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章(第一节)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易感性研究 目的:探讨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间的易感性关系。 方法:570例AIS患者被纳入本研究,该组患者于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来本中心就诊。所有患者Cobb角大于20°,平均年龄15.3+0.53岁,年龄范围为10-18岁。570名做体检的正常青少年被纳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15.1±0.63岁,范围为14-16岁,。选择与可溶性瘦素受体水平相关的及既往研究主要涉及的LEPR基因上六个位点,包括:rs1137101、rs1137100、rs4655555、rs2767485、rs1751492及rs1805094。使用荧光探针PCR技术对实验对象进行基因分型。通过卡方检验计算各个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AIS疾病发生的相关性。SPSS13.0软件被用于统计分析。P值小于0.05被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AIS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人群中6个所选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全部符合Hardy-We inberg平衡定律。在AIS组及对照组人群之间,rs2767485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存在显著差异(P=0.030),等位基因频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2),但在其余5个位点等位基因频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6个LEPR基因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对应的AIS患者之间,侧凸严重程度及体重指数皆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LEPR基因上rs2767485位点多态性与AIS的易感性相关,提示LEPR是AIS是易感基因,但所选的6个位点不是AIS的修饰位点。 第二章(第一节)平卧位核磁共振用于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上胸椎矢状面形态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比较平卧位MRI及站立位X片测量上胸椎矢状面形态的精确性及一致性。 方法:96例胸腰弯/腰弯AIS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由三位测量者评估X片及MRI矢状面上椎体清晰度。挑选X片上椎体标志清晰的患者图像,分别由三位测量者测量X片及MRI上T1至T5的椎体矢状面角及上胸椎后凸角(T2-T5)。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来评价组内一致性、组间一致性及MRI与X片测量的一致性。 结果:X片上Tl、T2椎体的清晰度较差,仅有19%达较清晰水平,而MRI上所有椎体标志清晰。共有50位患者X片上上胸椎矢状面椎体标志达到中等或较好水平。在MRI上测量矢状角及上胸椎后凸角的组内一致性(ICC0.914-0.924)及组间一致性(ICC0.838-0.920)较高,高于X片上测量的组内一致性(ICC0.767~0.891)及组间一致性(0.713~0.883)。两组图像上测量T3、T5、T5矢状角(P值分别为0.680,0.595及0.239)及T2-T5上胸椎后凸角(P=0.105)无明显差异。 结论:由于测量的精确性、一致性较为优越,平卧位MRI可以代替站立位X片评估脊柱上胸椎T3、T4、T5矢状角及T2-T5上胸椎后凸角。 第二章(第二节)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与汉族正常人群矢状面形态比较 目的:比较汉族人群中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及正常人群间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差异。 方法:151位汉族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及65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测量的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胸椎后凸角(TK)、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及骶骨倾斜角(SS)。比较成人IS及正常人群间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比较不同弯型间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本研究结果与既往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评估。各脊柱骨矢状面参数间的相关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来进行检测。 结果: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PI (46.3°±10.6°vs,46.0°±9.5°,P=0.878)及LL (-53.3°13.8±vs.-51.3±9.0°, P=0.282)大小类似,但前者TK偏小而PT偏大。胸弯(P=0.013)及腰弯组(P0.001)IS患者的TK皆要小于正常人群,而胸弯、腰弯组间TK无明显差异(P=0.349)。胸弯、腰弯组及正常人间的PI值皆无明显差异(P=0.029)。胸弯组、腰弯组及正常人群中TK皆与LL明显相关,而LL又与PI、SS相关。胸弯组及腰弯组中PT与TK、LL明显相关,而正常人群中则没有明显相关性。本组成人IS患者的TK及LL大于既往研究中汉族青少年IS的TK及LL值,而PI值无明显差异。本组成人IS患者的PI值明显小于既往报道的白人及黑人的PI值。 结论:骨盆入射角PI在成人IS患者及正常人间以及不同弯型IS患者间皆无差异,提示PI大小与IS发生可能并无关系。汉族人群与白人及黑人的骨盆形态差异较大,在制定脊柱骨盆手术方案时,需考虑到人种差异对骨盆形态发育的影响。 第二章(第三节)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SRS-22问卷评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及影像学参数对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SRS-22问卷评分的影响。 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109例无支具或手术治疗史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SRS-22简体中文版的问卷调查。男性17例,女性92例;年龄19~40岁,平均24.8岁,冠状面主弯Cobb角16°~102°,平均37.3°;分析SRS-22各维度得分及亚总分与年龄、体重指数、主弯Cobb角及矢状面平衡间的相关性,并分别比较年轻(30岁)与年长(≥30岁)、小角度(Cobb角40°)与大角度(Cobb角≥40°)、胸弯与胸腰/腰弯以及男性与女性患者间SRS-22评分差异。 结果:年龄与SRS-22亚总分(r=-0.35,P0.001)、疼痛(r=-0.50,P0.001)、心理状况(r=-0.31,P=0.001)及功能(r=-0.21,P=0.026)维度得分负相关;体重指数与疼痛(r=-0.23,P=0.016)得分负相关;主弯Cobb角与SRS-22亚总分(r=-0.31,P=0.001)、自我形象(r=-0.49,P0.001)及功能(r=-0.30,P=0.001)维度得分负相关;矢状面平衡与功能(r=-0.26,P=0.007)维度得分负相关。年长患者SRS-22亚总分(P=0.034)、疼痛(P0.001)及心理(P=0.029)得分低于年轻患者。大角度患者SRS-22亚总分(P=0.010)、自我形象(P0.001)、功能(P=0.021)维度得分低于小角度患者。胸弯患者自我形象(P=0.042)及心理维度(P=0.043)得分低于胸腰/腰弯患者。女性患者的疼痛维度得分明显低于男性(P=0.008),其余参数及得分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弯度增大,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SRS-22亚总分逐渐降低,同时年龄及侧凸Cobb角还与体重指数、躯干矢状面平衡一起影响SRS-22不同维度的得分。胸弯患者自我形象及心理受侧凸的影响较腰弯患者更大。女性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低于男性。在对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到以上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三章(第一节)严重脊柱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内固定棒断裂危险因素及翻修策略 目的:探讨严重脊柱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 PVCR)术后内固定棒断裂的危险因素及处理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06月至2011年06月在我院行PVCR术后发生内固定棒断裂的7例脊柱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初次手术时年龄12-39岁,平均24.4岁。记录患者发生断棒的时间、位置,分析其断棒原因,并对行翻修手术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随访。 结果:7例患者内固定棒断裂时间为术后6-53月,平均23.4月;其中5例为术后2年以内,2例在术后4年之后。6例(85.7%)患者断棒水平与切除椎体水平一致。内固定棒断裂原因:(1)残留后凸(1例);(2)残留后凸合并步态不稳(1例);(3)残留后凸合并单棒内固定(1例);(4)残留后凸合并后期钛网移位(1例);(5)残留后凸合并前柱缺损(1例);(6)外伤(2例)。6例患者接受翻修手术,其中一期前后路联合翻修手术5例,单纯后路翻修手术1例。翻修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X线片证实植骨融合良好,无明显矫正丢失,无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发生。 结论:PVCR术后内固定棒断裂断棒多发生于术后2年之内,断裂水平大多与切除椎体水平一致。残留后凸畸形是断棒的重要因素,外伤、前柱缺损、摇摆步态、单棒内固定、钛网移位等增加了断棒的风险。正确选择个体化的翻修方案如一期前后路联合翻修手术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87.3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涛;褪黑素对大鼠椎体生长板软骨细胞影响的相关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王艳;鸡核因子-κB受体激活物配基(chRANKL)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3 丁立祥;多层螺旋CT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4 赵栋;CALM1基因、ER1基因SNP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关联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5 赵振国;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成骨细胞CaM、β_2M和HSP90的表达[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6 康辉;椎间盘纤维环交感神经分布特点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的相关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7 贾全章;中国重庆AIS遗传流行病学调查和SH3GL1序列比对分析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8 刘正;CALM1基因SNP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9 张建兵;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部假体安装的相关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10 朱勇;退行性脊柱侧凸的血清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刚;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成骨细胞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和骨保护蛋白的表达[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曹兴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FBN3基因多态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3 孙超;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成骨细胞中核心结合因子ɑ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及意义[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4 李海波;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形态与骨盆形态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伟杰;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脊柱—骨盆关系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王肖虎;“支具治疗指导表”指导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观察[D];郑州大学;2011年
7 赵英日;推拿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8 付桂兵;深圳市中小学脊柱侧凸的普查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基因表达谱的变化[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9 鲁世金;雌性激素受体β基因多态性变异与特发性脊柱侧凸易感性的关联性[D];中南大学;2007年
10 陈旭琼;特发性脊柱侧凸椎旁肌的细胞骨架和胶原蛋白的表达[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
本文编号:
24733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47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