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压力与新生代农民工抑郁情绪: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
本文关键词:流动压力与新生代农民工抑郁情绪: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
【摘要】:目的:考察应对方式在流动压力与新生代农民工抑郁情绪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北京、广州、福州三地的386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测查。结果:①高流动性的新生代农民工感知到的文化差异压力高于低流动性的新生代农民工;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感知到的文化差异压力高于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②积极应对方式对流动压力与抑郁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β=-0.15,P0.05),消极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采用积极应对的方式能有效的削弱流动压力对新生代农民工抑郁情绪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关键词】: 流动压力 新生代农民工 抑郁情绪 应对方式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CSH028) 工信部基本科研业务费(30420110825)
【分类号】:R395.6
【正文快照】: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1980年以后的农民工,亦称第二代农民工[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与日俱增。全国总工会2010年6月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为1亿人左右,在农民工群体中占据六成的比率,约为我国在城职工人数的一半[2]。然而,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丽芳;王瑞;郑日昌;;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2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J];江苏纺织;2010年08期
3 童雪敏;晋洪涛;史清华;;农民工城市融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2年05期
4 李晓东;汪元宏;林飞;;新生代农民工孤独感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23期
5 李树茁;任义科;靳小怡;费尔德曼;;中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8年02期
6 段成荣;马学阳;;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状况[J];人口与经济;2011年04期
7 温忠麟,侯杰泰;隐变量交互效应分析方法的比较与评价[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年03期
8 于梦尧;占蕙颖;丁明;许飞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调查与思考——以江西省广丰县农民工为样本[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方晓义;范兴华;刘杨;;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4期
10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兰菁;;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维良;教师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张力为;信度的正用与误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张力为;效度的正用与误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杨清;李艳翎;李军;;运动员应激应对策略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6 曹晖;肖伟;曹聘;王鹏;;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关系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吕薇;英玉生;;浅谈高职生应对困境的方式及特点[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冯晓伟;;大学专科生应付方式的调查研究[J];才智;2012年04期
9 毛艳霞;;大学生孤独感频度和强度的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1期
10 张广磊;;高职生就业稳定性情况调查及原因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云娇;余艳萍;;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和罪错行为关系探析[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2 张智勇;;华中农业大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叶丹;;音乐审美偏好与气质类型相关性探究[A];第四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保;中国文化因素对知识共享、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邓今朝;水务企业突变式组织变革下团队多目标取向的形成机制与适应性关系研究:ASD的演化视角[D];浙江大学;2011年
4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5 曹亚东;先进制造技术应用水平对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资源基础理论的视角[D];南京大学;2011年
6 张世琪;文化距离、顾客感知冲突与服务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孔媛;城市“新二元结构”从分割到融合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8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琼;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心理应激及内分泌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楠;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孙曜;社会支持对自考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钱晓燕;苏州部分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应对方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陈伟珍;高中艺术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钱炯;变革背景下创业指导策略及其与女性创业能力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娴;来沪人员社区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吴美玲;福州市初中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对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小凤;福州地区流动初中生孤独感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冠;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徐方坤;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杨;方晓义;蔡蓉;吴杨;张耀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1.4亿人[J];党政干部文摘;2008年01期
4 李树茁;杨绪松;任义科;靳小怡;;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职业阶层和收入:来自深圳调查的发现[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1期
5 严善平;;人力资本、制度与工资差别——对大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6期
6 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7 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方志伟,,祝国群;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年03期
8 曾宇明;丘鑫雄;谢俊杰;罗科;;东莞市外来工职业卫生状况分析[J];中外医疗;2008年13期
9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年06期
10 易善策;;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融入城镇的障碍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单士兵;[N];中国社会报;2005年
本文编号:947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947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