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族儿童过敏性紫癜MIF-173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分析比较
本文关键词:蒙汉族儿童过敏性紫癜MIF-173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分析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过敏性紫癜 蒙古族 汉族 紫癜性肾炎
【摘要】:目的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大量研究发现HSP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在不同种族和民族间遗传背景不同。随着基因测序及基因分型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对HSP的遗传学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目前HSP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边疆,是少数民族以蒙古族居多的大家庭,因此研究蒙汉族HSP之间有无差异是具有一定研究意义和临床指导作用的。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地区蒙汉族儿童血清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173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别是CC、CG、GG)的检测,由此探讨MIF-173基因位点是否与蒙汉族HSP具有相关性,且MIF-173位点基因多态性在蒙汉族HSP之间有无差异。方法本实验病例选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国际蒙医院儿科住院治疗HSP的蒙古族、汉族儿童各25例,其中汉族男童16例,汉族女童9例,蒙古族男童11例,蒙古族女童14例。另外选取在我院和国际蒙医院健康体检的汉族儿童30例,蒙族儿童25例,其中汉族男童18例,汉族女童12例,蒙古族男童13例,蒙古族女童12例,各组年龄分布在1-14岁之间。实验分为4组:即蒙古族HSP组、汉族HSP组、蒙古族正常对照组和汉族正常对照组。各组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作为样本,置于EDTA抗凝管中,在-80℃冰箱保存待检;血样本提取DNA之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两民族、各组人群基因中MIF-173位点多态性,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计算出各基因型频率,进而相互比较。分别对蒙古族HSP组及汉族HSP组、蒙古族HSP组及蒙古族正常对照组、汉族HSP组及汉族正常对照组中MIF-173位点基因型多态性分别做相关性分析。按以α=0.05水准,P㩳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Hardy-weinberg定理计算MIF-173位点CC、CG、GG的基因频率。结果MIF-173位点可检测出3种基因型:即CC型、CG型和GG型。汉族HSP组与汉族正常对照组相比,MIF-173位点中以CC基因型居多;此两组中各基因型相互比较,χ2=10.459,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蒙古族HSP组与蒙古族正常对照组相比,MIF-173位点中仍以CC基因型居多;此两组中各基因型相互比较,χ2=6.607,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蒙古族HSP组与汉族HSP组MIF-173位点各基因型相互比较,χ2=0.099,P=0.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IF-173基因位点极可能参与了HSP的发生和发展,且MIF-173 C等位基因与蒙汉族HSP关系更密切,是蒙汉族儿童HSP的易感基因之一。MIF-173位点基因多态性在蒙古族HSP与汉族HSP之间并无差异,这说明MIF-173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并不是导致蒙古族HSP与汉族HSP临床经过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过敏性紫癜 蒙古族 汉族 紫癜性肾炎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25.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8
- 前言8-10
- 1 资料与方法10-16
- 2 结果16-17
- 3 讨论17-19
- 4 结论19
- 参考文献19-22
- 文献综述22-36
- 参考文献31-36
- 缩略语表36-3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37-38
- 个人简历38-39
- 致谢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善凤,刘冬梅,袁君;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1年08期
2 赵智勇;654-2佐治儿童过敏性紫癜4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年07期
3 田华,刘志芳,张美君;儿童过敏性紫癜64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尹秀芳;儿童过敏性紫癜47例分析及护理[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年02期
5 王青,陈桂青,姚翠红;139例儿童过敏性紫癜饮食控制的疗效观察[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6 董玉红,史应进,刘开运,朱秀梅;蒙汉族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特点对比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3年11期
7 陈培珍,张崇荣;儿童过敏性紫癜的饮食指导[J];中国民间疗法;2003年05期
8 陆维敏,周友苗,赵占华;儿童过敏性紫癜34例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年02期
9 栾宏伟;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护理体会[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郑桂爱,施旭红,吴燕燕;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涛;刘永春;;儿童过敏性紫癜221例分析[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许洲斌;曾华松;;儿童过敏性紫癜免疫紊乱状态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3 赵志新;;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护理体会(摘要)[A];第十九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裴文利;;儿童过敏性紫癜60例临床治疗体会[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5 韩世荣;李土生;;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70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10年重庆四川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性病新进展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6 杜洪U,
本文编号:1105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105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