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人类多能干细胞在神经管畸形发生及预防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05-24 02:37
【摘要】:研究背景 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 NTDs)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出生缺陷之一。NTDs的发生是由于囊胚期神经管闭合异常所导致的神经管开放。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生率仅次于先天性心脏病,而我国的发生率为全世界最高。除致死性NTDs外,轻型闭合型NTDs不仅将给患儿带来伴随终生的先天残疾及严重的心理缺陷,也会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随着孕期叶酸(folic acid,FA)补充的推广,NTDs的流行趋势明显下降,但大规模的研究证实使用FA补充剂后仍有30-50%的NTDs无法预防。另外过量补充FA还可能引起包括新生儿胰岛素抵抗或肥胖在内的一系列非治疗作用,因此FA补充是否应当成为强制饮食添加剂,何种剂量为适宜补充剂量,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除叶酸缺乏外,一线抗癫痫药物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的应用也是NTDs的诱因之一。对小鼠模型的研究提示,VPA可能通过FA代谢途径导致NTDs,并且给予FA补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作用,从而避免NTDs发生。反对使用VPA的学者强调其致畸性对胎儿的严重影响,但是对于部分常见癫痫类型VPA仍然是无法替代的最佳选择。因此很难在妊娠前期或妊娠期更换其他药物,这使VPA在妊娠期的使用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神经管闭合这一过程始于胚胎第20天,且是贯续发生的发育过程,这使以往的观察研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特别是人类研究存在的伦理问题,使我们无法直接对人类胚胎进行在体实验。此外由于胚胎发育的不可逆性,我们亦无法获知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的真实过程,只能通过回顾性分析获得间接的证据。这就使动物模型中获得的信息无法在人类中获得验证。因此如何建立一个人类的NTDs体外研究模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探索利用胚胎干细胞(ES cell)和体细胞来源的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ell),结合体外神经系定向诱导分化技术,建立人类干细胞来源神经管研究模型。尝试通过不同组别的药物作用实验,了解FA及VPA对神经管形成及神经系发育的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浓度筛选的初步应用研究,为在人类系统中验证动物模型中所获理论创造条件。 第一部分人类多能干细胞来源神经管体外模型建立 方法:对人类多能干细胞系H1;H9;iPS4进行培养传代。同时进行神经系分化:去除bFGF,,悬浮培养细胞,诱导EB形成;利用神经上皮干细胞(NSC)培养基对EB进行贴壁培养,诱导玫瑰花环样神经管结构(RS)形成,利用NSC标记物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利用定向诱导分化技术进行进一步分化:缺省分化大脑皮质大椎体细胞;腹侧尾侧化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系定向诱导分化;神经脊系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对分化获得细胞进行特异性标记物免疫荧光染色鉴定。 结果:人类多能干细胞系体外培养传代后仍表达多能转录因子Oct4, Nanog;H1;H9;iPS4均能形成EB;三系均能在诱导条件下形成RS结构,且Pax6,Nestin阳性;定向诱导分化:获得前脑皮质大椎体细胞,Pax6阳性;获得人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GABA阳性;获得多巴胺能神经元,TH阳性;获得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ChAT阳性;获得星形胶质细胞,GFAP,S100阳性;获得神经脊细胞,P75,Sox10,SMA阳性。 结论:利用三个人类多能干细胞系,通过定向诱导分化,我们首次提出建立人类干细胞来源神经管样结构模型。此模型可以在发育时间,细胞构成,分化潜能上模拟在体神经管的发育过程。它的建立为后续药物浓度筛选提供了条件,为NTDs发生及预防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叶酸缺乏及补充对神经管结构形成及神经发育的影响 方法:利用第一部分中建立的人类多能干细胞体外神经管分化模型,选择iPS4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无FA的PRIM1640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根据FA梯度分组:0.02uM组,0.2uM组,2uM组,20uM组,80uM组,160uM组。在无FA的PRIM1640培养基中加入相应浓度FA,对iPS4细胞进行分化。分化过程中比较不同FA分组的:EB形成情况;EB中多能标记物Oct4,Nanog和Sox2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RS形成情况;RS中NSCs标记物Pax6及Nestin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远期神经分化率差别;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率差别;神经脊细胞分化率差别。 结果:FA缺乏组(0-2uM):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EB形成率降低(P<0.05),多能因子表达量下降;RS形成明显减少(P<0.05),结构紊乱;NSCs标记物Pax6,Nestin的mRNA,蛋白质表达下调;远期神经元,神经脊分化率呈剂量依赖性降低。FA补充组(20-160uM):EB形成率升高,多能因子表达量与iPS细胞相似,RS形成数量增多(P<0.05),神经系标记物表达量上调,远期神经元及神经脊系分化率上升。但在FA补充组中,组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FA缺乏组及FA补充组间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率无显著差别。 结论: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FA缺乏或缺失将影响早期神经发育。FA缺乏或缺失将抑制NSCs分化,引起RS形成障碍,进而影响远期神经元及神经脊系的分化,最终导致一系列先天缺陷及综合征。对于FA代谢正常围孕期女性,补充FA使其维持在正常或稍高水平(20uM-80uM,即常规富含FA饮食或400ug/day补充剂量)将有利于神经分化及神经管的形成,而无需给予更高剂量FA(160uM或600ug/day),带来不必要的非治疗作用。 第三部分VPA及叶酸对神经系发育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方法:利用第一部分中建立的人类多能干细胞体外神经管分化模型,选择iPS4作为研究对象,使用DMEM/F12+N2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分组:VPA组(1mM VPA),VPA+FA组(1mM VPA+160uM FA)。对不同处理组别的iPS细胞进行神经分化,分化过程中比较不同分组的: RS形成情况;RS中NSCs标记物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NSCs殖及凋亡情况;NSCs细胞周期;FA受体Forl在mRNA及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及远期神经分化率差别。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PA处理组:RS形成明显减少(P<0.01),结构紊乱;NSCs标记物Pax6,Nestin的mRNA,蛋白质表达下调(P<0.001);NSCs增殖减少(41.01±3.53%VS.80.09±4.1%,P<0.01);凋亡显著增多(21.38%VS.3.71%,P<0.01),凋亡早期细胞亦增高(29.64%VS.9.76%,P<0.05);处于G2-S期细胞比例下降(34.75%VS.63.67%,P<0.05),G0-G1期细胞增多(65.25%vs.36.33%,P<0.05);FA受体Forl 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下调;远期神经元分化率降低。VPA+FA组:RS形成较VPA单独处理组增多,但较对照组仍减少(P<0.05),但RS结构较对照无明显差别;NSCs标记物Pax6,Nestin mRNA,蛋白质表达较VPA组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SCs增殖较VPA单独处理组高,但仍低于对照(58.0±4.67%VS.80.09±4.1%,P<0.05);与VPA单药组相比,凋亡稍降低,但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死亡多(15.46%VS.3.71%,P<0.01),但凋亡早期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别(9.76%VS.9.86%,P>0.05);与VPA单独处理组相比,处于G2-S期细胞比例增多(43.35%VS.34.75%),G0/G1期的细胞比例减少(56.65%VS.65.25%),但与对照组相比,G0-G1期细胞仍高(56.651%VS.36.34%,P<0.05);FA受体Forl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下调;与对照相比,远期神经元分化率仍降低。 结论:结果证实治疗剂量的VPA抑制人类多能干细胞的体外神经分化。其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阻碍FA代谢,破坏正常神经管样结构的形成,导致NTDs的发生,同时影响远期神经分化。补充FA实验组证明FA在其他致畸诱因的存在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早期神经胚发育,弥补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FA代谢,但与对照相比仍存在一定异常。这为解决临床治疗存在的矛盾提供了新的研究平台,在药物筛选中有着一定的应用前景。 创新点与小结 本课题首次将人类多能干细胞体外神经管分化模型应用于出生缺陷—NTDs的研究。在建立人类干细胞来源神经管体外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FA浓度筛选及VPA处理等药物筛选的初步应用研究。首次在人类分化发育系统中验证了动物模型中所获得的理论;为后续制备患者个体化神经管分化模型,研究NTDs发病机制,致病基因筛选,优化预防配方奠定了基础;在提高人口质量,最终避免NTDs发生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英浩;张菊;卢兹凡;;干细胞伦理之争的“终结者”——谈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山中伸弥[J];医学争鸣;2013年05期

2 Jian Shu;Hongkui Deng;;Lineage Specifers:New Players in the Induction of Pluripotency[J];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2013年05期

3 Wenwen Jia;Wen Chen;Jiuhong Kang;;The Functions of MicroRNAs and Long Non-coding RNAs in Embryonic a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J];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2013年05期

4 Yi-ye Zhou;Fanyi Zeng;;Integration-free Methods for Generating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J];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2013年05期

5 Menghua Wu;Guilai Chen;Baoyang Hu;;Induced Pluripotency for Translational Research[J];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2013年05期

6 Xiao Lu;Tongbiao Zhao;;Clinical Therapy Using iPSCs:Hopes and Challenges[J];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2013年05期

7 Chunjing Feng;Yun-Dan Jia;Xiao-Yang Zhao;;Pluripotency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J];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2013年05期

8 Juan Wang;Qi Gu;Jie Hao;Donghui Bai;Lei Liu;Xiaoyang Zhao;Zhonghua Liu;Liu Wang;Qi Zhou;;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 High Efciency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J];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2013年05期

9 Minjie Zhang;Caiyun Yang;Huixian Liu;Yingli Sun;;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re Sensitive to DNA Damage[J];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2013年05期

10 黄晓江;胡文涛;盛鑫;黄梁江;张苏明;;昆明小鼠iPS细胞传代培养方法的优化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静媛;温世宝;张志强;李志远;牛迪;后加祥;刘付东;程学敏;崔留欣;张亚玮;巴月;;新生儿出生特征及H19 DNA甲基化与孕期环境暴露关系[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浦华环保优秀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坚;神经管缺陷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徐丹;孕期咖啡因暴露所致子代成年代谢紊乱的胎儿发生机制[D];武汉大学;2010年

3 雷云平;VANGL基因和DACT1基因与神经管畸形的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杨剑;胰岛素对肾脏近曲小管多巴胺D_5受体表达与功能的调节在尿钠代谢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5 贾蓓;A型血友病人非整合诱导多能干细胞建系及其细胞疾病模型的建立[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6 申晶;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输注促进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胰腺内α细胞向β细胞的转变:糖尿病治疗的新模式[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3年

7 李莲莲;感觉神经节对脑运动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兰州大学;2013年

8 袁秋环;叶酸对胎鼠神经干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李远;杂合型重编程Oct4联合多能干细胞因子表现重编程人脑胶质瘤细胞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10 袁建龙;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转基因绒山羊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付东;孕期营养及环境因素对胎儿IGF2 DNA甲基化模式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1年

2 林学科;高剂量叶酸补充孕小鼠与子代结肠EDNRB表达关系在先天性巨结肠症发病机制作用初步探索[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陶丽丽;1.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2.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MMP-2变化及其机制探讨[D];广州医学院;2011年

4 裴宇恒;Msx2、SLUG、HOXD4基因和神经管畸形关系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5 陈燕春;环磷酰胺致大鼠神经管畸形分子机制的研究[D];潍坊医学院;2008年

6 何梦藻;小于胎龄新生大鼠胰岛β细胞HVA钙通道特性变化与分泌紊乱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温世宝;新生儿出生特征及H19 DNA甲基化与孕期环境暴露关系[D];郑州大学;2012年

8 苏青;银杏叶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tTG的影响及有效成分体外筛选[D];吉林大学;2013年

9 侯歌;胃癌组织中PCNA、Ki-67、Nanog、Oct-4的表达与复发转移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3年

10 陈明;骨髓单个核细胞在脑缺血大鼠脑内受损区域的定向分化[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84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484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e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