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慢性再障患儿外周血端粒长度及端粒酶基因突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1 03:12

  本文关键词:慢性再障患儿外周血端粒长度及端粒酶基因突变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端粒 端粒酶 基因突变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常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是儿童时期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等。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个体化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难度。目前认为AA的发病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引起造血干细胞减少或损伤、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亢进、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杀伤和淋巴因子介导的与免疫相关的造血干细胞过度凋亡而造成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近年来,端粒、端粒酶与细胞衰老、癌变及DNA修复的密切关系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端粒是真核细胞内线性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的“帽状”结构,其主要功能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避免染色体末端融合、重组和丢失,维持细胞的复制能力。端粒随细胞的复制、分裂进行性缩短,达到一定程度后不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细胞便走向衰老死亡。端粒长度的维持和延伸需要端粒酶的活性作用,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体,以其自身的RNA为模板,通过端粒酶逆转录酶组分及相关蛋白不断在染色体末端合成端粒序列。端粒酶活性的异常可以引起端粒长度的改变。 既往研究表明,携带端粒酶基因突变的再障患者端粒酶活性下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缩短。儿童造血骨髓容量相对多于成人,且骨髓造血功能代偿能力较强,有实验显示,,再障患儿骨髓造血干细胞端粒酶活性升高,那么其外周血端粒长度的变化如何?是否有端粒酶基因突变?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变化及端粒酶TERC、TERT基因突变情况。研究端粒长度与端粒酶基因突变在再障患儿发病及病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为判断预后及指导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其中初次确诊未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24例,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后基本治愈、缓解及明显进步(有效组)患儿36例,接受免疫治疗无效者9例,三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同时随机选择同期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行体检的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35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端粒相对长度,对端粒酶TERC、TERT1、TERT2基因PCR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端粒酶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与PubmedBLAST中正常TERC、TERT1、TERT2基因序列进行比对。 结果 1.初诊组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为0.756±0.299,较正常对照组0.980±0.374缩短(P=0.017)。 2.经IST有效组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为0.877±0.398,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7)。经IST无效组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0.561±0.228,与正常对照组及IST有效组相比均缩短(P 0.05)。 3.69例AA患儿及35例正常对照组测序结果均未发现TERC、TERT1、TERT2基因突变。 结论 1.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端粒长度较同年龄的正常儿童缩短,经免疫抑制治疗有效的患儿端粒长度可恢复至正常水平;经免疫抑制治疗无效患儿端粒长度持续缩短。 2.端粒长度改变与AA发病及发展过程有关,可以成为评价预后及指导个体化治疗的指标之一; 3.本组再障患儿未发现端粒酶基因突变,推测儿童再障与成人再障端粒酶基因突变可能不同。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 端粒 端粒酶 基因突变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25.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11-12
  • 1 前言12-17
  • 2 材料与方法17-24
  • 3 结果24-26
  • 4 讨论26-31
  • 5 小结与展望31-33
  • 6 结论33-34
  • 7 参考文献34-37
  • 8 附图37-39
  • 综述39-53
  • 参考文献49-53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53-54
  • 致谢54

【共引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曾思遥;张淑琼;余绍华;唐志玲;陈瑞爱;罗满林;;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CV2方法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许小红;刘在新;包慧芳;王雯慧;牛继伟;;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方案[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田晓琳;许亚梅;柴立民;;T细胞介导的造血干细胞损伤与造血功能的关系[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馨;端粒缩短影响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2 宋福南;白桦木质素合成苯丙氨酸途径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3 赵菊花;圣愈汤传统煎剂和配方颗粒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调控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周s

本文编号:1120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120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e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