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早期应用布洛芬效果的研究
【图文】:
水平均下降,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对IL一6有影响;组间比较,,布洛芬组LI一6的下降显著,P<.005;布洛芬治疗组的LI一6下降幅度大(图3),有显著性差异(表3)。表3.常规治疗组、布洛芬治疗组治疗后血清-LI6下降幅度的比较:(p岁ml,x士s)项目常规治疗组(n=30)布洛芬治疗组n(=30)LI一610.11士1.1915.06士2.81**注: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布洛芬治疗组治疗后LI一6的下降幅度有显著差异(P
布洛芬组外周血白细胞数的下降较常规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白细胞数无显著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在组间比较无差异,但组内比较出现了明显下降(<P.0OS)。图6直观显示布洛芬治疗组在降低白细胞方面优于常规组。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7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玉芳;憨贞慧;;布洛芬佐治重症手足口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18期
2 程纯;;布洛芬联合退热走珠器治疗高热患儿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年22期
3 李奕婵;曾虹;李建东;;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24期
4 冯文光;;阿斯匹林与止痛药布洛芬的服用方法[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7年01期
5 王玮;王蓓;李晓曼;田京辉;席欣欣;程黎;;振动光谱法研究布洛芬及其固体分散体[J];光散射学报;2011年02期
6 张志伟;贾素霞;李馨;;在正畸治疗中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对疼痛控制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12期
7 马周建;聂玉光;路朝勋;;布洛芬栓塞肛对小儿发烧降温疗效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8 黄燕玉;孟婷;曲国威;张灿;;两亲性聚合物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β-环糊精的合成、表征及载药性能[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陈雷;张翻;邵新超;梁俊虎;宋丽娟;;改性介孔分子筛对布洛芬的吸附与控制释放[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1年04期
10 付世心;;权衡止痛药的利弊[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安瑜;张茂;巴立;徐少文;;血清胆碱酯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2 孔漫;杨春;张守仁;徐瑞明;司伊康;;用固相萃取-核磁共振谱法对光活布洛芬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韩洪海;;琥珀酸索利那新联合布洛芬治疗膀胱痉挛痛临床观察[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罗明芳;王波林;;右旋布洛芬口服溶液的研制[A];湖北省药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魏朵;葛玲玲;郭荣;;亲水改性布洛芬对F127/亲水改性布洛芬聚集体结构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梁茂植;余勤;向瑾;秦永平;南峰;;柱切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布洛芬对映体浓度方法研究[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谈重芳;;布洛芬立体选择性拆分菌株的筛选[A];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张玲玲;王建宏;杨晓红;;预防性口服布洛芬关闭极低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王欣宁;余加林;;小于32孕周早产儿静脉用布洛芬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疗效及影响因素[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10 魏恒;张双燕;;布洛芬过敏致龟头湿疹1例[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霞;布洛芬不可长期服[N];大众卫生报;2003年
2 副主任医师:李泽华;止痛,可以长期服布洛芬吗[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3 曹霞;长期服用布洛芬不可取 [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本报特约撰稿人 吴惠芳;布洛芬:正在崛起的出口型产品[N];医药经济报;2004年
5 李泽华;布洛芬不可久服[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6 张荐;布洛芬为何脚踏两条船?[N];医药经济报;2001年
7 魏开敏;止痛首选布洛芬[N];大众卫生报;2009年
8 束海英;要重视布洛芬的副作用[N];农村医药报(汉);2003年
9 金丰杰;布洛芬原料药出口萎靡不振[N];医药经济报;2005年
10 卫生部北京医院副主任药师 刘治军;布洛芬 解热镇痛抗炎多面手[N];健康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栋毅;布洛芬聚乳酸微球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杨运煌;血清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NMR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4年
3 刘辉;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珠高、低反应并存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4 张彦;基于扩散、溶胀和渗透泵机理的定时脉冲给药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李想;基于提高药物角膜透过性的布洛芬眼部传递系统的设计与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09年
6 唐良华;脂肪酶的生产及其在布洛芬手性拆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曲凤玉;药物分子在介孔分子筛中的组装、自组装及缓/控释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杨春;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研究复杂体系中的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9 龙春霞;固体脂质微颗粒载药体系结构与性能关系的探索和介观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
10 李娟;基于球状蛋白和葡聚糖自组装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凝胶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萍;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早期应用布洛芬效果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戴阿娟;L-抗坏血酸布洛芬酯的合成、表征及评价[D];江南大学;2010年
3 程永琪;手性液膜技术用于布洛芬外消旋体拆分过程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苏潇潇;布洛芬巴布剂的生物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苏潇潇;布洛芬巴布剂的生物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韩莎;布洛芬—丹皮酚偶合物的体内外评价[D];苏州大学;2010年
7 陈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中可溶性E-选择素变化及意义的初步探讨[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8 裘静;药物和蛋白在氨基酸/表面活性剂/水体系中的性质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9 邓铭思;布洛芬缓解口腔正畸分牙后疼痛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王欣宁;小于32孕周早产儿静脉用布洛芬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疗效及影响因素[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93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593464.html