申;陈纪林;高润霖;陈在嘉;;通心络、卡维地洛、缬沙坦对兔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微血管内皮功能及完整性保护作用的对比[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蓉,刘俊田,甘伟杰;川芎嗪对缺氧缺糖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周期和前列环素的影响[J];中药材;2003年10期

2 黄米武,杨锋;玉竹对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7年04期

3 史大卓,陈可冀,钟蓓,王伟,朱应葆,付欣;川芎嗪对缺氧缺糖培养心肌细胞蛋白质、RNA合成及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1998年12期

4 薛庆生,夏梦,于布为;氯胺酮对不同性质脑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年12期

5 刘郁;刘瑞珍;谢宝明;;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原代培养及缺氧缺糖性损害对其损伤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4期

6 陈清,魏丕敬,顾培坤,金正钧,周中源;关附甲素对培养心肌细胞“缺氧缺糖”的保护作用[J];药学实践杂志;2000年05期

7 王华,陈宝芳,李涛,麦根荣;吡那地尔对缺氧缺糖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8 王玉兰,徐铁军,樊红彬,张凤真,彭裕文;Bcl-2、Bax蛋白在NRs抗体预处理后缺氧缺糖海马脑片CA_1区的表达变化[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4年02期

9 张壮,闫彦芳,韦颖,林海,孙塑伦,王硕仁,牛福玲,朱陵群;党参总皂苷抗缺氧缺糖再给氧诱导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1期

10 田建明,郑淑秋,郭伟芳,叶金梅,李浩,李龙云;人参皂苷Rg_2对心肌细胞搏动幅度和存活率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雄翔;陈璧;汤朝武;徐明达;;烧伤病人血清对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及粘附分子ICAM-1 PECAM-1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2 庹勤慧;廖端芳;;金粉蕨素抗氧化应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与ERK的关系[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3 郝群;李大金;朱影;袁敏敏;王明雁;孟毅;;补肾宁心方对人单核-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A];海峡两岸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杰;王淑娜;王杰;李聪伶;王清秀;;雷公藤内脂醇在体外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c-fos基因mRNA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魏跃钢;闵仲生;陈垒;温智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一例[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曾明;郑水庆;肖振宇;陶凯忠;许景峰;;葛根黄酮及银杏总提取物对高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A];2002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C];2002年

7 陈健;张陆;陈柏楠;;同型半胱氨酸致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蒲素;余叶蓉;龙洋;;炎症因子对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A];200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十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曹阳;黄小园;孙立石;周剑峰;;高表达Tim-3分子是淋巴瘤血管的一种异常特征[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唐菁;张玲;李翠玲;顾洪涛;杨尚军;阴海鹏;温培娥;;淫羊藿苷、黄芩苷联合多柔比星抑制肝癌细胞APRIL表达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同己;VC、VE对DM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河北省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西医内科 刘涓;别把小葱不当菜[N];保健时报;2010年

3 卢冬虎;靶向性TNF帮助化疗药物渗透[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日信;基膜培养使细胞“坚强”[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记者杨健;肿瘤细胞遨游太空后发生变化[N];人民日报;2003年

6 丁志山 沃兴德;中药对血管生成影响的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董德伍;体外反搏研究进入新阶段[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8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 张清媛 整理 衣晓峰 孙理;化疗副作用规避新手段[N];健康报;2010年

9 ;重视微循环研究 为临床应用服务[N];中国医药报;2003年

10 韩慧;肿瘤治疗最新进展[N];保健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海河;不同损伤因素对血管内皮细胞释放vWF、PAI-1和t-PA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2 魏军;NK细胞在子痫前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3 李涛;1,25-(OH)_2D_3作为生物活性因子在组织工程骨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05年

4 沈传陆;在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PDGF-B链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5 李东;血管内皮细胞miR-125和miR-126的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6 高咏梅;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及转录调控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7 卢来春;牛蒡子苷分离、纯化及其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保护机制的初步探讨[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8 杨丰;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在高容量血液滤过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变化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9 庞爱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儿茶素干预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10 张文信;活血通络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强;“脑神经血管单元”体外模型的构建及梓葛冻干粉对其缺氧缺糖损伤的保护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陈瑶;IGF-1对受损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3 唐兆华;AQP-4在缺氧缺糖后水肿星形胶质细胞中的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4 戚永超;IKKε在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5 王佳婧;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中NLRP3及下游因子表达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6 赵鸿平;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保护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7 常青青;血管内皮细胞钙粘蛋白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D];苏州大学;2012年

8 易伟斌;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替代自体的角膜内皮细胞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7年

9 朱文琴;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陈丽娜;参莲方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初步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84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884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2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