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24-05-12 05:36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由条件致病性真菌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 TM)引起的深部真菌病,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患者。由于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而多样,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误诊率、漏诊率较高,是艾滋病患者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目前认为患者是通过吸入获得致病性分生孢子感染TM。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痛等症状。中央坏死样皮疹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体征。血液系统表现为三系不同程度的减少。标本直接涂片镜检具有快速、取材简单等特点;真菌培养报告时间通常大于14 d;组织病理改变大致分为肉芽肿型、化脓型和坏死型。G试验、GM试验有助于诊断;TM MP1P抗原检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较高,分子生物学检查是今后TM早期诊断的研究趋势。目前治疗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首选药物是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200 mg/d的剂量维持至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 cells/μL。近年来建议抗真菌后尽早HAART控制HIV病毒。今后仍需研究快速诊断TM的方法,实现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精准诊治。本文从流行病学、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治疗与预防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克服...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流行病学
2 致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实验室诊断
4.1 真菌培养
4.2 涂片镜检
4.3 组织病理学检查
4.4 血清学检查
4.5 分子生物学检查
5 治疗与预防
6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克服的困难
本文编号:3970937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流行病学
2 致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实验室诊断
4.1 真菌培养
4.2 涂片镜检
4.3 组织病理学检查
4.4 血清学检查
4.5 分子生物学检查
5 治疗与预防
6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克服的困难
本文编号:3970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397093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