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青少年和成人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左心室大小与功能变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01 14:11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和成人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左心室大小与功能变化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左心室重构 左心功能 危险因素


【摘要】:研究背景: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之一。大型PDA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在于肺动脉水平大量左向右分流导致左心室前负荷显著增加,从而使左心室显著增大,导致左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PDA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对PDA介入封堵术后左心功能变化和心室重构,以及影响术后左心形态与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很少关注,导致许多患者术后心脏重构和心功能恢复不佳。目的:研究存在左心室扩大的PDA患者封堵术后左心室大小和功能变化规律,同时探讨影响左心室大小和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为此类患者术后改善心脏功能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沈阳军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确诊为孤立性PDA,伴左心室内径增大并成功实施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孤立性PDA,年龄12岁,经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UCG)测量封堵术前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 LVEDD)大于正常值(少年44mm,成年男性55mm,成年女性50mm),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lection fraction,LVEF)0.5。成功实施封堵术后定期随访。术后次日LVEDD恢复正常者,术后持续随访6个月观察左心室大小和心功能变化;若术后次日LVEDD未恢复正常者,持续UCG随访至其恢复正常,探讨心脏大小和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及变化规律。术后UCG随访包括测量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右心室内径(right ventricle diameter,RV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lection fraction,LVEF)、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等。根据体表面积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LVEDVI)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index,LVESVI)。在此基础上,探讨封堵术后影响左心室大小和功能恢复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91例患者,男63例,女328例,年龄12~75(35±16)岁,PDA肺动脉端直径7±2 mm,其中11例选用肌部室间隔封堵器,封堵器直径21±5 mm,380例选用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14±4 mm。术后次日UCG下均未见残余分流,无重大并发症。封堵术后次日X线检查显示,心胸比值(cardio-thoracic ratio,CTR)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UCG检查显示,除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wall thickness,LVT)未发生显著变化外,RVD、LAD、LVEDD、LVEDVI、LVESVI、 LVEF、FS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次日左心室内径恢复正常140例(35.8%)。失访36例,失访率9.2%。术后1个月左心室内径恢复正常108例(30.4%);3个月38例(10.7%);6个月23例(6.5%);12个月11例(3.1%),12个月左心室内径未恢复正常35例(9.86%),其中7例于术后1.5-4(中位数2)年恢复正常,28例随访1-4.5(中位数3)年左心室内径仍未恢复正常。术后次日LVEDD恢复正常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封堵术后左心室迅速缩小,此后变化不明显,与之相反,LVEF并未因封堵术后左心室内径恢复正常而改善,而是显著降低(P0.05),直至术后6个月方缓慢恢复至术前水平。对于术后1年LVEDD未恢复正常的患者,虽然封堵后左心室迅速缩小(P0.05),但此后变化缓慢,直至封堵术后6个月才再次显示缩小趋势。同样,LVEF在封堵术后迅速降低(P0.05),至术后6个月方基本恢复术前水平。方差分析显示,术后6个月内LVEDD恢复正常患者与术后超过6个月才恢复正常和未恢复正常患者在年龄、PDA直径、术前平均肺动脉压力(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LVEDVI和LVESVI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聚类分析显示上述患者可分为两类,术后6个月内LVEDD恢复正常患者为一类,术后超过6个月LVEDD才恢复正常和未恢复正常患者为一类。与术后6个月内LVEDD'恢复正常的患者比较,术后6个月仍未恢复正常的患者在性别、年龄、肺动脉收缩压/主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to systemic vascular systolic/arterial pressure,sPp/Ps)、PDA直径、LVD、LVEF以及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incompetence,MI)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incompetence,AI)程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逐步判别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术前mPAP和LVESVI为影响封堵术后左心室大小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伴有左心室增大的PDA患者,封堵术虽然能够使左心室迅速缩小,但并不能使心功能立即改善,反而会导致LVEF下降。LVEF需待切断分流6个月且左心室重构得到改善后才能缓慢恢复至术前水平。部分左心室显著增大患者,即使关闭PDA,其左心室大小也不能恢复正常,或者需要数年方可逐渐恢复正常。术前mPAP、LVESVI以及性别、年龄是影响PDA封堵术后左心室大小恢复的危险因素,男性、年龄大、术前mPAP高和LVESVI大意味着术后左心室恢复慢或者难以恢复正常。对于术前年龄偏大,LVESVI增大,mPAP偏高的患者,如何在封堵术后改善左心室重构,使其左心室大小尽快恢复正常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左心室重构 左心功能 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41.1
【目录】:
  • 中文摘要7-10
  • 英文摘要10-13
  • 前言13
  • 对象与方法13-16
  • 1. 研究对象13-14
  • 2. 研究方法14-16
  • 2.1 超声心动图检查14-15
  • 2.2 心血管造影及心导管检查15
  • 2.3 封堵治疗15
  • 2.4 随访15-16
  • 2.5 统计学处理16
  • 结果16-22
  • 1. 一般资料16
  • 2. 介入治疗结果16-17
  • 3. 封堵术后次日心脏大小与功能变化17
  • 4. 随访总体结果17-18
  • 5. 术后次日左心室大小恢复正常患者术后心脏大小和功能变化18-19
  • 6. 术后1年左心室大小未恢复正常患者术后心脏大小和功能变化19-20
  • 7. 不同时间左心室大小恢复正常的患者术前变量比较20-21
  • 8. 影响左心室大小恢复正常的危险因素21-22
  • 9. 判别分析结果22
  • 讨论22-27
  • 结论27-28
  • 参考文献28-31
  • 综述31-44
  • 参考文献39-44
  • 附录44-4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46-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彦;于圣永;胡德亮;梅勇;吕金如;李华;葛文刚;李琳;张劲松;陈旭锋;;不明原因左心室扩大患者46例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江苏医药;2012年22期

2 谭玉珍;王海杰;李人光;;左心室条束的形态学观察[J];潍坊医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3 谭玉珍,王海杰,李人光;左心室条束的形态学观察[J];解剖学杂志;1991年01期

4 彭良瑞;左心室血管连续造影数据量的压缩[英][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4年02期

5 张总刚,唐和年,王炳宇,阿不拉江;左心室憩室一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0年03期

6 陈宏,张明,高阳;先天性左心室憩室二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年10期

7 唐红;张[?;宋彬;解俊敏;饶莉;吴进;黄鹤;宁静;;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左心室容量-时间曲线的可行性与准确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年01期

8 陈才健;;左心室条束与临床联系[J];实用医学杂志;1990年04期

9 祝师仙;459例左心室假腱的临床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10 马洪岩,张淑芳,王海根;左心室条束443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199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明;许芳;杨庆生;;人体左心室复合材料有限元模型[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2 王琳;;小儿左心室条束的临床意义[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3 苗爱雨;陈明;刘怡;张波;张宇辉;郑建华;孟凡霞;黄金康;刘盛林;马静;;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时左心室流入血流的流体力学结构特征[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董卫江;谢小岚;张京成;史立芬;;超声评价左心室局部与整体舒张功能量变关系的研究[A];2012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蕾;;左心室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A];2009年“临床诊断和治疗新进展研究”暨“全国肿瘤病理诊断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显峰;吴筱辉;施红;;二维应变技术对早期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肌收缩功能的初步研究[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尹立雪;罗安果;李春梅;孟庆国;;左心室机械收缩和容积变化不同步的超声评价新指标——节段峰值应变与最小容积失相关率[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阮琴韵;盖媛媛;屈朝阳;林晓燕;鄢磊;;超声心动图对左心室憩室检出的价值初探[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9 景林德;贾友宏;李一石;;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心室血栓导致动脉栓塞病例临床分析[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治安;陈倬;;Vector Flow Mapping:左心室血液流场的观察和临床应用初探[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通讯员 宫路佳;一小婴儿经过一周“左心室锻炼”再次接受心脏手术获得成功[N];科技日报;2001年

2 ;病理学部分[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巩晓红;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2 姚炜;星形算法:超声左心室内膜全自动勾画及收缩功能定量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静璇;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健康成人左心室球形指数[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仇俊玲;青少年和成人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左心室大小与功能变化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3 罗安果;宽QRS波左心室节段应变与容积相关性的超声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4 陈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浆和左心室(LV)D型利钠肽(DNP)含量的动态变化[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5 张丽娟;实时组织弹性超声成像定量评价离体心室心肌弹性[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27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127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2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