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脊神经节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解剖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胸脊神经节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解剖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尸体标本的解剖学观测,探讨胸神经节阻滞的穿刺入路及层次,寻找最佳穿刺部位,穿刺角度及进针深度等数据,为解决和指导临床上进行胸部脊神经节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取36具(72侧,男性30具、女性6具)经10%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正常成人胸部脊柱标本,1.观测椎间孔前后径、上下径、椎间孔长度。2.观测胸神经节的节长度和横径。3.观测胸神经节与椎间孔的位置关系。4.测量胸神经节与硬膜囊出口的距离。5.测量关节突外侧缘与同侧横突后结节基底部距离。6.在后正中线旁开2.5cm或3.0cm模拟穿刺胸神经节T6-T9,测量穿刺的角度和进针深度。[结果] 经研究结果表明,1.T1~T12中同一节段椎间孔前后径、上下径或长度的左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12椎间孔前后径、上下径或长度的不同节段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T1~T12中同一节段脊神经节长度或横径的左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12脊神经节长度或横径的不同节段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脊神经节与椎间孔的位置关系:T1~T12各区段间DRG的位置分布规律:EF型(715个,占82.75%)IF型(124个,占14.35%)SC型(25个,占2.9%);4.T1~T12中同一节段胸段脊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点到该神经节近端的间距的左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胸神经根汇合点到硬膜囊出口间距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最大为T1,其次为T2,再次为T4、T10、T11 (T4、T10、T11间比较无差异),然后为T3、T5、T12 (T3、T5、T12间比较无差异),最小为T6、T7、T8、T9、(T6、T7、T8、T9间比较无差异);右侧胸神经根汇合点到硬膜囊出口间距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最大为T1,其次为T2,再次为T4、T10、T11、(T4、T10、T11间比较无差异),然后为T5、T12 (T5、T12间比较无差异),然后为T3、T6、T8 (T3、T6、T8间比较无差异),最小为T7、T9(T7、T9间比较无差异)。5.T6~T12中同一节段关节突腰部后外侧缘与横突后结节基底部距离的左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关节突腰部后外侧缘与横突后结节基底部距离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最大为T6、T8、T11、T12 (T6、T8、 T11、T12间比较无差异),最小为T7、T9、T10 (T7、T9、T10间比较无差异);右侧关节突腰部后外侧缘与横突后结节基底部距离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最大为T12,最小为T6、T7、T8、T9、T10、T11 (T6、T7、T8、T9、T10、T11间比较无差异)。6.①T6~T9中同一节段中线旁开2.5cm或3.0cm进针深度或进针角度左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T9左侧或右侧不同节段中线旁开2.5cm或3.0cm进针深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T9左侧同侧中线旁开2.5cm或3.0cm进针角度分布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均为:最大为T7、T8、T9 (T7、T8、T9间比较无差异),最小为T6;右侧同侧中线旁开2.5cm或3.0cm进针角度分布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均为:最大为T8,然后为T7、T9 (T7、T9间比较无差异),最小为T6。②T6~T9不同节段间的左侧或右侧中线旁开2.5cm与3.0cm进针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T9不同节段间的左侧或右侧中线旁开2.5cm与3.0cm进针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T1~T12的不同节段间椎间孔及脊神经节的形态、胸神经节到硬膜囊出口的间距、关节突腰部后外侧缘与横突后结节基底部距离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T12的相同节段间椎间孔及脊神经节的形态、胸神经节到硬膜囊出口的间距、关节突腰部后外侧缘与横突后结节基底部距离的左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胸神经节与椎间孔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三型,即椎间孔内型、椎间孔型、椎间孔外型,其中以EF型为主。3.胸椎横突是进行胸神经节阻滞的重要骨性标志。4.T6~T9左侧或右侧中线旁开2.5cm或3.0cm进针角度不同节段间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6~T9不同节段间左侧或右侧中线旁开2.5cm与3.0cm进针深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胸椎 椎间孔 神经节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52.12;R3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英文缩略词表10-11
- 前言11-14
- 材料与方法14-17
- 结果17-39
- 讨论39-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7
- 综述47-55
- 参考文献53-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55-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国蔚;脊神经节看来是真正的神经节[J];生理科学进展;1994年03期
2 佘永华;骶、尾脊神经节的形态观测和临床意义[J];四川解剖学杂志;1999年01期
3 刘庆莹;朱长庚;;脊神经节研究的新进展[J];神经解剖学杂志;1990年02期
4 周跃,刘正津,梅芳瑞;脊神经根和脊神经节的解剖与损伤[J];颈腰痛杂志;1998年04期
5 邵擎东,包聚良,贾连顺;腰脊神经节异位症的治疗体会[J];颈腰痛杂志;2001年01期
6 吕国蔚,高翠英;高镁低钙溶液灌注对脊神经节A型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影响[J];科学通报;1995年04期
7 代加平,毕秀梅,王炎之;脊神经节的形态观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0年01期
8 赵建平,彭裕文,刘才栋,顾红玉;大鼠周围突向躯体和内脏分支投射的脊神经节细胞内一氧化氮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共存[J];解剖学杂志;1999年02期
9 蒋会平,黄庆华,吴罗根,周文华;脊神经节膨大所致腰腿痛的诊断与治疗[J];颈腰痛杂志;1999年04期
10 张诗兴,周坤福,姜文方,花菊兰;耳穴的脑、脊神经节投射[J];上海针灸杂志;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沈君;陈建宇;周翠屏;梁碧玲;;腰脊神经节的3D MRI形态学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2 张全鹏;张海英;易西南;赵九红;张显芳;;Slit-Robo GTP酶激活蛋白3促进培养脊神经节神经元突起的生长[A];中国解剖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2年
3 鲍t,
本文编号:356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356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