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TLR3在HBsAg阳性孕妇婴儿HBV宫内感染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9 12:29

  本文选题:HBV 切入点:宫内感染 出处:《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 ①了解HBsAg阳性孕妇婴儿脐静脉血PBMC中TLR3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 ②探讨HBsAg阳性孕妇婴儿脐静脉血PBMC中相关免疫细胞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 ③探讨TLR3在HBsAg阳性孕妇婴儿HBV宫内感染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①收集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于太原市传染病医院妇产科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产后脐血共52例。无菌采集分娩时脐血抗凝血30ml,并收集母儿的流行病学资料。 ②婴儿脐静脉血PBMC的分离及培养,体外HBV干预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以HBV+PolyI:C干预宫内感染组婴儿PBMC。 ③多色流式细胞术(FCM)对两组TLR3蛋白表达的荧光强度值以及T细胞、B细胞、DC细胞和CD4+CD25+Treg的百分比进行测定。 结果 ①采用多色FCM测定TLR3蛋白表达荧光强度值,经比较:非宫内感染组的TLR3蛋白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值(32.18±11.36)高于宫内感染组(30.29±1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684);宫内感染组TLR3活化后(即PolyI:C刺激后),TLR3蛋白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值(32.16±9.40)升高,与非宫内感染组的(32.18±11.36)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1.824,P=0.078)。 ②采用多色FCM测定B细胞的百分比,经比较:非宫内感染组的B细胞的百分比(7.38±6.40)高于宫内感染组(6.76±4.01),没有统计学差异(t=0.210,P=0.834);宫内感染组TLR3活化后,B细胞的百分比(5.14±2.64)降低,与非宫内感染组(7.38±6.40)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768,P=0.447)。 ③非宫内感染组的CD4+T细胞的百分比(41.14±20.08)高于宫内感染组(33.82±2.60),差异尚不能认为有统计学意义(t=0.618,P=0.543);非宫内感染组的CD8+T细胞的百分比(11.30±5.87)与宫内感染组(11.14±9.6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1,P=0.968);非宫内感染组的CD4+/CD8+比值(4.30±2.28)与宫内感染组的(4.75±3.23)比较,差异尚不能认为有统计学意义(t=-0.30,P=0.767)。 ④非宫内感染组的mDC的百分比(0.84±0.58)高于宫内感染组(0.67±0.34),差异尚不能认为有统计学意义(t=-0.485,P=0.633);非宫内感染组的pDC(0.92±0.91)与宫内感染组的(0.91±0.46)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020,P=0.984)。 ⑤非宫内感染组的CD4~+CD25~+Treg细胞的百分比(4.69±3.41)与宫内感染组(3.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4,P=0.646)。 结论 ①非宫内感染组的TLR3蛋白表达平均荧光强度值高于宫内感染组,而宫内感染组经PolyI:C刺激后其表达水平升高,提示宫内感染可能与婴儿TLR3表达有关。 ②非宫内感染组的B细胞、CD4~+T细胞、mDC的百分比高于宫内感染组,提示宫内感染与婴儿B细胞、CD4~+T细胞、mDC表达可能有关。 ③本次研究未发现宫内感染与CD8~+T细胞、pDC、CD4~+CD25+Treg细胞的百分比以及CD4~+/CD8~+比值相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Abstract]:Purpose1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LR3 and HBV intrauterine infection in umbilical vein PBMC of pregnant women with HBsAg positive.2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BMC related immunocytes in umbilical vein blood of pregnant women with HBsAg positive and intrauterine infection of HBV.To explore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TLR3 in intrauterine HBV infection of HBsAg positive pregnant infants.Method1 from July 2011 to January 2012, 52 cases of HBsAg positive pregnant women delivered in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of Taiyuan Infectious Diseases Hospital were collected.The anticoagulant blood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was collected 30 ml during delivery, and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 of mother and infant were collected.2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PBMC in umbilical vein blood of infants. In vitro HBV was used to interfere 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and non-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and HBV PolyI:C was used to interfere with 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3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TLR3 protein expression and the percentage of T cell B cell / DC cells and CD4 CD25 Treg were measured by polychromatic flow cytometry (FCM).Result1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TLR3 protein expression was measured by polychromatic FCM.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n-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and the non-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32.18 卤11.36).2 the percentage of B cells in non-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7.38 卤6.40)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6.76 卤4.01) by polychromatic FCM assay, and the percentage of B cell was 5.14 卤2.64 after TLR3 activation in 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on-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and non-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7.38 卤6.40).The CD4 / CD8 ratio of non-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4.30 卤2.28)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4.75 卤3.23).5 the percentage of CD4 ~ CD25 ~ Treg cells in non-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4.69 卤3.41)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0.474).Conclusion1the averag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TLR3 protein expression in non-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bu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olyI:C in 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suggesting that intrauterine infection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expression of TLR3 in infants.(2) the percentage of B cell CD4T cell mDC in non-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intrauterine infection group, suggesting that intrauterine infection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expression of CD4T cell mDC in infantile B cell.3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nd the percentage of CD8T cell / CD4- CD25 Treg cells and the ratio of CD4- / CD8- to CD4- / CD8-, 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1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清燕;;预防性抗感染治疗胎膜早破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7期

2 谢煜文;;钟落潭地区学生乙型肝炎普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8期

3 陈东东;刘广勤;王栋梁;;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11期

4 汪平;李文佼;;HBV-DNA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之间的关系[J];中国优生优育;2011年04期

5 承海;苏海霞;王素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异质性与宫内传播关系的研究[J];医学争鸣;2010年02期

6 张瑜;陈萱;;白细胞介素17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年07期

7 白桂芹;张凌燕;付逢萍;唐瑶;;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5期

8 于德军;张兴华;陈景芬;;2005~2009年大庆市高中入学新生HBsAg、HBsAb、ALT检测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年03期

9 姚展成;陈明纯;廖文燕;张艳萍;吴毅;李丽燕;冯晶;林美珊;陈楚昂;郑定纲;庄见齐;;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效果和安全性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年04期

10 黄权芳;林兴;张士军;黄仁彬;陈兆霓;;山芝麻水提液对HepG2.2.15细胞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国胜;游冉冉;黄可君;曾四海;廖剑锋;;广州地区HBsAg阳性无偿献血者的调查分析[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2 苏成豪;马桂林;沈理通;牛建军;;355例HBsAg携带者转归及其影响因素调查[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3 张少俊;;肺结核患者化疗中肝损害与HBsAg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张素能;史志红;王欣欣;;金标法筛查HBsAg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分析[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5 陈瑜;李兰娟;楼滨;范剑;藤敏;李永红;;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弱反应结果的确认方法及其评价[A];200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张少俊;;肺结核患者化疗中肝损害与HBsAg的关系[A];2010年中国防痨协会临床/基础专业学术大会汇编[C];2010年

7 王妙婵;徐爱芳;张永乐;眭东鸣;;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的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的检测[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陆登辉;;口腔科器械HBsAg污染状况及不同消毒方法效果评价[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三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吴娟;曾卫;;98例HBsAg阳性患者血清前S1抗原测定结果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施伎蝉;蒋贤高;;化疗致HBsAg(-)/HBc(+)者乙型肝炎病毒激活1例[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祖雄林;HbsAg携带者不一定会转为肝硬化[N];大众卫生报;2004年

2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早期诊断[N];科技日报;2005年

3 孙克伟;宫内感染:乙肝免疫失败的一大症结[N];大众卫生报;2003年

4 陈素华 熊锦文;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金叶败毒可防治宫内感染[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王雪飞 李水根;宫内感染可致早产儿脑瘫[N];健康报;2006年

6 唐秀娣;宫内感染:乙肝免疫失败的一大症结[N];大众卫生报;2006年

7 陈素英;HBsAg假阳性和假阴性原因分析[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8 应医师;乙肝病毒携带者有何法可使转阴[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晏子;他们为什么不能上大学?[N];大众科技报;2000年

10 副主任医师 陈耀凯;如何看“乙肝两对半”结果[N];重庆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逸;脑内Toll样受体4信号在宫内感染致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梁敏锋;隐匿性HBV感染和经抗病毒治疗HBsAg清除者的细胞免疫应答特点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3 魏俊妮;胎盘细胞凋亡在HBsAg阳性孕妇PBMC母—胎转运机制中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4 曹宝花;膜联蛋白V和Fcγ受体Ⅲ在胎盘的分布及其与HBV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5 关正君;樱桃番茄的HBsAg基因转化及其突变体特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邵中军;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李朵璐;人IFN-γ在表达HBsAg肝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及其体外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D];郑州大学;2010年

8 陈黎;HBV宫内感染体外模型的构建及cAMP调控子宫肌细胞COX-2表达的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9 张威;运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研究乙肝表面抗原持续表达对宿主细胞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杨俊文;GPC3融合HBsAg-α抗原决定簇作为锚定性抗乙肝相关性肝细胞肝癌免疫靶标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慧;TLR3在HBsAg阳性孕妇婴儿HBV宫内感染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2 杨佳;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异质性与宫内感染关系的探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3 邢延清;不同稀释法检测HBsAg定量的比较及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11年

4 刘涵云;HBsAg定量检测在慢乙肝自然史中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5 王红臻;肝硬化患者HBsAg定量检测的意义[D];青岛大学;2011年

6 覃晓慧;不同剂量LPSp联合HBsAg对孕鼠IL-4、IL-6、IFN-γ及TLR4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7 苏海霞;乙型肝炎病毒前C/C和前S/S基因异质性及其与宫内感染关系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8 刘一萍;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随访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9 李常虹;LPSp对HBV宫内感染者脐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L-4、IFN-γ及TLR4表达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10 黄小红;血清HBsAg水平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达标停药复发的预测价值[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26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726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0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