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小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ITP模型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7 03:25

  本文选题:间充质干细胞 + 诱导分化 ; 参考:《青岛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目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策略,其中慢性难治性ITP有较高死亡率,因治疗疾病本身的影响及治疗相关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差,尽管国内外学者对ITP治疗进行了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以克服当前治疗方法的不足,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其中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成为一个选择,但是相关的研究资料很少,尚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稳定、高效的从小鼠骨髓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方法,并通过对其基本的生物学特性,免疫表型、多向分化潜能及对ITP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和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BM-MSCs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应用的实际价值,为ITP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方法:本实验研究分为3部分:1、取健康6周C57/BL6小鼠采用颈脱臼法处死,然后分离四肢骨,用PBS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离心去上清,将采集的骨髓液全部投入培养基中,利用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的特性,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多次换液分离出贴壁细胞,并通过传代培养进行细胞的纯化和扩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细胞生长形态进行观察拍照;取P3代MSCs,用流式细胞仪进行MSCs免疫表型分析;取一定数量P3代细胞分别在脂肪和成骨诱导培养体系中向成脂、成骨诱导分化,诱导一定时间后采用茜素红及油红O染色进行染色鉴定,以观察其多向分化的潜能。2、颈椎脱臼法处死8周龄雄性WTC57BL6小鼠,采用眼球摘除法取血,离心收集富含血浆的血小板,并将1×108的血小板通过尾静脉注射入CD61KO小鼠体内,输入血小板后通过测CD61KO小鼠血清内anti-CD61 Ig G含量,了解免疫是否成功,免疫成功后处死小鼠取其脾脏,研碎制成脾细胞悬液,在6h内把5×104个上述收集的脾细胞腹腔注射经过200c Gy射线照射全身的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通过检测SCID小鼠的血小板变化来判断血小板减少水平,以建立稳定的小鼠ITP模型。3、将雄性SCID小鼠分为3组:SCID小鼠对照1组(未处理组)、对照2组(ITP组)、实验组(ITP+BM-MSCs组),实验组给予输注1×106个MSCs,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输注,输注后在4d、8d、12d、16d测不同组小鼠血小板水平、并分别在第7d、14d、21d天每组随机处死3只小鼠,检测不同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Treg水平,同时测7d时三组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的变化。结果:1、全骨髓贴壁法分离间充质干细胞成功率100%,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呈形态均一的梭形,成平行或旋涡状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贴壁细胞均高表达CD105、CD90及CD73,不表达造血细胞表型CD34、CD45和HLA-DR;成脂、成骨诱导多向分化潜能中,成脂诱导14d,可见大量脂滴形成,油红O染色呈强阳性,成骨诱导21d,茜素红染色可见矿化结节形成。2、CD61KO小鼠输入来自WTC57BL6纯化的血小板后,anti-CD61 Ig G的浓度在第14天上升至最高(39.14%±3.68%),至第28天Ig G+浓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Ig G+30%)(44.45%±3.91%);经射线照射全身后的SCID小鼠在接受CD61KO小鼠重新免疫后的脾细胞后,血小板呈持续下降,在第7d、第14d、21d及28d血小板水平分别为(401.25±65.34)×109/L、(336.38±60.19)×109/L、(267.38±59.58)×109/L和(209.63±19.62)×109/L,和对照组2比较血小板水平升高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实验组小鼠在输入1×106个MSCs后,第4d、第8d、12d及16d血小板水平分别为(606.11±76.16)×109/L、(611.11±67.85)×109/L、(608.56±47.59)×109/L和(600.44±64.68)×109/L,和对照组2比较血小板水平升高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小鼠脾脏Treg细胞水平在第7d、第14d及21d分别为2.49%±0.03%、2.67%±0.04%及3.00%±0.02%,对照2组脾脏Treg细胞水平在第7d、第14d及21d分别为0.79%±0.03%、0.62%±0.07%及0.40%±0.04%,实验组小鼠脾脏Treg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2组,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小鼠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在第7d、第14d及21d分别为1.84%±0.07%、2.46%±0.31%及3.23%±0.23%,对照2组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在第7d、第14d及21d分别为0.68%±0.05%、0.52%±0.04%及0.37%±0.08%,实验组小鼠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2组,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输注后d7天测各组小鼠细胞因子水平,其中对照1组和对照2组血清IL-2水平分别为(30.44±3.97)pg/ml及(42.33±7.94)pg/m L,对照1组小鼠血清IL-2低于对照2组,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1组和对照2组血清IFN-γ水平分别为(132.44±9.15)pg/ml及(153.22±6.96)pg/m L,对照2组小鼠血清IFN-γ高于对照1组,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1组和对照组2血清IL-4水平分别为(52.76±6.89)pg/ml及(39.33±2.12)pg/m L,对照1组小鼠血清IL-4水平高于对照2,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1组和对照2组血清IL-10水平分别为(68.11±3.48pg)pg/ml及(48.00±4.82)pg/m L,对照1组小鼠血清IL-10水平高于对照2组,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血清IL-2水平和对照2组相比显著降低(实验组:39.78±5.78pg/m L,t=2.50,P0.01);实验组IFN-γ的水平和对照2组相比显著降低(实验组143.67±9.18pg/m L,t=2.49,P0.01);实验组血清IL-4水平和对照2组相比显著升高(实验组42.22±2.91pg/m L,t=-2.83,P0.01);实验组IL-10水平和对照2组相比显著升高(实验组55.11±6.74pg/m L,t=-2.58,P0.01)。结论:1、全骨髓贴壁培养法是一种操作简单、高效的分离小鼠BM-MSCs方法,使骨髓作为一个细胞治疗可靠的来源,有利于MSCs基础与临床临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2、成功建立了一种制备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一种简易方法,可用于对血小板发病机制及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ITP小鼠模型,该模型一定程度上模拟了ITP的发病机制,克服了其他方法造模的稳定性差及可能同时伴发其他免疫性疾病等的缺点,为进一步探讨ITP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3、BM-MSCs治疗可以升高ITP小鼠血小板水平,对小鼠ITP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其有效的治疗机制可能是由于BM-MSCs可调节Treg水平和抑制Th1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促进Th2细胞分泌抗炎细胞因子有关,调节Treg分化及Th细胞极化,提示MSCs有望成为难治性ITP治疗性新途径。BM-MSCs用于治疗ITP的详细分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从而为MSCs治疗ITP奠定临床前治疗理论依据。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BM - MSCs ) in mice . The mice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 SCID mice control group 1 ( untreated group ) , control group ( ITP + BM - MSCs ) . The levels of anti - CD61 Ig G were ( 61.11 卤 6.16 ) 脳 109 / L , ( 608.56 卤 47.59 ) 脳 109 / L , ( 608.56 卤 47.59 ) 脳 109 / L , ( 608.56 卤 47.59 ) 脳 109 / L , ( 608.56 卤 47.59 ) 脳 109 / L , ( 604.38 卤 19.62 ) 脳 109 / L , respectively . The levels of Treg cells in the spleen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 P 0.01 ) . The levels of serum IL - 2 and IL - 4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 P 0.01 ) . The levels of serum IL - 2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 52.76 卤 9.15 ) pg / ml and ( 42.33 卤 4.82 ) pg / ml and ( 42.33 卤 4.82 ) pg / ml respectively . The levels of IL - 4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 experimental group : 42.22 卤 2.91pg / ml , t = - 2.83 , P0.01 ) . Conclusion : 1 . The bone marrow adherent culture method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separating mouse BM - MSCs , 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liable source for the treatment of ITP .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25.5;R-33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仵敏娟,刘善荣,刘厚奇;间充质干细胞特性与应用前景[J];生命科学;2004年03期

2 本刊编辑部;;我国首家间充质干细胞库在天津落成[J];中国药业;2006年07期

3 张鑫;赵桂秋;;间充质干细胞在眼科领域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6期

4 史春梦;;间充质干细胞表述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4期

5 瞿海龙;边剑飞;张冰;王颖;周英莲;;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前景与困惑[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年05期

6 郭子宽;;间充质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01期

7 李炳尧;武晓云;吴岩;;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从实验室到临床[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14期

8 吴实;邓列华;;皮肤间充质干细胞在促进皮肤愈合中的作用[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年03期

9 吴清法,王立生,吴祖泽;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临床应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2年03期

10 黄定强;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可;王丁;韩之波;朱德林;韩忠朝;;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发挥免疫活性的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金明顺;张毅;贾秀芬;周燕华;闫妍;刘慧雯;;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以及多潜能分化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争艳;刘杨;翟丽丽;杨迷玲;王立峰;;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张彦;李尚珠;;间充质干细胞在血管工程中的机制及应用[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石玉;戴\戎;;周期性拉应力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影响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黎娇;朱争艳;杜智;骆莹;王鹏;高英堂;;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物对肝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谭远超;Kevin;姜红江;黄相杰;周纪平;;间充质干细胞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唐佩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前景[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9 戴育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胡琳莉;王昕荣;钱坤;李舟;杨薇;朱桂金;;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分化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满学杰;天津滨海新区建最大间充质干细胞生产基地[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满学杰;津昂赛打造间充质干细胞生产基地[N];医药经济报;2008年

3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输血科 李忠俊 整理 吴刘佳;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又见新方法[N];健康报;2013年

4 上海生科院 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曹楷;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中的孙悟空[N];上海科技报;2014年

5 记者 陈建强;首家间充质干细胞库在津建成[N];光明日报;2006年

6 记者 冯国梧;细胞产品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方案获准[N];科技日报;2007年

7 实习生 刘霞;间充质干细胞有望用于面部整形[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新佳;我国“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进入临床研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9 冯国梧;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规模化运营[N];科技日报;2008年

10 刘莹清;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泰达规模运营[N];北方经济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皓;五指山小型猪OCT-4、SOX-2基因在骨髓间充质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过表达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 孔德晓;间充质干细胞及胰岛素分泌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董苑;SDF-1复合PDPBB的构建及对间充质干细胞趋化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4 王磊;诱导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牙骨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房贺;连接黏附分子A在促进MSC修复CC14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6 陈洁;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7 许婷;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蟑螂过敏原诱导的哮喘中对间充质干细胞募集迁移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8 周雅丽;携氧间充质干细胞对胃癌化疗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沈舒宁;CKIP-1负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10 朱镇;外源性骨矿化蛋白1转染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蛋白质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超;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AC基因亚型的表达及AC3对其纤毛长度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5年

2 林涛;壳聚糖水凝胶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3 彭龙英;心肌营养素1促进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存活及PI3K/Akt信号通路机制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5年

4 乔晓慧;酸性环境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张红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其对人肺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顾立超;BTK抑制剂对间充质干细胞miR-21的调节作用[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7 王文杰;鸭胚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移植修复肝损伤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8 张猛;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9 马丽媛;利用MyoD基因诱导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宋维文;MicroRNA-133诱导绵羊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89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989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2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