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胃肠模拟评估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体外胃肠模拟评估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可给性 土壤 灰尘 重金属 体外胃肠模拟
【摘要】:有效评价人体经手-口无意摄入的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是全面评价环境污染健康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外胃肠模拟(in vitro)实验已广泛应用于土壤和灰尘中污染物的生物可给性研究。本文综述了Pb、As人体生物可给性的几种常用体外胃肠模拟方法,如欧洲生物可给性研究组统一法(UBM)、生物原理提取法(PBET)、Rodriguez体外胃肠法(IVG)、生物可给性简化提取法(SBET),及影响其结果的因素,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模拟方法的适应性和通用性研究。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生物可给性 土壤 灰尘 重金属 体外胃肠模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371480) 安徽省自然灾害与防控研究实验室项目
【分类号】:R-33;X503.1
【正文快照】: 土壤和灰尘中的重金属作为一种持久性的有毒污染物,除通过作物的吸收和蔬菜水果表面沾附进入人体,还可经手-口的无意摄入、呼吸和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儿童在玩耍时土壤和灰尘可以沾附在手上,通过口腔进入人体,造成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在体内的积累。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孝全,王仲文;形态分析与生物可给性[J];分析试验室;2001年06期
2 王平利,张成江;土壤中钒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现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4年03期
3 单孝全,王子健,张淑贞,马梅;形态分析、生物可给性与生态毒理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年01期
4 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铝的生物可给性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02期
5 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饮用水中铝的生物可给性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7年01期
6 崔岩山;陈晓晨;朱永官;;利用3种in vitro方法比较研究污染土壤中铅、砷生物可给性[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7 崔岩山;陈晓晨;付瑾;;污染土壤中铅、砷的生物可给性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8 孙歆;韦朝阳;王五一;;土壤中砷的形态分析和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9 刘成佐;刘富梁;谢宗波;梁华正;黄德娟;;德安锑矿区土壤中锑的形态分析及生物可给性初探[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张迪宇;吕艳;赛道建;张骞;张雯;陶澍;;残渣吸着对消化道中土壤多环芳烃生物可给性体外测定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小三;俞慎;王毅杰;历红波;丁晶;;城市公园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单孝全;;预测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的普适性方法学(摘要)[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3 余思伍;杜晶晶;景传勇;;体外胃肠环境模拟法评价铬渣中Cr(Ⅵ)的生物可给性[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芦敏;袁东星;;城市表土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研究:以厦门市为例[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5 刘景富;;利用微耗损微萃取技术研究污染物的环境过程和生物有效性[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金玉仁;徐辉;李伟平;田梅;王卫宪;曾可;;~(90)Sr在放射性污染区内沙漠植物中的含量及分布[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现代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边归国;;儿童血铅与室内尘埃中铅的化学形态相关性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8 梁亮;冯素萍;鞠莉;;有机物结合态与硫化物结合态分级提取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刘景富;江桂斌;;自由溶解态污染物的测定[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10 崔玉静;王丽明;张旭红;朱永官;;in vitro方法对重金属污染经土壤-人途径的健康风险评价[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泽玉;固相微萃取技术的理论及其用于评估沉积物孔隙水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可给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2 樊庆云;黄河包头段沉积物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3 杨建军;污染土壤重金属分子形态及其根际转化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慧;蓄电池企业周边土壤中铅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可给性[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2 李建文;湘江水系中铬的形态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3 刘二东;岱海乌梁素海硅的地球化学特征[D];内蒙古大学;2009年
4 李小方;岩溶环境中土壤—植物系统钙元素形态分析及其生态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曹冬霞;太原市地表灰尘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环境风险[D];山西大学;2012年
6 王立华;畜禽固废生物质炭中的铜锌形态以及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29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929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