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毒方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湿热证)的临床观察
本文关键词:湿毒方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湿热证)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湿毒方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湿毒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以及有效方剂。方法:将72例西医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医诊断为咳嗽,辨证属于湿热证,年龄在3-14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1、阿奇霉素10mg/kg.d静滴/口服*3天,休息4天。2、喜炎平8mg/kg.d静滴,3、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静滴(3-6岁:每次1/2安瓿,每天三次;6-12岁:每次1安瓿,每天2-3次;12岁以上每次1安瓿,每天2-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湿毒方(3岁,30-50m1.potid;4-7岁,50-80ml.po tid;7-14岁,80-120ml.po tid),疗程为1周。进行治疗前后的两组自身比较及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主症及次症疗效的比较,评价湿毒方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治疗组愈显率75%,对照组愈显率33.33%。治疗组及对照组自身前后在各主症及次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上均有显著疗效。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上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各次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食欲、口臭、舌苔的改善上,P0.05,故从改善次要症状的食欲、口臭、舌苔三方面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结论:湿毒方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湿热证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以及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湿热证 湿毒方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72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7
- 前言7-8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8-20
- 1. 中医学对咳嗽的认识8-20
- 1.1 病名沿革8
- 1.2 中医学对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8-13
- 1.2.1 五脏与咳嗽的关系9-11
- 1.2.1.1 咳嗽与肺9
- 1.2.1.2 咳嗽与脾9-10
- 1.2.1.3 咳嗽与肝10
- 1.2.1.4 咳嗽与心10
- 1.2.1.5 咳嗽与肾10-11
- 1.2.2 咳嗽与六腑的关系11-12
- 1.2.3 咳嗽与五运六气的关系12
- 1.2.4 咳嗽与时间的关系12-13
- 1.3 中医学对咳嗽治疗13-16
- 1.3.1 内治法13-14
- 1.3.2 外治法14-16
- 1.4 小儿咳嗽与成人的区别16-17
- 1.5 小儿湿热咳嗽17-19
- 1.6 小结19-20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20-36
- 1 临床实验设计20-22
- 1.1 病例来源20
- 1.2 诊断标准20-21
- 1.2.1 中医诊断诊断标准20-21
- 1.2.1.1 中医疾病诊断表准20
- 1.2.1.2 中医证候诊断表准20-21
- 1.2.2 西医诊断诊断表准21
- 1.3 纳入标准21
- 1.4 排除标准21-22
- 1.5 剔除、脱落标准22
- 1.6 试验终止标准22
- 2 研究方法22-25
- 2.1 分组用药22-23
- 2.1.1 试验药物22-23
- 2.1.2 分组23
- 2.2 合并用药23
- 2.3 观察方法23
- 2.4 观察疗程23
- 2.5 观察项目23-24
- 2.6 疗效评判24-25
- 2.6.1 积分标准24
- 2.6.2 疗效指数公式24
- 2.6.3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一周后)24
- 2.6.4 疗效分级评价标准24-25
- 2.6.5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25
- 2.6.6 安全性判定25
- 3 统计学方法25-31
- 3.1 一般资料分析25-26
- 3.1.1 性别25-26
- 3.1.2 年龄26
- 3.1.3 病程26
- 3.2 临床疗效比较26-30
- 3.2.1 治疗前主要症状比较26-27
- 3.2.2 治疗前次要症状比较27
- 3.2.3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27-28
- 3.2.3.1 主症疗效比较27
- 3.2.3.2 次症疗效比较27-28
- 3.2.4 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28-29
- 3.2.4.1 主症疗效比较28
- 3.2.4.2 次症疗效比较28-29
- 3.2.5 治疗组对照组之间疗效比较29-30
- 3.2.6 安全性比较30
- 3.2.7 病例脱失情况30
- 3.3 结果分析30-31
- 4 讨论31-34
- 4.1 湿毒方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湿热证证)立题依据31-32
- 4.2 方药分析32
- 4.3 舌苔的变化在湿热咳嗽中的重要性32-33
- 4.4 2014年五运六气分析33-34
- 5 问题与展望34-36
- 参考文献36-39
- 致谢39-40
- 附件140-42
- 附件242-43
- 综述43-50
- 参考文献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乐平,蒋之昂;“治中焦如衡”与湿热证治浅析[J];内蒙古中医药;2000年S1期
2 缪江霞;生殖生态学与妇科湿热证实质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年12期
3 刘德传,吴仕九;中医湿热证的研究进展及其方向[J];中国中医急症;2000年S1期
4 王志高;李赛美;;湿热证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6年09期
5 唐芸;王洪琦;;广东地区湿热证候易感性成因分析[J];中医药导报;2009年03期
6 李小会;谢桂权;;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与湿热证[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4期
7 齐文杰;张淑文;王宝恩;;论湿热证本质探讨——动物模型的选择[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年12期
8 呼永河;钟梁;;四川地区湿热证候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2011年02期
9 李小会;谢桂权;;肾病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妮矫;王君;姚树坤;;湿热证与肝脏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文若;李宿根;;湿热证治体会[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2 李妮矫;王君;姚树坤;;湿热证与肝脏炎症的关联性研究[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3 刘玲霞;;湿热合剂治疗湿热证举隅[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敏;朱章志;戴莲仪;吴仕九;;消渴病湿热证探析[A];广东省第五届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李赛美;李易崇;李伟华;;糖尿病湿热证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探讨——附1000例临床资料分析[A];广东省第五届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陈雪功;王辉;周雪梅;;唾液微炎症因子变化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证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万强;刘越洋;;寒湿热证存在的临床意义及其在泄泻病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李春庆;孙伟;周栋;;慢性肾病湿热证实验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王亿平;茅燕萍;曹恩泽;方琦;胡顺金;张莉;;清肾颗粒对慢性肾衰竭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的干预作用[A];第十九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陈寿菲;;杨春波治疗脾胃病湿热证验案3则[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山西中医学院 裴晋云 冯文全;湿热证治各有别[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河南中医学院 郭淑云邋鲁嵬;李振华治疗湿热证临床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3 陶春祥;慢性胃病多湿热证[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4 陶春祥 陶钧;慢性胃病的湿热证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王有奎;非典病机是“湿热蕴毒”吗[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钟云良;湿热因素对PNS临床病情的影响及肾综湿热证蛋白质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王峥;PNS湿热证抗炎因子水平及黄葵胶囊的干预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黄欣杰(Ng Shin Kiat, Clement);糖尿病湿热证的辨治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唐芸;HLA基因多态性与广东汉族人群湿热证候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张艺平;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治疗温病湿热证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莉慧;温病学理论指导马来西亚地区湿热证辨治规律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李煌;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尹诗;除湿愈肤汤治疗湿疹(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蔡作英;湿毒方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张秋仔;湿热证患者证素特征及其与部分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杜丽荣;糖尿病湿热证的证候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孙小兵;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湿热证与感染相关性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李慧勇;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湿热证与客观指标关系的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7年
9 林铮;Ⅱ型糖尿病湿热证型的相关指标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1年
10 毛睿睿;2型糖尿病湿热证与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关系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14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01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