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亚低温干预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时HIF-1基因表达变化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7-12-06 06:27

  本文关键词:亚低温干预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时HIF-1基因表达变化及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亚低温(mild hypothemia) 凋亡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


【摘要】: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e-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缺氧缺血后危及生命的疾病之一,对儿童生命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现阶段在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只有传统的支持对症。首先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动物模型,使用亚低温(mild hypothemia)处理,检测各组各时间点脑标本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含量的变化。根据缺氧诱导因子-1α含量的变化,推断其促进细胞凋亡还是抑制细胞凋亡,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治疗HIE开辟新的方法。 方法:新生7天SD乳鼠120只,体重10-12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常温组、假手术组、亚低温组,每组各40只。常温组、亚低温组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根据实验需要,按提取脑组织的时间点不同,将这三组再分成5个小组,各小组各8只:6小时组、9小时组、12小时组、24小时组、48小时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进行造模,将结扎后的新生大鼠放在8%的氧气的密闭玻璃仓中2小时,制造动物模型。亚低温干预在模型制造成功后立刻进行。不同实验组分别于缺氧缺血性脑损后6小时、9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时间点,处死大鼠,提取脑组织,对取出来的脑组织标本进行外观观察,观察脑标本形态,有无水肿,萎缩、液化、坏死等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RT-PCR)方法对假手术组、常温组、亚低温组新大鼠脑标本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含量进行检测,对各组各时间点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统计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1)缺氧缺血性脑损后新生大鼠表现出异常的活动。(2)常温组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肉眼观可以看出其外观形态明显不同于正常脑组织,亚低温组在缺氧缺血性脑损后不同时间点脑标本外观形态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改变。(3)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的表达:假手术组各组之间HIF-1αmRNA无明显变化,表达甚微;常温组HIF-1α mRNA表达6h上调且逐渐增加,48h最高;亚低温组各组HIF-1α mRNA,6小时开始增加,与常温组各时间点比较均抑制(P0.05)。 结论:(1)新生乳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经亚低温治疗后,,可使脑组织损害的病理改变减轻,说明亚低温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脑组织起到保护效果。(2)新生乳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HIF-1α mRNA表达增强,亚低温干预下HIF-1α mRNA表达受抑制,起抗凋亡作用,从而说明亚低温对脑组织的损伤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进一步为广大患儿带来幸福快乐生活的曙光。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22.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丽旭,杨于嘉;高压氧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量效及时效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年04期

2 王来栓;于立君;邵肖梅;;亚低温减轻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年01期

3 阴崇娟;阴怀清;栗红;吴静;武师润;霍莉;;高压氧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08年05期

4 孙玲;阴怀清;赵旭晶;房清丽;武师润;阴崇娟;;G-CS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VEGF及VEGFR2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年07期

5 虞人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与治疗的现状与新动向[J];中华儿科杂志;2005年08期

6 杜立中;;我国新生儿医学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儿科杂志;2006年03期

7 王百林;翟淑萍;肖震宇;赵先明;赵文韬;;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对HepG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09年02期

8 邵肖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亚低温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年09期

9 房清丽;阴怀清;武师润;阴崇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凋亡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吉梅;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电生理的变化[D];复旦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57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257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5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