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感染序贯缺氧缺血性脑性瘫痪鼠模型构建与评估
发布时间:2018-03-24 05:34
本文选题:脑损伤 切入点:感染 出处:《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 采用孕后期宫内感染及缺氧合并生后7日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的方式构建脑性瘫痪鼠模型,并对这些模型鼠进行评估鉴定。制备更加科学稳定的脑性瘫痪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脑损伤机制及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提供依据,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指导。 材料与方法 将15只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清洁级健康首次怀孕的SD孕鼠随机分为三组:实验1组(10只)、实验2组(3只)和对照组(2只)。实验组孕16天给予500ug/Kg脂多糖混合溶液腹腔注射,4小时后给予体积分数为8%和92%的氧氮气混合气体2.5个小时。隔日1次,直至分娩,分娩幼鼠与其母鼠为同一组。实验1组幼鼠生后7天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术后与母鼠同笼喂养。对照组孕16天给予0.1ml/250g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隔日1次,直至分娩,分娩幼鼠与其母鼠为同一组。生后观察并记录出生体重,睁眼时间,14和28天时分别行体重、爬梯、MNSS评分、旷场实验、抓力实验、旋杆实验和病理切片。 结果 实验1组动物各项检测均提示出生低体重,生长缓慢,至生后28天时实验1组动物与对照组仍有统计学差异;睁眼时间延迟,双眼睁开时间不统一,发育落后;爬梯距离变短,掉下来的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抓力实验得分最高,肌力肌张力不稳定;MNSS中动作不协调,正常反射出现较迟;旷场实验中幼鼠活动少,不灵活,协调性差,偶尔可见异常姿势如同心圆样旋转,一侧肢体活动不利等表现;病理切片提示灰质神经元排列紊乱,白质层变薄,脑实质炎性细胞浸润伴海绵状变性。实验2组幼鼠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出生后1周内生长发育基本同实验1组,生长慢,毛发发育干燥,稀疏,至生后28天与对照组无差异。MNSS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行为方面有脑损伤后遗症状残留表现,但是与实验1组相比症状少且轻。28天时爬梯掉落次数和旋杆实验得分与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病理切片可见较规整的神经元排列,,白质结构清晰,在海马区可见4-7层规整排列的神经元。对照组幼鼠活动灵活,情绪抵抗较为明显,肢体反应活跃,爬梯距离最远,掉下来次数最少,抓力实验和MNSS评分得分低,反射基本完善。但是在旋杆实验中得分仍较高,与实验1组无明显差异。病理切片可以见到神经元辐辏状排列的灰质,细胞数量较少结构清晰的白质以及海马区规整紧实排列的6-8层神经元排列,但是可见到少量的凋亡样细胞存在。 结论 大鼠孕16天时给予腹腔脂多糖注射及轻度缺氧导致孕鼠发生宫内感染及宫内窘迫,待幼鼠生后7天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能够导致幼鼠生长发育迟缓,运动协调障碍,正常反射出现延迟,病理学改变持续存留。而在实验2组中未见明显行为学障碍,28天病理切片基本同正常对照组。说明孕后期脂多糖腹腔注射及缺氧合并幼鼠生后缺血缺氧能够形成有行为障碍、姿势异常、反射及病理学改变的脑性瘫痪模型。但在该实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高达1/3的幼鼠死亡率。2、并不能从幼鼠28天时的各种表现中判定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因此我们仍然需要行进一步研究,降低死亡率的同时,对模型幼鼠表现进行脑性瘫痪分型以及对大脑损伤区域与运动功能及反射改变的相关性进行阐释,为选择有效便捷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22.19;R-3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尹晓娟,巨容,封志纯;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年08期
2 程秀永;董慧芳;朱长连;;宫内感染和窒息联合作用对胎鼠脑损伤及细胞凋亡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年13期
3 何平;朱萍;李水冰;祝大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在胆红素脑损伤新生豚鼠皮质及海马的表达[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年02期
4 李乔俊;王建文;王卉;徐飞;;脂多糖干预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中血小板生成素与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及其相关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年04期
5 刘海英;;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变化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年14期
6 张治元,杨辉;小儿脑瘫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5年09期
7 安晶慧;毛健;;宫内感染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机制研究[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1656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65693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