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艾滋

发布时间:2017-06-14 02:00

  本文关键词:“艾滋病”隐喻:入侵与污染——基于一个艾滋病论坛的网络民族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艾滋病"的隐喻学理地奠定了这一疾病为人谈论的基调。在艾滋病话语的建构过程中,清晰可见各种话语相互博弈的痕迹。文章通过对一个艾滋病网上论坛的民族志研究,试图揭示艾滋病的双重隐喻谱系:像癌症一样"入侵",像梅毒一样"污染"。研究发现,艾滋病的意涵十分丰富,既有科学知识领域以"客观性"为依据的概念建构,更有社会生活领域道德价值所提供的判断。艾滋病通过体液交换入侵人体防线,入侵的过程常被描述为战争,病毒既是敌人又是恶魔,只有坚强的抗争才值得赞赏。此外,病毒的感染途径被认为是龌龊的。由此,艾滋病带上了污染的隐喻——污染是病毒侵蚀身体的过程,也是病毒在人群间传递的方式,更是不检点的性态度对社会生活的腐蚀象征。这种隐喻谱系放大了艾滋病的社会危害,忽视了那些疾病的受难者,使得他们在忍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需要应付社会舆论的压力。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关键词】艾滋病 隐喻 话语 入侵 污染
【基金】:2016年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课题“艾滋病虚拟社区的话语形态与社会互动”(Z16JC111)的成果
【分类号】:R512.91
【正文快照】: “艾滋病的建构过程,事实上是医学科学、权力关系、价值取向、社会体制等相互作用的过程。”[1]现代医学努力将“艾滋病”还原为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但在生活世界中,科学精神远不如道德判断有影响力;于是,科学话语让位于政治力量、媒体舆论、民间言谈——有时甚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小军;;民族志方法论的互补性[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戚晓萍;;论民族志方法与“花儿”研究[A];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13年

3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共同信仰的维系与嬗变——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调查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唐红丽;到海外研究一个“真实的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戈怡;博物馆里的民族志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刘秀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走进人类学的新田野:互联网民族志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孙妙凝;中国人类学民族志写作在探索中前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刘苏里;《变革》:一个典范文本的产生[N];江淮时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陆文静;在家教育联合体的民族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陆橙;浅析民族志方法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D];云南大学;2013年

3 杨妮妮;民族志视域下的校长行为逻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4 王旭升;电视与西北乡村社会日常生活[D];兰州大学;2009年

5 翟淑平;饭局:共餐的延续[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樊水科;乡村仪式传播与乡民生活世界[D];兰州大学;2007年

7 刘立;电视·头面人物·博物馆—传播媒介与拢嘎寨的日常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程洁;论戴维·莫利民族志受众理论及其在我国学界与业界的研究现状和启示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艾滋病”隐喻:入侵与污染——基于一个艾滋病论坛的网络民族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8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448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f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