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高跪走、交替半跪和蹲走动作训练效用的下肢表面肌电分析
本文关键词:脑瘫患儿高跪走、交替半跪和蹲走动作训练效用的下肢表面肌电分析
【摘要】:目的: 脑瘫是患儿生命早期脑部受到损伤而造成的以姿势和运动障碍为主、伴有感觉、知觉、交流及行为等障碍的综合征,运动疗法是其康复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脑瘫患儿中痉挛型约为70%-75%,下肢表现为伸肌痉挛足下垂模式,妨碍站立和行走。然而这些患儿肌肉痉挛和肌肉无力并存、伸屈肌群收缩不协调、身体两侧肌肉功能失衡。为此,叶氏在Bobath疗法基础上运用各种动作诱发锻炼无力肌肉以增强肌力,抑制痉挛肌肉过度活跃从而训练患儿逐渐建立正常运动模式,安全地站立和行走,此法称为“平衡疗法”。该法在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训练中,多使用蹲走、跪走、交替半跪来改善尖足和下肢的功能,但由于缺乏对这些动作的研究,治疗师不能深入了解动作的特征,导致使用的时机和适用范围不明确,治疗师之间容易出现意见上的分歧,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目的是拟运用表面肌电技术,观察正常儿童蹲走、高跪走、交替半跪的表面肌电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效用;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在做这些作时的肌电特征,以及与正常儿童特征的异同,以此来研究三个常见训练动作对防治不同类型痉挛型脑瘫下肢肌痉挛、膝反张和足下垂的效用,探讨更完善的训练方案。 方法: 研究选择具有行走能力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人为实验组,其中男9人,女1人,平均年龄为6.7±0.82岁,其中痉挛型双瘫3人,痉挛型重复偏瘫7人,被动背屈踝关节有阻力,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得分为1+—2级,认知良好;正常儿童10人为对照组,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85±0.78岁。使用美国NORAXOON无线表面肌电采集分析系统观察受试者在蹲走、跪走、交替半跪运动训练中胫骨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乆绳肌、臀大肌积分肌电值(IEMG)变化。在动作测试之前,分别检测各个肌肉最大用力收缩时积分肌电值(IMVC),以计算测试中肌肉激活比。根据测试中的积分肌电值和肌肉激活比来发现踝关节和膝关节屈伸肌动员模式,将脑瘫患儿双侧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看是否具有相同的运动模式或特征,以分析动作对改善痉挛型脑瘫尖足和膝反张的效用。统计方法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标准为P0.05。 结果: 1.正常儿童与重复性偏瘫儿童蹲走运动摆动侧踝关节和膝关节分别以胫骨前肌和乆绳肌激活为优势(P0.05)。支撑侧踝关节和膝关节分别以腓肠肌和乆绳肌激活为优势(P0.05)。重复性偏瘫患儿与正常儿童蹲走运动肌肉动员模式相同。双瘫患儿摆动侧胫骨前肌激活比大于腓肠肌,股四头肌激活比大于乆绳肌,支撑侧腓肠肌激活比大于胫骨前肌和股四头肌激活比大于乆绳肌。 2.正常儿童和脑瘫患儿高跪走运动摆动侧和支撑侧都主要动员股四头肌和乆绳肌。正常儿童摆动侧和支撑侧乆绳肌激活比显著大于股四头肌(P0.05),而脑瘫患儿摆动侧乆绳肌激活比和股四头肌没有显著性差异,当优势侧作为支撑侧时,股四头肌激活比显著大于乆绳肌(P0.05)。 3.正常儿童交替半跪运动前摆动时,摆动侧踝关节和膝关节分别以胫骨前肌和股四头肌激活为优势(P0.05),后摆动时踝关节以胫骨前肌为优势,膝关节股四头肌与乆绳肌激活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摆动或后摆动时支撑侧膝关节以乆绳肌激活为优势(P0.05)。脑瘫患儿交替半跪运动前摆动时,摆动侧踝关节以胫骨前肌激活为优势(P0.05),,膝关节以股四头肌激活比为优势(P0.05)。此时支撑侧膝关节乆绳肌激活为优势(P0.05),臀大肌激活比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后摆动运动时,摆动侧踝关节和膝关节分别以胫骨前肌、乆绳肌激活为优势(P0.05),臀大肌激活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此时支撑侧膝关节乆绳肌激活为优势(P0.05),臀大肌激活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 1.正常蹲走运动有效动员膝、踝关节屈肌群,有利于增强下肢屈肌肌力,改善尖足和膝反张。重复性偏瘫患儿在运动模式上与正常儿童一致,但要注意避免支撑侧踝跖屈时腓肠肌做过多活动引起疲劳而发生异常,因此,蹲走运动训练要少量多次进行。双瘫患儿运动过程中股四头肌可能起代偿而激活程度大,在运动过程要注意通过辅助降低动作的难度来减少股四头肌的活动。 2.正常跪走运动主要动员下肢近端肌群(股四头肌、乆绳肌),屈肌激活为优势,有利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增强下肢近端尤其是屈肌群的肌力,改善膝反张,但做该动作要注意训练量的控制,避免股四头肌可能因代偿而容易疲劳。 3.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侧向前摆动或向后摆动,踝关节都是以屈肌动员优势,有利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增强踝背屈肌肌力,改善尖足。痉挛型脑瘫在动作过程中乆绳肌和臀大肌的有效动员,可能也有助于改善伸髋不良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804.3;R74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磊,宁廷民,田敏,胡宏伟,李叶红,张红;关节镜下自体四股乆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J];中华创伤杂志;2005年05期
2 刘宁,刘建民,梁振雷,彭庆州,李玲,侯颖周,胡宾;前入路关节镜下可吸收空心界面螺钉固定四股乆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年12期
3 钱开林,王彤,张勤;乆绳肌练习对脑卒中后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年11期
4 董叶凯;应用乆绳肌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12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02期
5 王跃庆;青少年腰间盘突出症乆绳肌紧张及坐骨神经痛[J];华北国防医药;1995年03期
6 戴号;四股乆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多中心研究[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3年01期
7 杨阳,俞旗,陈壮荔;针刺加体外反搏治疗乆绳肌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5年01期
8 陈天健,凡义先;乆绳肌移位重建儿麻后遗症伸膝功能[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8年06期
9 王思群;关节镜下应用髌腱和乆绳肌腱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分析比较[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年02期
10 汪爱媛,刘玉杰,唐金树,卢世璧;预拉力对乆绳肌腱结嵌压法重建前交叉韧带固定强度的影响[J];医用生物力学;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杨述华;邵增务;孟春庆;段德宇;李艳军;张青松;严力军;杜靖远;;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固定乆绳肌重建膝后交叉韧带后疗效评价[A];第二届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研讨会暨上颈椎伤病新理论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2 胥白皋;王予彬;李方祥;刘姿;解强;;关节镜下套栓法四股乆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A];第五次全国创伤康复暨第七次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张小波;李媛媛;;股内斜肌肌力训练在膝骨性关节炎康复中的临床研究[A];2011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4 蒋斌;杨佩君;卞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肌力平衡变化——30例髌韧带替代ACL重建术后股四头肌及乆绳肌等速测试结果[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黄燎原;徐荣明;朱文杰;;乆绳肌肌腱重建膝前十字韧带的研究进展[A];2004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周谋望;葛杰;;膝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术后康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闫汝蕴;张大成;彭英;;双侧膝关节置换术后围手术期系统康复临床研究[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8 周谋望;杨延砚;葛杰;姜军;吕铮;;健康成人等张肌力测试的组内信度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第二届康复医学论坛、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会议、北京康复医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唐刚健;靳嘉昌;吕青;周运勇;柴晟;;膝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腱肌和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对比临床观察[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马燕红;江澜;程安龙;王亚泉;;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三次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乐;应付韧带拉伤的方法[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2 汤河子;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衣晓峰 张向明;中老年人锻炼注意护膝[N];中国老年报;2004年
4 驻沪记者 魏峗;运动年,远离膝损伤[N];医药经济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运健;快速跑时下肢肌肉工作特性及乆绳肌拉伤风险的生物力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财;关节镜下自体乆绳肌移植修复与重建前交叉叉韧带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关钛元;经关节镜单、双束自体乆绳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临床对比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3年
3 李亮;两种姿势进行蹲跳和起动的肌电比较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4 夏俊男;青年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机制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5 安小春;乆绳肌运动点和肌内神经末梢分布区域的解剖学研究[D];滨州医学院;2008年
6 陈珂;关节镜下应用BTB和STG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中南大学;2009年
7 黎涌明;不同负重下稳定和非稳定练习的肌电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8 李志锋;脑瘫患儿高跪走、交替半跪和蹲走动作训练效用的下肢表面肌电分析[D];天津体育学院;2014年
9 王爱文;乆绳肌柔韧性、大腿力量与乆绳肌静息长度的关系[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向毅;健美动力性与静力性下肢练习效果的对比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289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289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