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苯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对小鼠骨髓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

发布时间:2017-10-07 02:15

  本文关键词:苯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对小鼠骨髓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凋亡基因蛋白


【摘要】:目的:建立小鼠吸入气态苯染毒模型,探讨苯对骨髓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和机制,为苯骨髓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苯染毒组(染毒剂量分别为400、800和1 600mg·m-3),每组6只。各剂量苯染毒组小鼠进行静式染毒,每天2h,连续染毒15d后将各组小鼠全部处死,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各组小鼠骨髓细胞的病理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小鼠骨髓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小鼠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低、中和高剂量苯染毒组小鼠骨髓边缘及中央处细胞数明显减少,高剂量苯染毒组小鼠骨髓还伴有大量的血窦扩张。中和高剂量苯染毒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1),且高剂量苯染毒组与低和中剂量苯染毒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Ρ0.05)。低、中和高剂量苯染毒组小鼠骨髓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明显降低,中和高剂量苯染毒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或P0.01)。不同剂量苯染毒组Bax、CytC及中、高剂量苯染毒组Caspases-9、Caspases-3阳性细胞数随染毒剂量的增加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5);而各剂量苯染毒组Bcl-2阳性细胞数则明显低于对照组(Ρ0.05),且中和高剂量苯染毒组与低剂量苯染毒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一定剂量的苯可以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发生凋亡,促进线粒体凋亡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的细胞凋亡可能是苯骨髓毒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教研室;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毒理学教研室;
【关键词】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凋亡基因蛋白
【基金】:国家安监总局计划项目资助课题(08-06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课题(450060481119)
【分类号】:R114;R363
【正文快照】: 苯是一种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的有机溶剂,普遍存在于环境中。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研究[1-5]表明:长期接触苯会引起血液系统方面的改变,导致白细胞减少和骨髓抑制,发生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危险性升高。尽管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苯的毒作用机制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翠红;蔡原;刘秋芳;王军明;赵剑;王述森;;铅对大鼠成骨细胞Fas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6年04期

2 肖经纬;王海华;李斌;;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六价铬诱导L-02肝细胞凋亡的影响[J];毒理学杂志;2006年05期

3 王铭维,孙秀巧,顾平,王彦永,刘力,崔冬生;鱼藤酮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年06期

4 王晓丽;赵越;李星云;曹婧;宁安红;黄敏;;香菇C91-3发酵液蛋白的初步分离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检测[J];山东医药;2009年45期

5 贺庆芝;许雪梅;吴淑霞;易岚;李国庆;;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致人肝L-02细胞的凋亡作用[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4期

6 樊玉芳;孙建云;刘箐;贾鹏飞;刘恒;;双光子荧光染料MVEC体外细胞毒性初探[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2期

7 肖建英;刘宇杰;张欣;李淑玲;;过量碘化物诱导原代培养的大鼠仔鼠皮层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7年03期

8 汪涛;姜华;陆国才;袁伯俊;佘佳红;;四氯化碳肝脏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J];毒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9 郑安;牛丕业;;锰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10 李瑞珍;米非司酮与生殖系统细胞凋亡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涛;姜华;陆国才;袁伯俊;佘佳红;;四氯化碳肝脏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A];2007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冯亚杰;;低浓度辛硫磷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A];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靳翠红;巫生文;齐鸣;鲁帅;蔡原;;ActD处理V79细胞的CM诱导旁观者效应的研究[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14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李红霞;黄厚今;;氟致培养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凋亡[A];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韩庆玲;薛明;吴小荣;张光W,

本文编号:986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986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2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